·论著·
李彩霞,田英平*,王国英,丁彦芝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目的了解影响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护士压力状况的各种因素,为消除护士压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河北省9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189名,调查分析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89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急诊抢救室护士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年龄>35岁组在护理患者方面、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20~25岁组>25~30岁组及>30~35岁组。护龄>5年组在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1~5年组。主管护师组在患者护理方面、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护师组及护士组;护师组在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护士组。本科组在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患者护理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中专组和大专组。结论不同年龄、护龄、职称、学历护士压力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护士制定合理的护理管理措施。
[关键词]急诊室,医院;护士;压力
急诊科抢救室属于医院救治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急重症患者来源多,数量多,病情复杂,且流动性大,护患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导致护理人员无故受骂或受到暴力,增加护士自身心理负担[1]。高水平的职业压力会导致自我怀疑、易怒,产生睡眠障碍和倦怠感[2-4]。本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调查河北省9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压力状况,比较不同年龄、护龄、职称、学历护士压力的差异,旨在明确影响护士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以便制定合理的护理管理措施。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河北省9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189名,均为女性。纳入标准: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职业地为所在医院;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护龄≥1年,且急诊抢救室工作时间≥6个月;③无严重身心疾病;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返聘和退休护士;②妊娠和哺乳期护士。本研究共调查护士189名,收回有效问卷178份。年龄:20~48岁,平均(28.00±3.12)岁。护龄:1~30年,平均(5.57±1.29)年。学历:中专4人(2.3%),专科112人(62.9%),本科及以上62人(34.8%)。职称:护士92人(51.7%),护师65人(36.5%),主管护师及以上21人(11.8%)。婚姻:已婚94人(52.8%),未婚84人(47.2%)。用工性质:事业编制38人(21.3%),合同制140人(78.7%)。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无记名方式),由调查员统一发放《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用语和发放形式,并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89份,有11份问卷因为填写不完整而被剔除,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1.2.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成立调查表设计小组,查阅大量文献后设计而成,调查问卷包含性别、年龄、学历、护龄、职称、婚姻和用工性质7项内容。
1.2.2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由国内李小妹等[5]根据中国国情并在Grey-Toft等[6]和Wheeler等[7]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成,该量表共含35个条目5个维度。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共含有7个条目;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共含有5个条目;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共含有3个条目;患者护理方面:共含11个条目;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共含9个条目。在5分量尺上评定护理工作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不同压力(0~1分提示压力轻度,1.01~2分提示压力中度,2.01~3分则提示压力偏重,3.01~4分提示压力严重)。该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96。量表经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F检验和q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诊抢救室护士压力源各项得分及总体平均分情况 本研究显示急诊科抢救室护士压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见表1。
表1急诊抢救室护士压力源各项总得分情况分)
2.2 急诊抢救室护士压力源各项条目得分情况 本研究显示工作压力源35个条目得分排序,其中“工作量太大”、“工作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经常倒班”、“上班的护士数量少”、“晋升的机会太少”、“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非护理的工作太多”、“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工作环境差”、“患者的要求太高或太过分”这13个条目得分较高,处于重度压力水平,见表2。
2.3 不同年龄护士工作压力情况比较 年龄>35岁组在护理患者方面、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20~25岁组、>25~30岁组及>30~3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急诊抢救室护士工作压力源各项条目得分情况
表3不同年龄护士工作压力情况比较分)
*P<0.05与>35岁组比较 #P<0.05与>30~35岁组比较 △P<0.05与>25~30岁组比较(q检验)
2.4 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压力比较 护龄1~5年组在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低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压力比较分)
*P<0.05与>10年组比较 #P<0.05与>5~10年组比较(q检验)
2.5 不同职称护士工作压力比较 主管护师组在患者护理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大于其他2组(P<0.05);主管护师组在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2组,且护师组大于护士组(P<0.05)。见表5。
表5不同职称护士工作压力比较分)
*P<0.05与主管护师组比较 #P<0.05与护师组比较(q检验)
2.6 不同学历护士工作压力比较 中专组在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的压力低于其他2组,且大专组低于本科组(P<0.05);本科组在患者护理方面的压力大于大专组(P<0.05)。见表6。
表6不同学历护士工作压力比较分)
*P<0.05与中专组比较 #P<0.05与大专组比较(q检验)
2.7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X1~X9为分类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X5、X7、X8是造成护士压力的主要因素(P<0.05),见表7,8。
表7变量赋值表
表8 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量太大”、“工作及其他的福利待遇低”、“经常倒班”、“上班的护士数量少”、“晋升的机会太少”、“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太低”、“非护理的工作太多”、“继续深造的机会太少”、“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工作环境差”、“患者的要求太高或太过分”这13个条目得分较高,处于重度压力水平。急诊抢救室工作与普通病房护理工作有所不同,急诊抢救室工作的特殊性,可能导致更高的工作压力,以及与普通病房不同的压力源[8-15]。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患者多,病种复杂,病情变化迅速,护理工作繁重,经常倒夜班使生物钟紊乱,导致护士工作压力增大[8,10-15]。也有研究表明工作量大且应急要求高的科室,护士的压力明显增加[16],随着人们的就医观念不断改变,其对于护理的要求愈来愈高,当现实情况不能满足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主观要求时,常会导致护患发生矛盾与冲突。急诊护理工作具有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矛盾多的特点[9,11-12,14-15,17]。繁重的护理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嘈杂的环境,急诊抢救室护士经常遭受身心、暴力伤害,促使护士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
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方面的任务极其艰巨,时常面对死亡和垂死的情况,也是导致护士的压力极高的重要原因。同时受到护士个性特征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护士在多方面均会受到一定的压力[18]。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35岁组在患者护理方面、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20~25岁组、>25~30岁组及>30~35岁组;护龄组在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1~5年。可能与本年龄段护士承担科室部分管理工作和比较多的护理科研与教学工作有关。同时,此年龄段护士也面临结婚生子、继续深造、晋升职称的压力。急诊科工作任务大,患者及家属的要求过高及不礼貌行为是造成护士压力大的主要因素,长期的压力不能宣泄可能是造成急诊科护士离职或工作懈怠的主要原因,护龄越长这一现象越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主管护师组感受到来自于患者护理方面、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情况均大于护士组及护师组,而护师组在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感受的压力大于护士组;护士的职称与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的压力呈正相关,除了上述年龄及护龄的原因外,还可能与主管护师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或对自我要求过高有关。大多数急诊科采用三班制,每班都有年龄较大的主管护师带领护士值班,这些都增加了护师和主管护师的压力。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本科学历组感受到来自于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患者护理方面的压力均大于中专及大专学历组。表明护士学历与患者护理方面、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的压力呈正相关,这可能与本科护士所学知识全面、所学知识不能在急诊科完全应用有关,也不除外与本科护士期望值过高有关。
综上所述,抢救室护士的职业压力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层次的护士所受的压力源又有所不同,故应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减少护士压力。针对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的护士应开展“三基培训”,提高其总体理论水平;而针对高学历、高年资、高职称的护士应安排护理管理、人际关系及教学方面的课程,并适当安排新技术、新理论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认同感,从而减少护士自身压力;也可以对护士进行情商培养,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使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19]。应为所有护士安排减压培训、心理辅导,适当安排集体活动,增加其宣泄空间,减少其心理压力[10-13,17]。
[参考文献]
[1] 徐艳.门急诊护士压力源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92-393.
[2] Watson R,Deary I,Thompson D,et al.A Study of Stress and Burnout in Nursing Students in Hung Kong:a Question-naire Survey[J]. Int J Nuts Stud,2008,45(10):1534-1542.
[3] Adriaenssens J,de Gucht V,Maes S. Determinants and prevalence of burnout in emergency nurs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J]. Int J Nurs Stud,2015,52(2):649-661.
[4] Meng L,Liu Y,Liu H,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structural empowerment,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intent to stay and burnout in nursing field in mainland China-based on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research[J]. Int J Nurs Pract, 2015,21(3):303-312.
[5]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6] Gray-Toft P,Anderson JG. The nursing stress scale: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J]. J Behav Assess,1981,3(1):11-23.
[7] Wheeler H,Riding 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general nurses and midwives[J]. Br J Nurs,1994,3(10):527-534.
[8] 严超燕.急诊抢救室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2):147-149.
[9] 陈永惠,张伟,王彩,等.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27):3402-3403,3404.
[10] 张伟,陈永惠,耿丽娟,等.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4):1041-1044.
[11] 杨娇,杨明莹,邬丽琼,等.急诊科护士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64-167,182.
[12] 李新颖,肖海波,刘利敏,等.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z1):125.
[13] 葛吉徽.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195.
[14] 张铮,庞晋萍,邱薇,等.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21):2927-2929.
[15] 梁添玉,王玉琴,陈涵,等.福州市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14):1740-1743.
[16] 王春美.王月珠.赵晓波,等.倒班制护士睡眠状况与怒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4):453-456.
[17] 吕冬梅,陈京立,刘雪松.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63-65.
[18] 常佃沙.曹允芳.王令花.等.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技巧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25-26.
[19] 赵滨.徐开丽.赵玲,等.情商培养在护士培养中的作用与方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0):1238-1240.
(本文编辑:刘斯静)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17)10-1205-05
[收稿日期]2017-03-29;
[修回日期]2017-06-15
[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50702)
[作者简介]李彩霞(1976-),女,河北武邑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E-mail:tianyingping-jzh@163.com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