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报·

“鹅足”形态在X线上的表现及骨科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张瑞鹏,尹英超,李石伦,陈 伟,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胫骨;肌腱附着点;损伤;X线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7.11.026

“鹅足”是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块肌肉的腱性部分在胫骨近段内侧的附着点,外形类似鹅足而得名[1]。三条肌腱斜向后上,在内侧副韧带的浅层后面跨过内侧关节间隙。“鹅足”在骨科中有特殊解剖意义。术者在治疗内侧胫骨平台骨折或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时,常需要对“鹅足”进行解剖并加以处理[2]。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部分手术操作过程未对“鹅足”结构进行充分暴露,进而引起其损伤。本研究应用可显影的金属制品追踪“鹅足”的结构,用X线显示其走行,旨在让同仁对“鹅足”的解剖有更加深刻认识,以便临床应用。

1 实 验 标 本

新鲜尸体标本,男性,62岁,死因不明,无明显畸形病变。

2 “鹅足”的显影

解剖过程:将标本仰卧于解剖台上,于膝关节前下方内侧行1长约4 cm斜行切口,切开皮肤,同等长度3.5 mm克氏针置于切口处作为标记。于踝关节前方向近端行纵行切口至大腿中段,同时于切口两端各行横行弧形切口,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脂肪组织,将皮瓣翻起。于膝关节内侧逐层向下分离软组织,将脂肪组织剔除。从上向下依次解剖出缝匠肌肌腱、股薄肌肌腱、半腱肌肌腱,可见其由内上向外下走行,其中缝匠肌与股薄肌肌腱相互伴行,而半腱肌走行于二者内下方。沿各肌腱走行分离至其胫骨止点,可见三者外形类似“鹅足”(图1)。

1 “鹅足在标本上的大体形态

将可显影的金属片剪成与“鹅足”一致的形状贴于胫骨近端其止点处。固定金属片,行X线透视,可见鹅足的走行与内侧切口及胫腓骨之间的解剖关系(图2)。

2标本膝关节正侧位

A.克氏针显示切口的位置;B.金属片显示"鹅足"三条肌腱的走行

3 讨 论

在临床中,骨科医生常强调骨与关节的改变而忽视周围软组织的部位及结构变化[3],故在骨科手术操作时软组织损伤时有发生。X线透视是骨科医生诊断治疗骨科疾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4],但由于软组织结构无法在X线上显示,术者在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时常难以直观判断内置物与软组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可显影的金属片在X线上显示“鹅足”的走行,术者以此作为参考,通过X线透视确定操作的安全区域,并已初步用于临床。在使用双反牵引器械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接骨板与螺钉置入的区域涉及“鹅足”,应用该方法有助于确定胫骨近端螺钉置入安全区域,可以减少术中接骨板、螺钉调整次数,降低其损伤的概率。应用胫骨高位截骨嵌入可吸收网状垫片治疗骨关节炎时,术者需要于“鹅足”止点上方进行剥离,使用双管筏式截骨器于胫骨近端截开胫骨内侧、前侧和后侧[5]。本研究对该手术过程中“鹅足”的暴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确定损伤最小的截骨区域及方向。

本实验存在一定缺陷,即标本数量有限,可能无法代表所有人群“鹅足”的确切走行,金属片在制作过程中无法表现出肌纤维的纹理,肌腱的薄厚有所差异而金属薄片厚度一致,解剖过程将脂肪等组织清除可能会对软组织显影有一定的影响。但本实验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X线上直观显示软组织的轮廓,从而降低组织损伤的风险,故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淼,冯泽坤,陆子轩,等.鹅足区肌腱止点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6,34(1):46-49.

[2] 马凯.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对鹅足不同处理方法的预后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5.

[3] 赵德洋.X线检查用于诊断骨关节创伤软组织改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39-40.

[4] 宗少晖.影像学资料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5(s1):201-202.

[5] 郑占乐,于沂阳,高石军,等.胫骨高位截骨嵌入可吸收网状垫片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初步临床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8): 988-989.

[收稿日期]2017-08-30;

[修回日期]2017-10-20

[作者简介]张瑞鹏(1989- ),男,河北赞皇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创伤急救研究。

*通讯作者。E-mail:surgeon_zhangyz@163.com

[中图分类号]R68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17)11-1347-02

(本文编辑:刘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