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报·
郑占乐1,刘 欢1,韩志杰1,于 贤2,李 升1,张英泽1*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骨折;胫骨平台;张氏塌陷骨块顶起套件;微创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8.04.024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其解剖的复杂性决定了骨折类型的多样性,各种类型常同时存在塌陷骨折[1]。对于塌陷骨折的治疗,手术顶起塌陷骨折块是首选治疗方法,顶起关节面、植骨和坚强固定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2]。既往的胫骨平台手术方法多为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手术切口长,严重损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手术效果欠佳。微创治疗是外科发展方向,对于骨科尤是如此。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教授潜心研究骨折微创治疗30年,分析了微创治疗的原理及其力学特点,由此研发出“张氏牵引复位器”用于上下肢骨折的微创复位内固定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保膝研究,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原创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其中专门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特有的塌陷骨折设计出的塌陷骨块顶起一整套器械,以其发明者张英泽教授的姓氏命名为“张氏塌陷骨块顶起套件”。该设计的初衷是可以在远离膝关节的位置上复位任何塌陷骨块,经过标本实验研究证实方法可行后,我们完成“张氏塌陷骨块顶起套件”微创治疗塌陷平台骨折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张氏塌陷骨块顶起套件”介绍 共包括5个组件(图1):一、软组织保护套;二、骨窗环钻;三、环钻内芯;四、1 cm直径弯曲骨块复位器;五、0.6 cm直径弯曲骨块复位器。
1.2使用方法介绍 将组件一、组件二和组件三按顺序套好(图2),组件二尾端连接电钻于骨面钻出骨窗,骨隧道形成后根据骨块大小选择组件四或组件五对骨块进行顶起复位。
1.3临床研究 女性,患者,35岁,左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Schatzker Ⅲ型)(图3)。
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后仰卧位手术,安装“张氏牵引复位器”恢复患肢力线。将1枚直径2.5 mm导针自胫骨结节前下3 cm处置入,要求导针方向指向塌陷骨折块。C形臂透视位置满意后,以导向针为中心纵向切开皮肤皮下和骨膜,以软组织保护套保护软组织,以环钻内芯套入导向针确定开窗方向,以环钻开骨窗,保留开窗后留下的骨皮质帽(图4)。将1 cm直径弯曲骨块复位器置入骨隧道内,调整方向,以小锤轻轻敲击,将主要骨块顶起(图5,6)。之后使用0.6 cm直径骨块复位器将周边小的塌陷骨块顶起,整个过程需在透视下完成,以便准确监控复位质量。复位完成后,取出顶起器,测量骨隧道深度。取合适大小自体双皮质髂骨骨条和碎的松质骨,首先植入碎的松质骨将缺损变小,再以骨条支撑,胫前的骨窗由环钻取下的骨帽进行填补,恢复胫前骨质的连续性。经皮置入胫骨平台外侧放置解剖形接骨板,手术完成。
1.4结果 复位效果满意,骨折对位可,关节面平整(图6)。患者术后3天可扶助行器患肢不负重下床活动,切口没有出现感染迹象。
骨折微创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成为骨科发展的主流。其核心是通过减小切口减少对骨折断端的血运干扰,保护骨折周围的软组织[2],实现微创复位是微创手术成功的关键。胫骨平台骨折多伴有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3],将塌陷骨折复位、骨缺损区植骨后解剖接骨板固定是此类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4]。切开复位塌陷骨折块的常需直视下开窗或打开骨折合页,显露关节面,通过撬拨抬高塌陷的关节面[5],这种切开直视下复位方法会严重破坏骨折端周围血运。而“张氏塌陷骨块顶起套件”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其具有以下优点:①开窗部位远离关节和骨折端,以骨内隧道的方式到达骨折区域,无需显露骨折端;②环钻形成的骨窗所剩余的圆柱状骨条在植骨结束后原位植回,恢复胫前骨皮质的连续性;③可以根据骨块大小选择不同直径的顶起器进行顶起复位,进一步减少损伤程度;④手术过程保护了骨折端周围血运,不打开关节囊,不影响膝关节周围韧带的完整性,可降低术后关节粘连程度。“张氏塌陷骨块顶起套件”专门用于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较以往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塌陷骨折,可以在各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我们将对更多应用该方法的患者进行随访以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图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金冬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复位不良的原因和防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579-580.
[2] Lachiewic ZP,Funcik T. Factions influencing the results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lal plateau fractures[J]. Clin Orthop,1990,259:210.
[3] 张英泽.临床创伤骨折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90.
[4] 王军强,王满宜.骨折的生物学固定[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7):543-545.
[5] 汤培,吴小宝,陈晓君,等.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6(4):292-296.
[收稿日期]2018-03-19;[修回日期]2018-04-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702139);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H2018206223)
[作者简介]郑占乐(1982-),男,河北涞水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骨外科疾病诊治研究。
*通讯作者。E-mail:yzling_liu@163.com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18)04-0468-03
(本文编辑:许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