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师”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孟燕军1,吴艳茹1,赵瑞斌1,秦瑞平2,翟福山3*
(1.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医学物理学教研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7;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放射治疗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教学;医学影像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8.06.029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影像迅猛发展,影像数字化进程在临床中不断深入,精准医学发展如火如荼,精确诊断成为现阶段影像医学追求的目标,各级医疗机构先后引进了大量先进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不仅对影像技术人员人才需求增加,而且对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同时也为高校影像技术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而2013-2016年我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其中部分院校是从专科升为本科,部分院校从无到有,每个学校面临的人才培养问题均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加强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师资的素质要求

教师除了具备坚定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还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素养、坚实的理工基础和良好的科研能力。

1.1 丰富的医学素养 掌握X线、超声、CT、MRI、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熟悉医学影像新技术、新进展,医学影像临床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获得《临床执业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并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双师”型教师。

1.2 理工学科基础 要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的教师,系统学习并掌握与影像设备相关的物理学、放射防护、电子学、电工学、成像原理、设备学及设备管理学,有坚实理工、计算机知识的储备。具备制定有效安全措施的能力和机械技能,掌握电子图表和机械图表使用、检测设备能力、故障排除技能,熟知电脑操作系统、程序、硬件和联网。

1.3 良好的科研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责任[2],教师团队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是学科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教师除了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浓厚的理论研究兴趣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敢于创造的能力、善于动手实践的能力、客观评价分析的能力、主动协作研究的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模式是影像技术教育的方向之一[3],从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临床应用到影像设备的实际操作,均可进行科研课题立项、实施、结题,并撰写高水平研究性论文[4]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育人质量的关键。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要构建一支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在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的理论、实践水平和掌握、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2.1 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欠缺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医学院校教师的师范类高校[5],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的教师来源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教学岗位的教师来自理工院校,临床专业教师来自医学院校,由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基础教学岗和临床教学岗的教师知识结构均有欠缺。两者如果不能继续学习,均不能满足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要求。①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如医学物理学、医学影像原理、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图像处理等均属交叉学科,集物理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与各项专业技术的实践操作为一体,不管是来自于理工专业或医学专业的教师,均不能全面系统地完成教学;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不能有机衔接则会出现知识层的“断裂”。②由于行政管理各自独立,基础专业教师不能及时了解跟踪医院的新技术、新设备,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同时基础教师对影像技术行业参与度低,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导致教学枯燥,知识陈旧,缺乏说服力;临床专业教师普遍技术能力强,但缺乏严格的、必要的教学教法的训练,理工基础薄弱,面对设备只会基本操作而不懂设备原理,不能从理论出发解决临床突发问题,不能高效开发设备的应用,一旦出现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分析解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存有缺陷。所以,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养,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广阔的发展平台,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2.2 缺乏专业带头人,学科发展缓慢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队伍中不乏著名的专家、教授、影像技术人员,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但是他们年事已高,逐渐退出教学一线。而一大批担负着教学重任的中青年骨干,又面临着知识更新、技术改造、职称待遇的问题,压力很大。青年科技人员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在学术方面,难以独当一面。工作条件的改善、实验室装备的配套、科研资金的投入等原因均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实施。由于目前对人才培养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故对学术人才的培养难免出现困境。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学一线的辛劳和清贫,使一些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对教学不积极热心,其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工作,忽视教学研究,而有实力的年轻人宁可去企业、研究所也不愿从事教学,致使学科人才严重流失并且难以引进高素质业务水平的优秀人才,导致教学队伍高水平人才匮乏。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大师引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尚缺乏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大的学科带头人,阻碍了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承担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很大差距。

2.3 教学人员重于研究书本知识,与行业脱节,实践经验匮乏 现代化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高于社会需求,故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教师从求学到教学,或从求学到临床,基本没有离开过校园、医院,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应用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每个教师均面临知识陈旧、思想僵化的问题[6]

2.4 缺乏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表现在不能及时了解同类院校学科的发展,不能及时了解医学影像专业发展趋势、先进的影像技术和教学方法,一线教师没有时间脱岗系统学习深造,这些已成为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阻碍。

2.5 考核制度不统一 教师上岗之初,要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工作后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大多采取专家督导、同事互相听课测评、学生打分等措施,各院校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培养出一支保持不断上进的教师队伍。

3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体制创新和信息建设为动力。应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教师技能的培养、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校企合作、进修培训、薪酬设计、考核制度等方面逐步制定和实施各项具体措施,打造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领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1 “院校统一”,打造基础与临床教学的无缝对接 由于构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衔接成为了目前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水平的难题,院校结合是影像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7]。新形式下,基础教学教师和临床教学教师,统一化管理,在一个编制下,基础教师走进临床,临床教师走进院校,相互交流填补各自知识结构的欠缺,充分实现基础知识到医学知识、医学影像技术理论到临床诊断准确性等知识的无缝衔接。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到临床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使教师团队真正成为学生的引领者、促进者。

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知识由校内专职教师承担,校内教师多为理工、计算机专业毕业,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逻辑性思维强;基础教师走进临床观摩、操作和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医学影像技术最新成果通过基础教学融合于学科的理论教学中,及时传播,动态优化,实施从基础到技能、从技能到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

临床教学由医院“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教学和基础教学统一化管理,会使教学更规范、更严谨。“双师型”教师多年工作在临床一线,有大量丰富的操作经验及第一手资料。临床教师走进学校,规范教学教法,提高教学手段,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在了解前期基础教学基础上扎实理论基础,促进教师对本专业前沿知识掌握,用理论知识支撑临床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8],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努力学习使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均成为优秀、全面的“双师型”人才。

3.2 有计划,重投入,培养学科带头人

3.2.1 建立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新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建设,由学校出台特聘教授岗位和聘任办法,激励校内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3.2.2 立足长远,强化管理,实施名师计划 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参加学校内外的各种培训活动以及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着重从专业技术及教育、教学理念入手。学校应实施名师计划,将具备较高学术水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水平高、成果显著、教书育人业绩突出、在课程专业教学起引领作用的教师纳入名师计划,给予重点支持,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为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

3.2.3 科研教学并重 保障教师队伍稳定,学科建设是龙头,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是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科教育是基本任务,故在提高学术水平、激励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当制定恰当的政策引导和吸引一批有水平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乐于从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并成为骨干力量,保障教学队伍的稳定性。对于潜心教学研究、深受学生爱戴且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制定有效管理政策,以使核心骨干教师不流失,顺利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目前影像技术专业实验设备有限,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具备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可与医院、厂商合作,发挥自身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在科研合作中获得科研成果。

3.2.4 加强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培训,增加教师的国际化背景 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教师队伍培训作为常态化工作[9],改善教师知识结构。①确保学校师资培训经费充足;②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在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半年以上的学习;③充分利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省级优秀专家出国培训等项目,积极鼓励和选派优秀教师赴国际著名大学研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背景;④积极主办、承办或联合举办各种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加强和扩大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和广泛联系,专业有明确的学科发展目标,教师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⑤加大教师的继续教育,采取脱岗、半脱岗模式,根据需要,时间可长可短,据培训内容、方式灵活多样,确保培训质量,将教师培训作为职务聘任、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国内知名院校著名教授,针对先进影像技术内容如医学图像处理、影像设备原理等进行短期2~4周的业务培训,并且派出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学习培训。

3.2.5 建立奖励机制 对按期达到学科带头人标准的实行奖励。①适当提高经济待遇;②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3.3 坚持校企合作,积极实践,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理、工、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并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体系[10],注重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注重工程技术在影像技术中的综合应用[11],教师必须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增加实践经验。将社会需求和教学工作相结合,弥补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的不足[12]。院校应利用企业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队伍的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着“真诚合作,讲究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校企“产、学、研”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互惠互利。组织国内相关院校和单位到企业观摩及研讨,针对企业产品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积极展开研究,使教师及时掌握国内外最先进影像技术,迅速提高教学团队的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科研能力以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如医学影像学院与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提供10 000元人民币,旨在奖励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

4 完善教师评估考核制度

目前,教师水平是否达到合格,一直处于无监督状态,无法有效控制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能力和成绩[13],应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体系。

4.1 考核教师基本素质 应将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以及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等作为考核指标。

4.2 考核教学工作 将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等作为考核指标。①教学工作量:主要包括所承担课堂教学任务、教学量的完成情况以及其他教学工作等作为指标综合考核。②教学质量方面:将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成绩情况、教学奖惩等作为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课堂教学质量可通过自己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考核。③教学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将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教学建设及教学研究论文或论著、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作为考核指标;教学研究可以从教改项目、教学团队以及教学研究论文或论著等方面考核。④考核科学研究: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工作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可以从项目级别、项目完成情况、获奖情况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考核。

总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需要复合型师资队伍,解决“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应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教师优势互补以及教学与临床操作的相互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以适应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雨,王文花,翟亚楠.探讨高职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式教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0):134-135.

[2] 李莉.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610.

[3] 朱德荣,王礼,孙万斌,等.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608-609.

[4] 陈晓光,任伯绪,黄劲柏,等.医学影像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885-887.

[5] 黄健.高职院校医学基础课“双师型”教师培养之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6):15-16.

[6] 贾明昭,曲斌.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11):1239.

[7] 张春雨,王文花,翟亚楠.校院结合培养模式下中职影像技术专业见习教学的反思与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9):100-101.

[8] 杜玲玲,杜娜娜.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析[J].医学前沿,2017,7(13):368-369.

[9] 刘冬梅,王凤云,曹文军,等.浅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队伍建设[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8):92-94.

[10] 赵红兰,孙存杰,赵英红,等.新医疗环境下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教学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458-460.

[11] 马晓海,赵蕾,张兆琪.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在影像医学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2012,7(6):776-777.

[12] 石义林,张少华,梁琼芳,等.校企合作构建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25-27.

[13] 李素晓,刘福成,田大海.临床教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513-514.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05(2018)06-0730-04

[收稿日期]2018-03-12;[修回日期]2018-04-09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CXCY053);河北医科大学教学科研课题(2016ZD-21,2016YB-15,2016PY-12)

[作者简介]孟燕军(1963-),女,河北枣强人,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副教授,理学学士,从事医学物理学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E-mail:zhaifushan@126.com

(本文编辑:赵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