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 静1,何 琨1,刘君致2,毕宏彪3,肖 渊1,宋莉莉3

(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 目的评价同伴教育用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延续护理对其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住院患儿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干预组67例。2组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干预组出院后对其进行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干预。于出院后同伴教育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比较2组的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积极应对-接受、自我安慰、幻想维度得分呈升高趋势,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逃避维度得分呈降低趋势;干预组积极应对-接受、自我安慰、幻想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逃避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呈升高趋势;干预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可以使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以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疾病,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1型;青少年;同伴教育;延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8.12.025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哮喘的儿童慢性病,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一旦患病需要终生药物治疗、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影响生活质量[2]。同时,患慢性病本身使患儿处于特殊应激状态,成为情绪障碍的高危人群。关注患儿心理健康,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疾病,适应疾病带来的影响是制定有效干预措施的基础[3]。糖尿病指南中明确指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同经历或因某些原因使得有共同语言的人共同分享信息、观念、行为技能等,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健康教育形式,对青少年尤为适用[4]。延续护理是适应患者及家属健康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院外延伸护理形式,是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庭之间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互动[5]。本研究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结合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对其及其家庭实施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儿科和内分泌科收治的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住院患儿1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后失访5例)和干预组69例(后失访2例)。纳入标准[6-7]:①严格按照WHO 1999年诊断标准诊断为1型糖尿病;②年龄6~18周岁;③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④无严重并发症;⑤具备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⑥病程≥6个月;⑦征得患者家长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⑧本地常住人口,利于随访。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者;②不能或不愿配合完成本调查研究者。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2组1型糖尿病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例数,%)

组别例数性别男性女性年龄6~13岁>13~18岁家属与患儿关系父母非父母家庭居住地城市农村对照组6933(47.83)36(52.17)25(36.23)44(63.77)52(75.36)17(24.64)53(7.81)16(23.19)干预组6732(47.76)35(52.24)23(34.33)44(65.67)52(77.61)15(22.39)50(74.63)17(25.37)χ20.0000.0540.0960.088P0.9940.8160.7570.766组别例数病程6个月~1年>1~5年>5年胰岛素治疗方案注射<2次/d注射=2次/d注射> 2次/d对照组6934(49.28)25(36.23)10(14.49)11(15.94)26(37.68)32(46.38)干预组6733(49.25)25(37.31)9(13.43)9(13.43)26(38.81)32(47.76)χ20.0380.171P0.9810.918组别例数家属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专科及本科硕士及以上对照组6914(20.29)26(37.68)23(33.33)6(8.70)干预组6714(20.90)25(37.31)21(31.34)7(10.45)χ20.158P0.984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住院期间均给予2组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认知教育,由医生和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②技能教育,护士对患儿和家属进行血糖监测技能和胰岛素注射技能教育;③心理指导,由心理医生和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医生、护士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采用基于同伴支持的健康教育。

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模式,由医院医护人员、社区医护人员、同伴教育组长三方共同根据儿童青少年特点讨论制定可行的同伴教育计划,患儿及其家庭于出院后即时实施基于同伴支持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时间为培训同伴教育组长6周6次,每次1 h。培训结束后考核组长,达标后实施同伴教育。教育时间为10周5次,每次约1.5 h。分别于同伴支持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对2组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价比较。

指导小组成员要求接受过儿童心理课程培训并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经过统一培训,由内分泌专业医师1名(高级)、儿科专业医师1名(高级)、社区医师1名(中级)、心理治疗师1名(中级)、药剂师1名(中级)、营养师1名(中级)、康复治疗师1名(中级)、糖尿病专科护士1名(高级)、儿科护士1名(高级)、社区护士1名(中级)组成。

将干预组67例按年龄分层分为8组,自愿组合,每组7~10例患儿,组内患儿年龄相近,对教育理解力、治疗依从性相近,每组设1名组长。组长要求:①年龄13~18岁;②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和开朗的性格;③愿意帮助其他患儿;④代谢控制情况较好(近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达标<7.5%);⑤病程≥6个月。组长的培训时间为3周6次,每次2 h。培训结束后考核达标方可担任组长。

同伴教育相关计划由医护人员指导小组和同伴教育组长共同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同伴教育实行“小组管理制度”,每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同伴教育,医护人员指导小组负责全程指导和质量控制,要求年龄小(<10岁)患儿家长参加,年龄大(≥10岁)患儿家长自愿参加。开展同伴教育的地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周5次,每次约1.5 h。同伴教育的重点内容为1型糖尿病相关知识、血糖自我监测、胰岛素合理应用、饮食管理、合理运动、血糖异常紧急状况处理、患儿及其家庭情绪管理。同伴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医护人员指导小组成员和同伴教育组长共同完成对同伴的追踪调查并记录。同伴或其家长每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现代化数字手段主动向组长汇报治疗情况,组长详细记录。组长记录汇总后,每周上报给医护人员指导小组。 医护人员指导小组全程指导同伴教育,使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解决。

1.2.2 测量工具 ①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with a Diseease,CODI)[8],该量表共28个条目,由患儿自评填写。其中27个条目询问患儿在面对疾病时使用这些方法的频率, 分为6个维度。其中接受、自我安慰、幻想属积极应对,远离属中间状态、负性情绪反应和逃避属消极应对。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从不(1分),很少(2),有时(3分),经常(4分),总是(5分)。另1个条目测量患儿总体疾病应对:很不好(1分),不好(2分),一般(3分),好(4分),非常好(5分)。我国学者李杨等[9]进行了量表的翻译及修订,形成中文版CODI,经信效度检测量表总Cronbach′s α为0.83,内容效度为0.96,可用于了解我国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②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10],该量表可以测量健康儿童及患急慢性疾病患儿的生活质量,患儿自评填写。共有23个条目,分为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4个维度。躯体功能归纳为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和学校功能,属于心理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含8个条目,其余3个维度各5个条目,每一条目均为测量过去1个月内某件事情发生的频率, 答案分为5级,依次赋分为从来没有(100分)、几乎没有(75分)、有时有(50分)、经常有(25分)、一直都有(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量表总Cronbach′s α为0.74~0.82,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可用于测量我国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范、适用性最强的1型糖尿病患儿使用的生活质量测评量表[11]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应对方式使用频率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积极应对-接受、自我安慰、幻想维度得分呈升高趋势,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逃避维度得分呈降低趋势,对照组积极应对-接受、自我安慰、幻想维度得分和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逃避维度得分变化不明显;干预组积极应对-接受、自我安慰、幻想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逃避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间状态-远离维度得分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同伴教育干预前后2组应对方式维度得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积极应对-接受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积极应对-自我安慰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积极应对-幻想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对照组 693.83±0.853.87±0.893.84±0.882.99±0.833.02±0.873.00±0.834.03±0.994.09± 1.054.06±1.02干预组 673.86±0.834.25±0.934.32±0.962.96±0.803.42±0.913.37±0.934.05±1.024.58± 1.004.41±1.02组间 F=7.213 P=0.000F=7.945 P=0.000F=6.994 P=0.000时点间 F=6.384 P=0.000F=5.886 P=0.000F=6.113 P=0.000组间·时点间F=10.256 P=0.000 F=9.972 P=0.000F=8.142 P=0.000组别 例数中间状态-远离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消极应对-逃避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对照组 692.86±1.002.88±1.032.87±0.991.99±0.722.11±0.622.05±0.592.79±1.473.16±1.453.12±1.44干预组 672.84±0.982.87±1.012.86±0.971.98±0.701.89±0.561.84±0.582.80±1.452.63±1.442.62±1.46组间 F=1.315 P=0.291F=7.081 P=0.000F=6.994 P=0.000时点间 F=1.414 P=0.284F=6.945 P=0.000F=6.113 P=0.000组间·时点间F=0.394 P=0.889F=7.257 P=0.000F=9.142 P=0.000

2.2 干预前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呈升高趋势,对照组各评分变化趋势不明显;干预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同伴教育干预前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心理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对照组 6982.86±12.2984.23±11.9583.35±11.7475.76±16.3579.43±14.7277.82±15.73干预组 6783.05±12.0988.54±11.0688.22±12.2174.94±17.0285.33±15.8583.51±16.72组间 F=6.511 P=0.000F=4.775 P=0.012时点间 F=4.601 P=0.014F=8.011 P=0.000组间·时点间F=6.396 P=0.000F=7.502 P=0.000组别 例数心理社会功能-社交功能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心理社会功能-学校功能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心理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总分干预前干预6个月干预12个月对照组 6986.31±14.3688.26±13.2387.31±14.3668.67±17.3671.45±16.3671.33±16.9180.45±14.2781.51±12.5679.11±11.26干预组 6786.45±14.7893.45±12.2392.10±12.7868.86±17.2277.88±16.4377.37±17.2182.11±15.3187.23±13.4583.64±12.48组间 F=5.105 P=0.011F=8.199 P=0.000F=7.331 P=0.000时点间 F=8.907 P=0.000F=7.102 P=0.000F=5.825 P=0.009组间·时点间F=8.253 P=0.000F=11.199 P=0.000F=12.165 P=0.000

3 讨 论

3.1 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对1型糖尿患儿疾病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中1型糖尿病患儿使用应对方式频率最高的是幻想,频率最低的是负性情绪反应。说明患儿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变化与影响,而很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应对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积极应对-接受、自我安慰、幻想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负性情绪反应、逃避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可提高患儿对疾病的积极应对,降低负性情绪反应,与相关研究结果相同[12]。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接受、自我安慰、幻想指标值与干预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可能因干预6个月时此种干预方式对患儿的积极影响已达瓶颈期,若提高干预效果需调整或增加新的干预措施,尚有待今后深入探讨。虽然当前国内外针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开展的延续护理多种多样并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但是施教人多数为医护人员,教育多采用单一的说教形式,不易激发患儿学习积极性,效果并不乐观。患者在健康方面更愿意听取甚至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愿意接受单纯的说教,青少年尤著[13]。本研究运用儿童青少年从众心理,利用同伴教育的积极影响因素对其实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更容易被广大患儿所接受,从而更正确地认知1型糖尿病,建立健康的理性信念,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疾病。

3.2 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对1型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其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可提高患1型糖尿病儿生活质量,与聂珊[14] 的研究结果一致。干预12个月时干预组患儿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维度得分及生活质量总分与干预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可能因干预6个月时干预效果已趋于稳定甚至有可能出现心里耐受,若提高干预效果需调整或增加新的干预措施,尚有待今后深入探讨。同伴教育有助于患儿家庭培养方式的改善,纠正患儿不健康行为,稳定患儿情绪,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处于相对动态,有别于成人。患儿行为习惯和疾病自我管理意识尚处于形成阶段,家长、家庭及其同伴均会对患儿形成影响。多数患儿不能够独立进行疾病自我管理,不能有效平衡药物、饮食与运动三者间的关系,致使血糖控制状况不佳、血糖波动较大,高血糖或低血糖出现的机会较多,容易出现并发症,处理不及时甚至须住院治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理功能;同时,患儿需每天进行多次胰岛素注射、饮食控制、血糖监测、加强运动等。这些均给患儿及其家庭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患儿感觉与他人不同,甚至产生“病耻感”,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社会功能。基于同伴教育延续护理的实施,教育者本身就是患儿,更容易取得信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疾病技巧的传授,还可添加个人经验,符合患儿特点,简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易于被患儿接受和使用,使得健康教育取得理想效果,从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此外,同伴教育不仅对患儿本人实施干预,而且对患儿家属也进行干预,体现了儿科护理“以家庭为中心” 的理念。

综上所述,对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实施基于同伴教育的延续护理,可改善患儿应对疾病方式,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本课题组将继续收集大样本资料深入研究,以期为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的延续护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Xu Y,Wang L,He J,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2013,310(9):948-959.

[2] 陈文专,刘清娴,纪文英,等.同伴支持教育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7):799-803.

[3] 侯凌,罗小平.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与诊疗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5):472-474.

[4] 王天星,王天恒,高桂珍,等.承德市社区糖尿病现状及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1):75-76,78.

[5] 何翠竹,梁欣,苏斐,等.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延续护理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8):893-896.

[6]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7] 刘延迪,王红艳,李梅,等.陪伴教育对提高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26-28,34.

[8] Petersan C,Schmidt S,Bullinger M,et al. Brief report:Development and pilot testing of a coping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hronic health eonditiorm[J]. J Pediatr Psychol,2004,29(8):636-640.

[9] 李杨,魏珉.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80-182.

[10] Varni JW,Burwinkle TM,Jaeobs JR,et al. The PedsQL in type l and type 2 diabete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ary Generic Core Scllles and Type 1 Diabetes Module[J]. Diabetes Care,2003,26(3):631-637.

[11] 王妮娜,支楠,杨阳,等.1型糖尿病患儿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15):29-32.

[12] 康烁,王绵,高俊香,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4):16-20.

[13] 陶静,罗丽,徐蓉.同伴教育法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1):7-9.

[14] 聂珊.延续性护理对癫痫儿童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贵阳:贵州医科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18)12-1466-05

[收稿日期]2018-05-28;

[修回日期]2018-08-13

[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70809)

[作者简介]王静(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管护师,护理学硕士,从事临床护理学研究。

(本文编辑:赵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