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SMI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刘 萌,王晓曦,王亚珍,李 岩,朱缘军,王进华

(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检测的应用价值,并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经超声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600例患者,均进行SMI检查,并以SMI检查到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形成分为新生血管形成组144例和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例,比较2组基本资料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新生血管形成组年龄≥60岁、吸烟史、饮酒史、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BMI≥24.5比例均大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新生血管形成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新生血管形成组斑块数量、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低回声斑块数目、重度管腔狭窄、斑块内血流增强分级均明显大于或多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2型糖尿病史以及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收缩压、C反应蛋白升高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SMI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有不良既往史,有血糖、血压、血脂及C反应蛋白过高者容易促使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规避上述危险因素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形成;超微血管成像;危险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极常见的一种动脉硬化类型,主要由颈动脉内斑块形成导致,进而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出现粥样硬化,影响颈动脉循环。相关文献报道,颈动脉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颈动脉内存在的不稳定斑块极易因破裂而继发血栓形成,且可在高速血流冲击下脱落而形成栓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1-2]。因此,在临床中准确评估颈内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防治以及脑卒中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有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诱发斑块破裂出血,是当前临床判断斑块不稳定性最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3]。目前,临床常采用彩色超声、超声造影等影像学方法诊断颈动脉病变,其中彩色超声检查只能观测到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形态及回声,不能准确了解到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4];而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判断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形成,但该方法检查费用较高,且耗时长,难以广泛普及[5]。因此,积极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准确度较高的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查方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将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检测中,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并根据SMI检查结果初步探讨和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体检中心2017年4月—2018年3月经超声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600例,根据SMI检查到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形成分为新生血管形成组144例,男性79例,女性65例,年龄47~84岁,平均(72.6±6.1)岁;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例,男性248例,女性208例,年龄40~85岁,平均(70.9±7.7)岁。患者均经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且动脉内的斑块长度≥10 mm,厚度≥2.5 mm,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或无法配合完成SMI检查者。2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进行SMI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SMI检查方法 应用东芝Aplio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日本)和线阵探头(频率3.0~9.0 MHz)。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稍偏向检查对侧,并稍后仰,以使颈部充分显露。先进行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模式,以横切、纵切的角度扫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颈动脉球部,确定斑块的位置,并测量其最大厚度、长度。随后选择SMI模式,将探头放在最厚颈动脉斑块处,设置参数:深度3~5 cm,机械指数为1.5。适当滑动探头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状况,采集稳定性良好、血流显示清晰的切面图保存分析。

1.2.2 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判断标准[6] 在SMI检查下,若斑块内可见点状、短线或条状强回声,且经超声检查排除了斑块内钙化灶,即可判断为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SMI检查斑块的血流增强分级标准:0级为斑块内无血流增强信号;1级为斑块内存在1~3个点状增强血流信号;2级为斑块内存在3个以上点状或有1~2处短线样增强信号;3级为斑块内血流信号丰富,有2处以上线状增强,甚至贯穿了斑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和BMI;②比较2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③比较2组SMI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确定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和BMI比较 2组性别、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血管形成组≥60岁、吸烟史、饮酒史、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BMI≥24.5比例均大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史和BMI比较 (例数,%)

组别 例数性别男性女性年龄<60岁≥60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高中或以上吸烟史饮酒史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79(54.86)65(45.14)55(38.19)92(63.88)89(61.81)63(43.75)92(63.88)89(61.81)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248(54.39)208(45.61)251(55.04)159(34.21)151(33.11)214(46.93)159(34.21)151(33.11)χ2值 0.01012.4330.44537.87869.447P值 0.9210.0000.5050.0000.000组别 例数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BMI<18.518.5~<24.5≥24.5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51(35.42)65(45.14)47(32.64)23(15.97)26(18.06)36(25.0)82(56.94)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11(2.41) 13(2.85) 7(1.54)8(1.75)229(50.22)124(27.19)103(22.59)χ2/Z值 128.661173.041129.27645.15168.733P值 0.0000.0000.0000.0000.000

2.2 2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比较 新生血管形成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均高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比较

组别 例数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mmol/L)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146.53±16.6687.82±8.557.24±0.677.71±1.394.06±0.74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139.20±21.4678.59±8.836.08±1.136.19±0.753.43±0.94t值 3.76011.01511.61416.8967.401P值 0.0000.0000.0000.0000.000

表2 (续)

组别 例数 三酰甘油(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同型半胱氨酸(μmol/L)C反应蛋白(mg/L)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1.84±0.703.17±0.7415.35±1.643.27±0.82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1.59±0.442.56±0.6113.30±4.441.43±0.43t值 4.88310.0735.42734.945P值 0.0000.0000.0000.000

2.3 动脉斑块SMI检查结果分析 经SMI检查显示,新生血管形成组斑块数量、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低回声斑块数目、重度管腔狭窄、斑块内血流增强分级均明显大于或多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斑块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2组颈动脉斑块数量、长度、厚度比较

组别 例数斑块数量(个)斑块长度(mm)斑块厚度(mm)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2.93±0.8420.64±6.573.22±0.75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2.54±0.9112.72±4.312.73±0.61t值 4.49216.7637.980P值 0.0000.0000.000

表4 2组颈动脉斑块分析比较 (例数,%)

组别 例数斑块回声低回声混合回声强回声管腔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124(86.11)20(13.89)0(0.00)65(45.14)26(18.06)53(36.81)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203(44.52)152(33.33)101(22.15)329(72.15)89(19.52)38(8.33) Z值 8.9877.042P值 0.0000.000组别 例数斑块内血流增强分级程度0级1级2级3级斑块位置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管腔内新生血管形成组 14426(18.06)33(22.92)42(29.17)43(29.86)85(59.03)59(40.97)无新生血管形成组456260(57.02)128(28.07)48(10.53)20(4.39) 304(66.67)152(33.33)Z/χ2值 11.0062.801P值 0.0000.094

2.4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为因变量,以年龄(<60岁=0,≥60岁=1)、吸烟史(无=0,有=1)、饮酒史(无=0,有=1)、高血压史(无=0,有=1)、高脂血症病史(无=0,有=1)、冠心病史(无=0,有=1)、2型糖尿病史(无=0,有=1)、BMI(<24.5=0,≥24.5=1)、空腹血糖(<7.0 mmol/L=0,≥7.0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6.0 mmol/L=0,≥6.0 mmol/L=1)、总胆固醇(<5.20 mmol/L=0,≥5.20 mmol/L=1)、三酰甘油(<1.70 mmol/L=0,≥1.70 mmol/L=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 mmol/L=0,≥3.12 mmol/L=1)、同型半胱氨酸(<14.50 μmol/L=0,≥14.50 μmol/L=1)、收缩压(<130 mmHg=0,≥130 mmHg=1)、舒张压(<90 mmHg=0,≥90 mmHg=1)、C反应蛋白(<8.20 mg/L=0,≥8.20 mg/L=1)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2型糖尿病史以及BMI≥24.5、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 mmol/L、收缩压≥130 mmHg、C反应蛋白≥8.20 mg/L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见表5。

表5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 χ2值P值OR值95%CI吸烟史0.3800.0794.8100.0091.8660.792~4.248饮酒史0.2510.0465.4570.0062.4330.768~5.512高血压史0.2900.0486.0420.0002.2771.214~5.323高脂血症病史0.4450.0538.3960.0006.0374.146~15.482冠心病史0.3260.0555.9270.0042.1780.695~5.8072型糖尿病史0.2470.0514.8430.0091.7840.815~4.124BMI0.2480.0584.2760.0171.1520.724~2.456

表5 (续)

收缩压0.6610.1245.3310.0060.9450.447~2.538空腹血糖0.5760.0825.4340.0402.0611.215~5.033糖化血红蛋白0.4850.1014.8020.0091.9821.166~5.28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3650.0497.4490.0002.1721.184~8.237C反应蛋白0.3370.0526.4810.0003.1731.629~7.168

3 讨 论

有研究证实,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7]。而斑块内有新生血管形成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特点,其不同于普通血管,主要来自于外膜血管滋养管,由简单的内皮细胞所构成,周围无基底膜、结缔组织支撑,使血管的脆性增加,极易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进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8-9]。因此,准确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1 SMI技术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检查中的应用 在临床上,颈动脉斑块病理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诊断新生血管形成的金标准,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SMI技术是在彩色多普勒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的一种彩色血流显示技术,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智能化的测量、计算方法将检查组织中的运动噪音与真正的血流信息区进行有效区分,将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噪声滤掉并将管腔直径≥0.1 mm的低速小血管信息提取显示出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等优点[10]。有研究报道,SMI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生血管形成状况,成为临床鉴别诊断斑块性质的方法之一[11]。国外也有文献报道,SMI技术可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条件下,清晰显示低流速微小血管结构,真实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状况,达到与超声造影类似的检查结果[12]。于明月等[13]的研究结果也显示,SMI技术检测新生血管斑块的位置、形态与超声造影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表明SMI技术可应用于检测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成为判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和临床疗效评估的一种参考手段。本研究采用SMI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先应用常规二维灰阶超声模式检测斑块的位置、长度、厚度,待目标斑块明确后再采用SMI技术进一步察看斑块新生血管形成状况,以提高斑块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显示新生血管形成组患者的斑块数量、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低回声斑块数目、重度管腔狭窄、斑块内血流增强分级均明显大于或多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P<0.05)。表明临床通过采用SMI技术检测斑块回声、血流分级情况可鉴别有无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为临床医师评估脑卒中发生风险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2 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新生血管形成组与无新生血管形成组在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冠心病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2型糖尿病史以及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C反应蛋白升高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表明肥胖、心脑血管病史、血管压力升高、血糖水平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以及炎症反应对斑块新生血管形成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香烟、酒中的有害成分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情况,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14];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均可加快血液凝固的速度,利于血栓形成;此外,血管管腔压力升高、心脑血管病史以及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的患者其血管内皮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进而使一氧化氮产生增多,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斑块内有新生血管形成。另有研究报道,炎症细胞因子可使斑块脂质核心裸露,纤维组织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进而释放大量的高凝性物质,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在斑块新生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5]。因此,临床对于SMI技术检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生成者,应劝其戒烟戒酒,并积极给予其降压、降糖、降脂治疗,以最大程度预防脑卒中发生。

综上所述,SMI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对于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有不良既往史,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和C反应蛋白过高者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规避上述危险因素,以减少脑卒中发生,达到疾病一级预防的目的。但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病理对照可能导致结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尚需结合病理微血管密度进行对照分析,同时还需对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作进一步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 成方方,袁桂莉.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6):711-713.

[2] 房昊,吴丹,安毅,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间质微环境与新生血管生成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8,39(1):75-79.

[3] 李海欣,何文,张晓蓉,等.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斑块硬度相关性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5):714-717.

[4] 李文兰,朱叶锋,冉海涛.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15(1):55-58.

[5] 谢永富,陶振荣,孙羽东,等.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意义及研究进展[J/CD].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0(1):65-70.

[6] 董晓云,李荔,仲艳密,等.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16-19.

[7] 吴茹霞.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3):414-415.

[8] 杨柳.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强化特征[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4):60-61.

[9] 綦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和无创影像学的对比性探讨[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3):135.

[10] 金琳,徐荣,封岚,等.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临床症状关系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11):1033-1036.

[11] 杜建文,万辉,王海丽,等.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5):514-516.

[12] Gabriel M,Tomczak J,Snoch-Zióikiewicz M,et al.Comparison of Superb Micro-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SMI)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for detection of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J].Am J Case Rep,2016,17:43-46.

[13] 于明月,牛慧敏,于明娟.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患者的疗效[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8):7628-7629.

[14] 董晓云,李荔,季青,等.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17,12(6):869-872.

[15] 刘雨,段睿康,刘亦伦,等.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4):405-41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9.06.025

[中图分类号] R74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3205(2019)06-0719-05

[收稿日期]2018-07-23;[修回日期]2018-10-08

[作者简介]刘萌(1985-),女,河北高阳人,河北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超声医学诊断研究。

(本文编辑:许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