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人体成分分析仪在成年人正常体重人群脂肪肝中的应用

刘荣红1,李国强2,赵文增3,徐娅丽2,刘 燕1,陈喜珊1

(1.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临床营养科,河北 任丘 062552;2.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体检中心,河北 任丘 062552;3.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普通外科二病区,河北 任丘 062552)

[摘要] 目的 探讨成年人中正常体重情况下,身体成分的改变与脂肪肝病症发生的关联性。方法 在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体重正常者260例,将其中有脂肪肝者100例分为实验组,无脂肪肝者160例分为对照组,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器对2组人体的体脂肪率、腹围、内脏脂肪总面积及骨骼肌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实验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总面积、腹围均大于对照组,骨骼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体重正常状态下,人体体脂肪率、腹围及内脏脂肪总面积是脂肪肝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体检中心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体检者接受专业的营养咨询。

[关键词] 脂肪肝;正常体重;人体成分分析仪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脂肪肝的出现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肝脏中三酰甘油合成与分泌失去平衡所造成。脂肪肝的变化有四部曲: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一旦患有脂肪肝,约10%者会发展成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约有1/3者衍变为肝衰竭;另外,血脂的异常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着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现有临床数据证实,体重超标或者肥胖与脂肪代谢失衡有显著关联,但是体重正常而体成分不合理的人群中,其脂肪肝及高血脂的发生常被临床忽视[1-2]。对身体成分进行检测存在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差异。以往医学技术还未广泛普及时,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病症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并未对体重异常进行过多关注,这就造成了正常体重人群并未接受疾病筛查[3-4]。本研究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正常体重人群中有脂肪肝和无脂肪肝者进行身体成分测定[5-6]及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体重情况下身体成分变化与脂肪代谢异常的关系,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体检人员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者260例。纳入依据:①符合2002年中国成人BMI分类建议标准;②BMI≥18.5~24.0;③自愿参与本研究[7-8]。排除依据:①肝肾功能病症;②精神状态异常[9-10]。其中有脂肪肝100例分为实验组,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9~55岁,平均(23.25±2.26)岁;无脂肪肝160例分为对照组,男性112例,女性48例,年龄18~57岁,平均(23.22±2.26)岁。2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脂肪肝检查:由我院高年资B超医师进行检查,同时出示检查报告。进行人体成分测定分析,应用韩国生产的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ady s10对受试人群的体脂肪率、骨骼肌含量、腹围、内脏脂肪面积等进行测量[11-12];测定人员为我院营养医师或经过营养科培训的专业护士,工作5年以上。

1.3 脂肪肝及受损程度判断 ①肝区近场回声出现弥漫性增强特征,弥漫性高于肾脏及脾脏,远场回声呈现为衰退的显像;②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楚;③肝脏呈现为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13-14];④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流成像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降低或者不显示,肝内血管呈现为正常状态;⑤肝右叶包膜及横幅回声不清楚。符合上述指标人群则被判定为脂肪肝[15-1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总面积、腹围均大于对照组,骨骼肌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总面积、腰围和骨骼肌含量比较

组别例数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总面积(cm2)腹围(cm)骨骼肌含量(kg)实验组10030.85±6.0095.37±13.8585.08±4.3022.20±4.23对照组16025.81±5.7070.06±17.0677.98±4.9223.66±4.87t值6.79612.48311.8712.471P值0.0000.0000.0000.014

3 讨 论

脂肪代谢异常的产生原因与内外因素均有一定关联,主要因素则为体重超出规定范围、过度肥胖、慢性代谢性病症、吸烟、饮酒及用药过度等[17]。本研究中呈现为阳性特征者其体重属于正常范围内,故产生病症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其他方面寻找。随着年龄不断上升,人体脂肪不断增多,尤其是常年缺少运动的人群,腹部脂肪含量更多。本研究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其体脂肪、内脏脂肪总面积均随着年龄的提升而呈现出一定范围的增加,而骨骼肌含量却衍变为降低的特征。表明年龄较大人群进行肥胖预防要比年轻人群更加重要,这也与当前多数观点较为相符,但对于当前年龄人群脂肪肝发生率逐年提升的状况,应更加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众多,所处不同地域的人饮食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其饮食结构的不同与慢性病的出现有显著关系。在当前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饮食结构及预防对策却有所落后,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与这一因素也存在显著关联。虽然脂肪肝属于良性病变,但纤维化的发生概率却高达20%以上,同时约有8%者可能会衍变为肝硬化,如东北地区的高盐食物及大量饮酒就会对脂肪肝的出现产生较大影响。相对于双能X 线吸收测量法,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能够规避辐射强、操作麻烦以及价格昂贵等,本研究中应用的检测方法所出现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当人体脂肪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时,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所测定的结果,由于脂肪在皮下或者内脏分布并不详细,故临床需要进行更多检验证实。目前对脂肪肝的检查一般只能凭借医生的从业经验加以进行,故不排除医生认为脂肪肝诊断情况过轻,没有符合诊断或者报告标准的这一说辞,但也不能说明脂肪在肝脏内没有出现积累情况,就会造成检测阳性指标降低。在测定这类人群时,只能通过定期检查、跟踪测定才能详细了解脂肪肝的情况。

体重正常人群也存在着体重超标的特征,同时脂肪肝的发病状态也不容小觑,这与当前临床研究中认为的体重过高或者肥胖造成的脂肪肝依据有所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总面积、腹围均大于对照组,骨骼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正常体重人群体内脂肪含量不一定正常。

对于脂肪肝者及正常人群饮食均应进行合理膳食干预,如在进行饮食干预前,某人服用的食物大约为粗粮17 g、细粮426 g、蔬菜319 g、水果52 g、豆类制品16 g、鱼类14 g、肉类80 g、蛋类52 g及油类52 g,为其制定饮食干预后,将上述摄入量分别改为粗粮48 g、细粮312 g、蔬菜460 g、水果120 g、豆类制品66 g、鱼类41.2 g、肉类41 g、蛋类30 g及油类25 g。在进行营养干预前,摄入能量约为2 400 kcal、蛋白质60 g、脂肪80 g、碳水化合物350 g、膳食纤维9.7 g,进行合理营养干预后上述指标变为1 900 kcal、蛋白质73 g、脂肪63.6 g、碳水化合物296 g及膳食纤维11.5 g。在对人群进行营养干预前,因对营养知识尚不了解,导致日常生活的膳食营养摄入十分不科学,如粗粮、杂粮、蔬菜及豆制品的摄入较少,再加之不良的饮食营养习惯,过度食用油炸、烧烤等食物,虽然体重没有增加,但是肝脏内脂肪却逐步增多,故正常体重的人群进行合理的饮食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宜调整饮食结构,使摄入变得更加均衡。另外,对脂肪肝病症也应及早地进行治疗和预防,具体流程为:①临床营养科就诊,咨询专业营养知识,摄入均衡饮食,保证合理营养;②对热能的摄入严格把控,让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并根据个人需求合理地进行供给;③每日多摄入豆制品、鱼类及乳类,对碳水化合物类的摄入应严格控制。

在医学临床分析中,对人体成分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成分分析仪不仅能够对人体成分常规值范围进行测定,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情况及老化程度进行测量,还能够对人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专业评估,故作为临床应用的一项检测技术,对于检测体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多公司均已推出人体成分分析仪器,从而实现了人体成分的常规测定。但是在进行人体阻抗测定中,一般应用的是四电极法,能够降低阻抗影响,但是因2个电极在测试端上,故不能对手脚位置的体阻抗进行测定,造成测试结果偏大。因此,对于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测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改善现有弊端,提升检测准确率。

在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职业人群中,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2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者也越来越多。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病症,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许多人是在体检时才检查出自已患有脂肪肝而就医,故临床还需要注意对体重处于正常水平的人群进行身体成分测定,以及早发现身体成分的改变与慢性病的发病关系,体检中心应及时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体检者接受专业的营养咨询,有效地将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参考文献]

[1] 柳沁元,包云.人体成分分析仪在成年人正常体质量人群脂肪肝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5):152-153.

[2] 丁芳,秦雨萌,曹群英,等.咸宁市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4):490-492.

[3] 姚笑睿,夏凡,唐外姣,等.护肝清脂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中AMPK通路激活及NF-κB-p65蛋白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1):56-62.

[4] 刘岁丰,蹇在金,林伯庚,等.代谢综合征与脂肪肝对老年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6):451-455.

[5] 包云,张舒,邹蓓蓓,等.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人体成分分析的应用价值[J].临床荟萃,2017,32(10):869-872.

[6] 寇勇,黎英辉,季金枝,等.脂肪肝、血脂、血糖及尿酸与体质量指数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3-24.

[7] 刘思彤,王新颖,彭南海,等.人体成分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8):144-146.

[8] 冯永文,卢日铭,陈鹰,等.人体成分分析仪的临床试验与研究[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8):5381-5381.

[9] 余毅,刘书凤,王琰,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体成分分析评估营养状况[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6):353-356.

[10] 崔赛赛,孙博,韩悦容,等.不同年龄、性别体检人群人体组成成分对比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7):676-680.

[11] 王珊,朱国玲,王谦,等.体质量正常者腰围变化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606-609.

[12] 黄丽丽,南晓利,马光宇,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GPC-4水平变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3):28-30.

[13] 郭丽琳,唐怀蓉,何敏,等.比较异位肝脏脂肪沉积和腹部脂肪沉积对动脉硬化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6,38(8):875-878.

[14] 张娟,王宏刚,沈鹏,等.体检人群中尿酸与脂肪肝的相关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47(3):211-214.

[15] 张爽,朱晓辉,卢新,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基因SIRT3的关联验证和体内过表达效应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8):737-742.

[16] 顾叶青,李春蕾,夏阳,等.在成年人群中补体C3与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关联[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5):366-370.

[17] 宋崑,许海燕,陆作林,等.成年体检人群中白细胞计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3):201-20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9.06.026

[中图分类号] R575.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7-3205(2019)06-0723-04

[收稿日期]2018-05-28;[修回日期]2018-06-20

[作者简介]刘荣红(1973-),女,河北任丘人,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副主任护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营养学研究。

(本文编辑:许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