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热射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1],其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病死率很高。就现阶段热射病的治疗现状而言,仍有部分群众缺乏对热射病的正确认识,导致该病在救治时容易被延误。目前,临床中对于热射病的治疗普遍采用常规物理降温,但其疗效并不十分显著。故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热射病治疗的重视[2-3]。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智慧医疗对热射病的治疗价值,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热射病患者54例。根据患者及家属选择常规治疗或急诊智慧医疗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7例,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20~88岁,平均(44.23±4.74)岁;其中劳力热射病18例,非劳力型热射病9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1~89岁,平均(44.93±4.82)岁;其中劳力型热射病19例,非劳力型热射病8例。纳入标准:①经过详细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热射病;②患者及家属认可本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既往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药物过敏者[4]。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对照组按照常规、传统的热射病救治指南[5]进行救治和处理。以降温处理为主。降温过程分为现场降温、途中降温和病房降温。医护人员通过体温测量计明确患者的体温状况,对于不同温度的患者,实施不同的常规救治。将体温未超过40 ℃的患者移至通风效果较好的清凉处,进行物理降温。对于体温超过40 ℃的患者,预备毛巾放入凉水中浸湿,拧干后擦拭其脸部和胳膊,后将毛巾放到其额头处。要持续对患者实施上述物理降温方式,直至体温降至37 ℃以下。
1.2.2 观察组实施急诊智慧医疗治疗 智慧医疗主要包括及时采集伤病员信息、随时综合处理、随时结果查询和随时监控。并对当前信息进行实时性图形分析及文字分析,上传下达,为医院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完善救治功能;合理使用院前急救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和现场救治水平,缩短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时间,整合救治技术,提高院前急救效能。同时应当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6]。①在对患者实施急诊智慧医疗治疗模式时,医护人员要明确患者的体温情况和生命指标状况,随时监控,若发生于院外,及时将患者现状远程发送至院内,随后将患者移至急诊室内,事先要将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0 ℃以下。②将患者放置在平整的区域内,如可以将患者放在床上,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实施物理降温的基础上,加以药物镇静镇痛治疗,应用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等持续镇静镇痛。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号为H42022076)用量为0.01 mg/kg,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为H20031037)用量为0.05 mg/kg。③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将准备好的冰毯置于其身下,将冰块放至颈动脉和股动脉部位,实现对患者的物理降温[7]。同时,给予静脉低温液体注入,降温的药物包括氯丙嗪和异丙嗪冬眠合剂,实现对患者的辅助降温。在此基础上,要实时进行肛温监测,必须保证在2 h内肛温降至37 ℃以下。④若患者在急诊治疗期间,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呼吸衰竭,需要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进行辅助通气。对于存在循环衰竭和血压异常现象的患者,需建立静脉通道,补入大量的液体。血压持续异常患者需在锁骨下中心静脉处进行穿刺置管,持续泵入去甲肾上腺,维持血压平衡。患者在入院之初,实施动态监测,观察各项检测指标和肾脏功能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检测指标正常,功能恢复。②有效:检测指标基本正常,功能状态良好。③无效:检测指标异常,功能状态较差。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功能恢复标准参照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5]。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尿素氮、肌酐、横纹肌溶解情况、凝血指标D-二聚体,横纹肌溶解主要以临床肌酸激酶升高5倍为基本评定标准;比较2组心肌功能、肝脏功能和肾功能等恢复时间和出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 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无效患者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例、8例,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 (n=27,例数,%)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20(74.08)6(22.22)1(3.70)26(96.30)对照组17(62.96)2(7.41)8(29.63)19(70.37)Z/χ2值 1.3314.800P值0.1830.029
2.2 2组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及D-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比较
组别尿素氮(mmol/L)肌酐(μmol/L)肌酸激酶(U/L)D-二聚体(mg/L)观察组430.56±80.15105.36±9.84269.13±40.230.65±0.21对照组608.51±41.84148.29±7.51425.74±38.471.73±0.37t值10.52612.54314.5267.624P值0.0000.0000.0000.000
2.3 2组器官功能恢复和出院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心肌功能、肝脏功能和肾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器官功能恢复和出院时间比较
组别心肌恢复时间肝脏恢复时间肾功能恢复时间出院时间观察组2.98±0.413.02±0.582.05±0.135.87±0.45对照组4.06±0.835.39±0.123.98±0.759.53±0.28t值8.45810.3566.34512.549P值0.0020.0010.0310.000
热射病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科疾病,属于重度中暑。流行病学显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热射病其病死率可高达80%[3]。有研究发现34.4%幸存的热射病患者出现了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中很多是年轻人[8-10]。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训练的官兵)。通常来说,在高温环境中,部分人对高温环境无法完全适应,易患热射病。该病发病原因较多,其中高温环境、散热障碍和汗腺功能障碍等均是诱发热射病的重要原因[5]。临床上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劳力型热射病的主要症状为热平衡失调、昏迷及多器官功能受损,而早期症状因缺乏特异性,常常被忽视。若不及时对热射病加以治疗,即可并发横纹肌溶解、急性肝肾衰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水肿、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多器官衰竭[11],威胁生命安全。目前,对于热射病的治疗,通常以传统的热射病救治为主,按照指南实施相应的常规治疗。主要方法为降温,降温目标是使核心体温在10~40 min内迅速降至39 ℃以下,2 h降至38.5 ℃以下。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常规治疗的救治效果不是十分显著。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热射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急诊救护智慧医疗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热射病的治疗中,其能缩短常规治疗所用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快速降温,提升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代表肾功能的尿素氮和尿肌酐以及代表心肌功能的肌酸激酶和代表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指标D-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了急诊智慧医疗治疗的有效性。徐承义等[12]对急诊智慧医疗在重症中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急诊绿色通道治疗方法与常规治疗方法的比较,指出绿色通道治疗下肌酐和凝血指标水平等均基本恢复正常,而在常规治疗下相应指标水平仍相对较高。本研究结果与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急诊智慧医疗治疗热射病效果突出。
一般来说,在对患者实施急诊智慧医疗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实施相应的急诊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器官功能[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肌、肝脏、肾脏功能恢复时间及出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治疗,在治疗期间多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将患者移至清凉处,实施清水降温,但未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实施相应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的是急诊智慧医疗治疗,在将患者送入急诊室后,根据其身体状况,在对其实施物理降温的基础上给予药物镇静镇痛治疗,镇静镇痛药物中的芬太尼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镇痛效果较快[15],同时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同反应,给予静脉通道或是穿刺治疗。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均正常出院,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例,而对照组出现神经功能障碍8例,生活质量低。
综上所述,对热射病患者实施急诊智慧医疗,能够使患者得到快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促使各项检测指标回归正常,提高临床整体治疗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在对热射病进行诊疗时,可以结合患者的病症轻重程度及患者家属的治疗需求,实施急诊智慧医疗,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1] 杨胜,葛燕萍,张冬惠,等.连续性血液净化并强化目标控制温度管理救治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4):409-414.
[2] 汪正权,屠旭旦,陆雯,等.热射病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指标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8):1058-1061.
[3] 罗斌,刘晓林,梁隆斌.急诊绿色通道对热射病诊疗效果及监测指标的影响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1):13-16.
[4] 田玮,李卫红,张庆余,等.急诊多发伤患者绿色通道的流程优化与信息化建设[J].中国病案,2017,18(5):16-18.
[5] 宋青.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1):1-7.
[6] Yamamoto T,Fujita M,Oda Y,et 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classification of Heat-Related Illnesses: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Heat Stroke STUDY 2012)[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8,15(9):E1962.
[7] 胡强,汪宏云,段民屹,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热射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3):171-173.
[8] 耿焱,苏磊,彭娜,等.劳力型与经典型热射病大鼠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时程变化比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6,41(7):550-554.
[9] Lawton EM,Pearce H,Gabb GM. Review article:Environmental heat stroke and long-term clinical neurological outcomes:a literature review of case reports and case series 2000-2016[J]. Emerg Med Australas,2018:20-20.
[10] 李代波,周欢,刘乐斌.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12):1598-1601.
[11] 于洋,魏玉英,张向荣,等.早期肝素干预对干热性劳力型热射病大鼠凝血及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3):214-219.
[12] 徐承义,刘心甜,刘成伟,等.早期介入治疗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个月临床结果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8,26(1):24-30.
[13] 王世磊,陶贵周.绿色通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时间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1):92.
[14] 李楠.优化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院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8):696-700.
[15] 刘晓雷,段维勋,李晓康.实施急危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急救绿色通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0):103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