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作为妇科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给妇女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的高发年龄分别为30~35岁、45~55岁,且呈年轻化趋势[1]。目前宫颈癌患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对病情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整体疗效不佳。有研究显示,宫颈癌患者常继发阴道炎,加重了患者的痛苦[2]。对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指导合理选择抗生素,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加强阴道炎的防控力度[3]。鉴于此,本研究对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2~69岁,平均(48.7±5.6)岁;孕次≤3次者72例,孕次>3次者48例;产次≤1次者62例,产次>1次者58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9例,有阴道炎既往史者45例,伴有糖尿病者26例,肿瘤直径>5 cm者46例;病理学类型:鳞癌89例,腺癌31例;FIGO分期:Ⅰ期10例,Ⅱ期25例,Ⅲ期56例,Ⅳ期29例;分化程度:低分化16例,中分化47例,高分化57例;手术治疗者71例,化疗者65例,放疗者51例。纳入标准:均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4],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宫颈癌,均有完整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未接受病原菌检查者,未接受跟踪随访者。
1.2 方法 ①参照《现代妇产科治疗学》(第3版)判断阴道炎的发生情况[5]:阴道流液/干涩,并发腰腹疼痛,经妇科检查发现阴道黏膜变薄、糜烂、粘连、溃疡、狭窄甚至闭锁等,经阴道分泌物培养和分离鉴定发现有致病菌或阴道镜下发现有致病微生物;按是否继发阴道炎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②将发生阴道炎患者抗生素治疗前收集的阴道分泌物,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首先进行接种,然后进行病原菌培养计数,对涂片采用革兰染色,常规鉴定菌株。③综合既往工作经验,参照相关报道,总结可能影响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孕次>3次、产次>1次、有人工流产史、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肿瘤直径>5 cm、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是否采用阴道洗剂、病理学类型、FIGO分期、分化程度等。④样本收集、临床资料调查与统计、病原菌培养检测及结果记录、危险因素调查与统计均由同一医疗小组配合完成,由研究者负责核对资料录入的正确性;病原菌检测中所用质控菌株均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实验中心提供,检测环境均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方法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相关标准[6]。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②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可能影响因素的构成比;③分析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确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120例宫颈癌患者中继发阴道炎42例,阴道炎发生率为35.00%;在所有继发阴道炎的患者中,共检出72株病原菌,真菌、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占比分别为52.78%、31.94%和15.28%,其中分别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7.78%、12.50%和8.33%。
2.2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可能影响因素构成比比较 发生组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构成比均高于未发生组,采用阴道洗剂者构成比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次>3次、产次>1次、有人工流产史、肿瘤直径>5 cm、病理学类型、FIGO分期和分化程度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可能影响因素构成比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between occurrence group and non-occurrence group (例数,%)
组别例数年龄>60岁孕次>3次产次>1次有人工流产史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发生组 4230(71.43)34(80.95)26(90.48)16(38.10)32(76.19)20(47.62)未发生组7816(20.51)56(71.79)40(51.28)25(32.05)13(16.67)6(7.69)χ2值29.9391.2211.2450.44341.27025.642P值0.0000.2690.2650.5060.0000.000组别例数肿瘤直径>5 cm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采用阴道洗剂发生组 4217(40.48)31(73.81)20(64.52)36(85.71)30(71.43)4(9.52)未发生组7829(37.18)40(51.28)12(30.00)29(37.18)21(26.92)72(92.31)χ2值0.1265.7358.40425.90322.12880.566P值0.7230.0170.0040.0000.0000.000组别例数病理学类型鳞癌腺癌FIGO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分化程度低分化中高分化发生组 4230(71.43)12(28.57)11(26.19)31(73.81)5(11.90)37(88.10)未发生组7859(75.64)19(24.36)24(30.77)54(69.23)11(14.10)67(85.90)χ2值0.2530.2770.114P值0.6150.5990.736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是=1,否=0)为因变量,以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采用阴道洗剂(是=1,否=0)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是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危险因素,采用阴道洗剂是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 χ2值P值OR值95%CI年龄>60岁0.8150.4263.6600.0316.4061.806~7.892有阴道炎既往史0.9070.3128.4510.0007.1252.073~9.182伴有糖尿病0.9180.3775.9290.0156.0781.096~7.489手术0.9430.3059.5590.0003.0291.817~4.914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0.9260.3089.0390.0003.7811.932~4.588化疗0.8810.3167.7730.0026.1011.743~7.801放疗0.8750.3028.3950.0005.7431.801~6.822采用阴道洗剂-0.9030.3178.1140.0000.4820.141~0.883
宫颈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存在紧密关联。目前人们对该病的发生机制认识尚浅,常见的发生机制学说有增殖-凋亡失衡学说、基因变异学说、免疫逃逸学说等[7-8]。有研究认为,宫颈癌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可使其机体抵抗力显著降低,与此同时生殖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可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9]。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患者可出现阴道灼热、瘙痒、疼痛等临床症状,甚至出现逆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进程和生存质量,故对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0]。
本研究120例宫颈癌患者中继发阴道炎42例(35.00%),可见阴道炎发生率较高,已经成为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应当引起妇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本研究继发阴道炎患者共检出72株致病菌,以真菌的构成比最高,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提醒妇产科医生针对此类患者应选用适合的抗菌药物。有研究显示,由于阴道炎患者常见的病原菌范围较广,故在确诊后应当尽早给予广谱抗生素,同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确定致病菌类型后调整为专用抗生素[11-12]。因此,建议对宫颈癌继发阴道炎患者首先给予广谱抗生素,并尽快给予病原菌检测,调整抗生素,否则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增加抗菌治疗难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组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化疗、放疗的构成比均高于未发生组,且均是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危险因素。表明多种因素可导致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结合既往报道,综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原因为:年龄越大身体机能衰退越明显,且机体免疫力越差,对致病菌的抵抗力越弱;阴道炎根治难度大,容易复发,且常规方法的远期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而有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风险[13];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可削弱机体对致病菌的抵抗能力,再加上宫颈癌也会影响机体抵抗力,故增加继发阴道炎的风险;手术可引发创伤应激反应,损伤机体的整体性和免疫平衡,手术后引流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大,因而手术和术后引流时间>24 h均可增加宫颈癌患者继发阴道炎的风险[14];化疗具有免疫抑制的不良反应,放疗可损伤局部正常组织和黏膜的屏障功能,故阴道炎的风险均会显著增加。本研究发生组采用阴道洗剂的构成比低于未发生组,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其为阴道炎发生的保护因素。提示宫颈癌患者应当遵医嘱用碘伏、黄柏、黄松等洗液对阴道进行冲洗[15],以减轻阴道黏膜损伤,增强对病原菌的抵抗作用,降低阴道炎的发生风险。
结合本研究结果和工作经验,提出预防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建议:对于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者应加强监控,将其作为重点对象预防阴道炎;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手术患者尽可能缩短术后引流时间,并且保持阴道清洁,对患者进行生殖道保健知识宣教;对于化疗和放疗的患者,调控机体抵抗力,必要时给予免疫增强剂,并且在放疗期间注意保护阴道黏膜等;提醒宫颈癌患者严格遵守医嘱,采用具有抗菌消毒、杀菌作用的洗液冲洗阴道预防阴道炎[16]。另外,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由阴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内分泌调节系统、阴道解剖结构和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时,可发生以阴道菌群异常和阴道pH值异常为特征的改变,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可导致阴道对致病微生物抵抗力的降低,继发感染,对阴道感染除按照阴道分泌物检测针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治疗外,还应该通过各种黏膜修复剂帮助修复阴道黏膜,应用阴道微生态制剂恢复已有功能的乳酸杆菌为主的弱酸性环境,促进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和免疫调节,减少阴道炎的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宫颈癌继发阴道炎的风险较高,以真菌性阴道炎较为常见,且年龄>60岁、有阴道炎既往史、伴有糖尿病、手术、手术患者术后引流时间>24 h、放疗、化疗均是其危险因素,采用阴道洗剂是其保护因素,需要加强防控,并且在确诊阴道炎后尽早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进行治疗,以减轻对患者造成的伤害。阴道感染时大多存在微生态失调状态,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是阴道感染的最终目标。
[1] 张昕蕾,张军,蔡有芹,等.腹腔镜手术治疗108例宫颈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11):980-982.
[2] 王美藏,高建宏,杨雅琴.乳酸杆菌半定量、阴道清洁度及阴道炎症与HPV感染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734-4736.
[3] 张茹梅,刘昆,鲁媛媛,等.纳米银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放射性阴道炎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7):953-954.
[4] 龚静,张军.《2016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7):3261-3264.
[5] 史常旭,辛晓燕.现代妇产科治疗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8-192.
[6]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92-194.
[7] 黄秀丽,朱立娟.河北省25128例35~64岁农村妇女宫颈病变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7):4233-4234.
[8] Albawardi A,Quddus MR,Al Awar S,et al. Frequency of rare and multi viral high-risk HPV types infection in cervical 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 in a non-native dominant middle eastern country: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pilot study [J]. Diagn Pathol,2018,13(1):42.
[9] 杨少岩,吴潇,李杰,等.阴道微环境改变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3):247-250.
[10] Grmek Kosnik I,Dermota U,Golle A. Frequency of detection of Gardnerella vaginalis in vaginal smears in the Upper Carniola region [J]. Acta Dermatovenerol Alp Pannonica Adriat,2016,25(2):31-33.
[11] 李红,罗艳,晁晶,等.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1):2427-2428.
[12] 张海琼,丁燕玲,蒋渝采,等.阴道微生态与生殖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7,23(21):4194-4198.
[13] 王美藏,高建宏,杨雅琴,等.HPV感染患者阴道菌群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104-107.
[14] Guirguis-Blake JM,Henderson JT,Perdue LA. Periodic screening pelvic examination: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 JAMA,2017,317(9):954-966.
[15] 石晓婷,强云凤,豆翠萍.微信随访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家庭阴道冲洗依从性及性生活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5):2750-2752.
[16] 程军,邓小艳.阴道冲洗行为对阴道内菌群分布的影响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7,26(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