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近几十年来,变应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显著增加,国内乃至全世界均已成为一个重大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2013年世界过敏组织白皮书记录了一最新情况,全球30%~40%的人口受到一种或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如特应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和食物过敏等[1]。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方地区逐渐加重的环境污染及饮食多样化引起的机体过敏反应均逐渐增多。北京地区存在明显的季节过渡变化,如温湿度的变化、大气污染物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等。近年来,北京地区秋冬季雾霾天气加重,交通源、居民源和工业源为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2]。每年3—10月北京的空气质量维持在轻度污染及以下水平,但11—12月空气质量指数>300的严重污染天气的天数急剧增加[3]。为了探寻北京地区过敏原由季节变化引起的差异规律,笔者回顾分析了本院近3年的血清过敏原检测数据。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耳鼻喉科、儿科等存在过敏反应症状(荨麻疹、鼻炎、结膜炎或哮喘等)的3 236例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其中男性1 273例[年龄0~90岁,平均(33±15)岁],女性1 963例[年龄0~80岁,平均(34±14)岁]。按年龄分组:0~18岁为少年组,19~44岁为青年组,45~59岁为中年组,≥60岁为老年组。北京地区季节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 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1.2 方法 过敏原检测:静脉血5 mL,3 5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应用欧蒙公司吸入性及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中19种过敏原sIgE,包含吸入性过敏原10种(树组合、普通豚草、艾蒿、尘螨组合、屋尘、猫毛、狗上皮、蟑螂、霉菌组合及葎草)和食物性过敏原9种(鸡蛋白、牛奶、花生、黄豆、牛肉、羊肉、海鱼组合、虾及蟹),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应用欧蒙公司Eurolinescan软件判读结果,sIgE浓度<0.35 kU/L为阴性,sIgE浓度≥0.35 kU/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过敏原检测患者各种过敏原阳性率的分析 3 236例过敏原检测患者中,过敏原阳性率前5位分别为艾蒿(11.12%)、尘螨组合(9.39%)、猫毛(6.61%)、海鱼组合(5.81%)和蟹(4.67%),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见表1。
表1 过敏原检测患者各种过敏原阳性率
Table 1 Positive rate of allergen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en detection (n=3 236,例数,%)
吸入性过敏原过敏原阳性食物性过敏原过敏原阳性树组合108(3.34)鸡蛋白43(1.33)普通豚草131(4.05)牛奶30(0.93)艾蒿360(11.12)花生35(1.08)尘螨组合304(9.39)黄豆83(2.56)屋尘75(2.32)牛肉15(0.46)猫毛214(6.61)羊肉23(0.71)狗上皮83(2.56)海鱼组合188(5.81)蟑螂94(2.90)虾87(2.69)霉菌组合50(1.55)蟹151(4.67)葎草0(0.00)
注:树组合为柳树、杨树、榆树;尘螨组合为屋尘螨、粉尘螨;海鱼组合为鳕鱼、龙虾、扇贝;霉菌组合为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
此外,3 236例过敏原检测患者中,22例在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过2次过敏原检测。其中12例(54.55%)2次结果一致,表现为7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及5例检测过敏原阳性种类一致;10例(45.45%)2次过敏原阳性种类不一致。
2.2 不同季节过敏原检测患者人群的差异分析 不同季节过敏原检测患者男女数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组男女数量构成差异较大,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见表2。
表2 不同季节过敏原检测患者性别分布
Table 2 Sex distribution in allergen detection patie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例数,%)
组别例数男性女性春季组477199(41.72)278(58.28)夏季组622250(40.19)372(59.81)秋季组1 137492(43.27)645(56.73)冬季组1 000332(33.20)668(66.80)χ2值24.485P值0.000
不同季节过敏原检测患者年龄段数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夏季组0~18岁年龄段患者分布较其他季节高,见表3。
2.3 不同季节过敏原患者过敏原种类的差异分析 春季过敏原种类阳性率前3位:尘螨组合(10.06%)、海鱼组合(6.92%)、艾蒿(6.71%);夏季前3位:尘螨组合(12.54%)、艾蒿(10.29%)、海鱼组合(5.14%);秋季前3位:艾蒿(15.83%)、猫毛(8.44%)、尘螨组合(8.18%);冬季前3位:尘螨组合(8.80%)、艾蒿(8.40%)、猫毛(6.64%)。树组合、普通豚草、艾蒿、尘螨组合、屋尘、猫毛、狗上皮、鸡蛋白、牛奶、花生、黄豆、牛肉、羊肉、海鱼组合和蟹15种过敏原在不同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蟑螂、霉菌组合和虾3种过敏原在不同季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葎草未检测到阳性结果。见表4。
表3 不同季节过敏原检测患者年龄分布
Table 3 Age distribution in allergen detection patie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例数,%)
组别例数0~18岁19~44岁45~59岁≥60岁春季组47737(7.76)344(72.12)69(14.47)27(5.66) 夏季组62284(13.50)402(64.63)108(17.36)28(4.50)秋季组1 13790(7.92)801(70.45)180(15.83) 66(5.80)冬季组1 00084(8.40)636(63.60) 196(19.60) 84(8.40) χ2值40.025P值0.000
表4 不同季节过敏原阳性率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allergen positive rates in different seasons (例数,%)
组别树组合普通豚草艾蒿尘螨组合屋尘猫毛狗上皮蟑螂霉菌组合春季组13(0.27) 14(2.94) 32(6.71) 45(10.06) 16(3.35) 24(5.03) 12(2.52) 12(2.52)4(0.84)夏季组22(3.54)∗ 12(1.93) 64(10.29)∗78(12.54)∗20(3.22)∗30(4.82) 20(3.22)∗20(3.22)14(2.25)秋季组45(3.96)∗#57(5.01)∗#180(15.83)∗#93(8.18)∗15(1.32)#96(8.44)∗#27(2.37)∗42(1.06)12(1.06)冬季组28(2.80)∗△48(4.80)∗#84(8.40)∗△ 88(8.80)∗ 24(2.40)∗△64(6.64)∗#24(2.40)∗20(2.00)20(2.00)χ2值49.89337.9276.27968.0427.1469.77455.59220.69615.518P值0.0000.0010.0000.0000.0070.0000.0000.0550.078组别鸡蛋白牛奶花生黄豆牛肉羊肉海鱼组合虾蟹春季组9(1.89)3(0.42)6(1.26)9(1.89)3(0.63)5(1.05)33(6.92)9(1.89)24(5.03)夏季组14(2.25)∗16(2.57)∗4(0.64)28(4.50)∗2(0.32)2(0.32)32(5.14)16(2.57)14(2.25)秋季组12(1.06)3(0.26)#21(1.85)∗#30(2.64)∗6(0.53)∗#12(1.06)∗#63(5.54)∗#30(2.64)69(6.07)∗#冬季组8(0.80)#△8(0.80)#4(0.40)△16(1.60)∗#△4(0.40)4(0.40)△60(6.00)∗#32(3.20)44(4.40)#χ2值23.82343.26518.3329.89523.34521.23843.9222.34825.539P值0.0220.0000.0320.0030.0250.0470.0000.0990.043
*P值<0.05与春季组比较 #P值<0.05与夏季组比较 △P值<0.05与秋季组比较(χ2检验)
注:树组合为柳树、杨树、榆树;尘螨组合为屋尘螨、粉尘螨;霉菌组合为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海鱼组合为鳕鱼、龙虾、扇贝
过敏反应是机体对异物的超敏反应,这些异物通常无害,但在过敏反应患者中则产生强烈的反应,典型的过敏反应有鼻炎、结膜炎和哮喘等。接触过敏原的机会是决定特异性IgE抗体产生的重要因素,即反复接触某一过敏原才会引起对该过敏原的特应性反应[4]。吸入性过敏反应可由季节性过敏原(树、草、种子的花粉等)引起,也可由常年性过敏原(屋尘螨、霉菌孢子、宠物的皮毛等)引起。花粉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其中艾蒿花粉变应原性复杂,并且艾蒿为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均较强,人们接触艾蒿花粉的机会较多,因而艾蒿过敏的发病率较高[5]。本研究中在北京地区引起人群过敏反应稳居首位的过敏原是艾蒿,并且秋季艾蒿过敏阳性率最高,原因是艾蒿在田间、路旁、住宅周围会形成优势种群,春夏季节生长最快,秋季达到生长巅峰,随后不断有种子随风播散,人们接触的概率较大,加上人们对艾蒿的认识程度不够,进而导致过敏人群较多[6-7]。尘螨组合(屋尘螨/粉尘螨)作为常年性过敏原,在本研究过敏人群中居第二位,并且夏季过敏人群较多。尘螨分布广泛,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疾病,可表现鼻痒、喷嚏、流鼻涕及眼部不适等症状[8]。北京地区夏季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这些条件均有利于尘螨的繁殖生长,与武汉和广州等南方地区尘螨作为首要的过敏原引起人群过敏基本一致[9-10]。猫和狗等动物毛发皮屑均可引起人群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每年3—5月和9—11月是猫狗等动物的换毛期,以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因而北京地区秋冬季节对猫毛过敏的人群增加。有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未成年患者食物致敏率高于成年人,未成年组以坚果类食物(花生、葵花籽)过敏为主,成年组以海鲜类为主[11]。而本研究人群主要为19~44岁年龄组人群,儿童及老年人群较少,因而呈现出食物性过敏原以海鱼组合和蟹为主。河北唐山地区儿童常见食物性过敏原为花生,与北京地区的报道也较为一致[12]。本研究可观察到19种血清过敏原sIgE抗体阳性率不高,可能与过敏原种类复杂繁多有关,本研究应用的试剂盒检测过敏原种类有限。
此外,近年来北京地区秋冬季节常见雾霾天,空气质量较差,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的颗粒)数值超标,PM2.5成分复杂,可携带多种病毒和细菌。由于PM2.5颗粒直径较小,可随呼吸进入肺泡,造成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也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13]。本研究中秋冬季节检测过敏原的人群(存在过敏反应症状)较春夏季节增多,而过敏原阳性率不高,很大程度上与PM2.5相关,而检测方法并不能检测出PM2.5相关的过敏原。另外,2004—2009年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与PM2.5暴露之间的关系研究中,PM2.5 每增加10 μg/m3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分别增加4.60%和4.48%,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冬季肺癌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最明显[14]。
变应性疾病检测分体内检测和体外检测。体内检测有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皮内试验、皮肤斑贴试验、过敏原激发试验等,其基本原理是过敏原直接刺激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敏感度高,食物激发试验和皮肤点刺试验可作为金标准,缺点是患者痛苦、危险、假阳性高、受用药影响、操作繁琐;体外检测即血清总IgE抗体、sIgE 抗体检测,便捷快速准确,不受用药影响,1次抽血可检测多项过敏原[15]。研究表明,皮肤点刺试验是检测过敏原的有效方法,皮肤点刺试验与sIgE在过敏性疾病中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由于IgE检测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16]。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吸入性过敏原较食物性过敏原致病性高,秋冬季节是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需要警惕PM2.5对人群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1] Lin PY,Chu CH,Chang FY,et al. Trends and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 among subjects with allergic diseases: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World Allergy Organ J,2019,12(2):100001.
[2] 贾佳,韩力慧,程水源,等.京津冀区域PM2.5及二次无机组分污染特征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38(3):801-811.
[3] 肖凯文,卜志玲,董超芳.北京地区雾霾天气中PM2.5颗粒物特征[J].未来与发展2019,43(1):113-116.
[4] Rothenberg ME,Saito H,Peebles RS Jr. Advances in mechanisms of allergic disease in 2016[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7,140(6):1622-1631.
[5] Xue GM,Zhu DR,Zhu TY,et al. Lactone ring-opening seco-guaianolide involved heterodimers linked via an ester bond from Artemisia argyi with NO inhibitory activity[J]. Fitoterapia,2019,132:94-100.
[6] Shin NR,Ryu HW,Ko JW,et al. Artemisia argyi attenuates airway inflammation in ovalbumin-induced asthmatic animals[J]. J Ethnopharmacology,2017,209:108-115.
[7] 柳建伟,史广亮,王宗胜,等.野艾蒿生物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4):150-153.
[8] 王辉,刘晓宇,李国平,等.粉尘螨组分在过敏性哮喘发生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48(1):73-77.
[9] 陈鹏,彭丽,喻超,等.武汉地区545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谱检测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4):3682-3686.
[10] 郭宏,黄嘉韵,刘森平,等.广州市成人变应性鼻炎环境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6):48-52.
[11] 王晓艳,兰天飞,陈艳蕾,等.北京地区常见食物过敏原致敏特点分析及优化检验组合[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5):2844-2848.
[12] 杨丽君,郑爽,王巍,等.唐山地区1898例儿童过敏原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81-83.
[13] 易建华,吴晓芳,王丽云,等.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0(1):167-172.
[14] 顾雯雯,杨洛贤,程庆林.大气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影响的Meta分析[J].预防医学,2018,30(11):1100-1105,1111.
[15] 王学艳,陈艳蕾,兰天飞.过敏原检测的定量发展趋势[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12):971-974.
[16] 徐蒙,宋岚,张静.皮肤点刺试验与血清sIgE检测法用于花粉症诊断的对比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12):1527-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