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

王富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分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 糖尿病足;预防;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DFU)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且费用巨大。鉴于此,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牵头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旨在为临床尤其是为内分泌科(糖尿病科)医师规范防治糖尿病足病提供指导,现对其重要内容解读如下。

1 概 述

200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多学科专家联合,共同制定出“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连续刊登在《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年第2~6期[1-5],全文共89页,明显超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的64页(其中糖尿病足部分仅3页),足见其内容之详尽、全面。此前,除国际、国外糖尿病足指南外,2013年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7],2017年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发布“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8],中国糖尿病足细胞与介入治疗技术联盟也连续发布多版“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9]等。但上述指南均是以外科、血管科、介入科为主发布的,均为“诊治”指南;而“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是糖尿病分会牵头发布的,为“防治”指南,强调了糖尿病足“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加强糖尿病高危足的管理,以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高危足,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强调了糖尿病科医师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主导地位和多学科协作的中心地位,强调糖尿病足是“表现在足,病在全身”的糖尿病的全身并发症之一,防治糖尿病、全身治疗、内科治疗是不可替代的上游治疗。

中国糖尿病足与国外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中增加了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治,下肢静脉疾病的防治,营养评估与处理,心、肾功能障碍的处理,中医药治疗,心理问题等,本着“中国实践,中国证据,中国指南”的原则,但国内糖尿病足病病例多,总结少,随机对照研究少,故也希望国内的专家学者多总结,善总结,多积累自己的证据。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要高(除肺癌、胰腺癌等)。DFU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10]。我国DFU以神经缺血型为主,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s,LEAD)确诊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高达21.1%,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当。但是这些患者并非死于糖尿病足本身,而是已有糖尿病足的患者其全身动脉硬化均已较严重。治疗糖尿病足的同时,有效地防治全身动脉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内分泌科为主的专业糖尿病足团队加强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基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内科治疗有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死亡[11]。这也是“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的宗旨。糖尿病足患者往往分散于内分泌(糖尿病)科、骨科、血管外科、烧伤科及普通外科等多个科室,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医疗护理专业团队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在每个医疗机构(尤其基层医院)建一个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似乎是不可能的,而要在内分泌科(糖尿病科)建立一个糖尿病足亚专业,在血糖信息化管理同时,发现和指导糖尿病足规范化治疗是可行并值得推广的。

2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防治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整体危险因素包括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缺乏运动、离异、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脂代谢紊乱、低蛋白、贫血、高尿酸、肥胖、并发症和合并症多等,其中吸烟是LEAD和糖尿病足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早期筛查及控制。局部危险因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LEAD、足底力学异常、足溃疡病史、截肢史、嵌甲、真菌感染等。其中真菌感染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常见诱因,且较易治疗,应及时筛查和治疗。“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也增加了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筛查。在LEAD的筛查方面强调了双侧股、腘、足背、胫后动脉的触诊及听诊血管杂音的重要性,该检查简单、方便、准确,对每一个糖尿病患者均应进行此项筛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筛查方面,应提倡“10 g尼龙丝10个点”的检查方法:检查前先在手掌及前臂测试让患者感受10 g尼龙丝产生压力的正常感觉,然后测试双足,测试点为第1,3,5趾腹,第1,3,5跖骨头处,足心、足掌外侧,足跟及足背第1,2趾骨间共10个点,患者有2个或以上感觉异常即为异常。“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提高了糖尿病足的预防地位,提出了从整体到局部全面预防的新理念。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患者血糖控制,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控制,戒烟和适度规律运动等方面给出了指导,强调了阿司匹林的应用和戒烟的重要性,医务人员首先要自身戒烟,再教育患者戒烟。对足部真菌感染提出了合理的治疗措施。

3 糖尿病神经病变

DPN、LEAD、感染是糖尿病足形成的主要原因。DPN并感觉缺失患者发生DFU风险增加7倍,有45%~60%的DFU因神经病变引起[12],糖尿病神经病变以远端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最多见,是糖尿病足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不典型者有近端运动神经病变、局灶单神经病变、非对称性多发局灶神经病变、多发神经根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应注意鉴别。因为DPN诊断缺乏特异性,糖尿病患者可存在非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诊断应排除以下情况: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的病变(椎管狭窄、神经根压迫、颈椎腰椎退行性变),吉兰-巴雷综合征,脑梗死,严重动脉、静脉血管性病变(如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毒性和肾功能不全所致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介绍了诊断分层和类型、诊断流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器官,其中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所致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可出现心悸、站立时轻度头痛、视力障碍、晕厥、无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梗死等。DPN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针对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治疗、针对疼痛症状的对症治疗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包括LEAD和慢性下肢静脉病变。LEAD是全身动脉病变的局部表现,也是外周动脉病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糖尿病足形成最主要的原因。糖尿病性LEAD具有其自身特点:发病更早、更常见、常呈多阶段性,以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为主,其远端常存在休眠的血管,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故作为重点论述。慢性下肢静脉病变是指静脉系统出现任何形态学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同样可导致下肢不适症状、下肢与足部的皮肤溃疡。也应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致残和死亡率。

4.1 糖尿病性LEAD的特点和筛查 糖尿病合并LEAD以膝关节以下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为主。我中心对362例糖尿病性LEAD患者行下肢动脉DSA检查发现髂动脉病变为主者22例,股腘动脉病变为主者78例,膝下动脉病变为主者202例,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病变均较严重者60例,膝下动脉病变者占72.4%。糖尿病足截肢者多以膝下病变为主[11]。LEAD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变进展,患者可有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进一步进展为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所以,早期筛查LEAD的高危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预防LEAD的发生和延缓病情的进展,应指导LEAD患者积极开展步行运动锻炼,改善下肢运动功能,这非常重要。关于LEAD的筛查,“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强调了股动脉、腘动脉尤其是踝部动脉搏动触诊及股、腘动脉听诊检查的重要性,对于诊断或排除LEAD准确性达93.8%;如果双下肢踝部动脉搏动正常,听诊未发现股、腘动脉杂音,则排除LEAD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和94.9%;如患者无下肢缺血的症状,无阳性体征,踝部动脉搏动正常则可以排除LEAD。这是内分泌科医师徒手就可以诊断LEAD的简单、准确、经济的方法,可以反复检查并作为血管重建前后的对比。ABI和TBI是评估下肢缺血程度的价廉、简便、可重复和特异性强的常用指标。ABI正常参考值:1.00~1.30。0.91~0.99为临界状态,ABI>1.30常提示有动脉钙化,ABI≤0.90可诊断LEAD[6]。ABI介于0.71~0.90之间为轻度动脉病变,0.41~0.70为中度动脉病变,≤0.40为重度动脉病变。如临床上高度怀疑LEAD但静息ABI不能得出结论,则应对患者进行运动后的ABI检查,如果运动后的ABI较运动前降低15%~20%,应考虑诊断为LEAD。如ABI>1.30,应行TBI检查。经皮氧分压是一项无创检测下肢微循环的方法,经皮氧分压>40 mmHg(1 mmHg=0.133 kPa)提示血管正常;经皮氧分压<34 mmHg的糖尿病足患者有9.7%需要行截肢术,经皮氧分压<20 mmHg的选择在肢体近端进行截肢;经皮氧分压>20 mmHg的可在远端截肢,其敏感度为88.2%,特异度84.6%。超声检查对糖尿病LEAD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具有简便、重复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CTA是诊断LEAD常用的无创性检查,可以为LEAD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MRA也是LEAD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因为存在湍流,其会高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体内有起搏器、除颤器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患者不适合行MRA。DSA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不仅能准确了解血管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还常与介入手术同时进行,作为介入手术操作的影像指导。

4.2 诊断 以往LEAD的诊断均是血管外科学会提出的,并不具备糖尿病患者的特点,“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积累了近年循证医学证据,提出了LEAD的诊断依据:①符合糖尿病的诊断;②有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表现;③若患者静息时ABI≤0.90,无论患者有无下肢不适症状,均应诊断为LEAD;④如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症状且静息ABI≥0.90的患者,踏车或平板试验后ABI下降15%~20%,或影像学提示血管存在狭窄,也应该诊断LEAD;⑤患者经超声多普勒、CTA、MRA或DSA检查发现下肢动脉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⑥如果患者静息时ABI<0.40或踝动脉压<50 mmHg或趾动脉压<30 mmHg,则应诊断为严重下肢缺血。

4.3 治疗 糖尿病性LEAD规范化管理包括以下3个部分:即一级预防——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性LEAD的发生;二级预防——缓解症状,延缓糖尿病性LEAD的进展;三级预防——进行血运重建,以减少截肢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强调了糖尿病性LEAD三级预防的基础是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及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内科治疗的重要性。治疗应根据危险因素、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评估后进行综合干预,如症状仍不能改善,溃疡不愈合,应及时行血管重建。具体药物治疗除降糖、降压、调脂治疗外,强调了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治疗的重要性,扩血管药物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 盐酸沙格雷酯、丁咯地尔、萘呋胺和己酮可可碱等均在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间歇性跛行距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序贯贝前列素钠口服为指南所推荐。严重肢体缺血表现为静息痛、坏疽、溃疡不愈合,具有极高的截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及时的血运重建如腔内手术等有利于改善症状、保肢、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高压氧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可作为“无治疗选择”LEAD患者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手段。内科治疗是糖尿病足治疗的基础。对于缺血严重经内科常规治疗无效者,需要进行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外科旁路手术进行血管重建治疗。血管腔内治疗(介入治疗)是指经皮穿刺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主要有普通/药涂球囊扩张术),在球囊扩张基础上的支架植入术,以及目前常用的各种基于导管的腔内减容手术(斑块旋切、血栓清除、激光消融等),是伴严重肢体缺血的DFU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13]。适应证:①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溃疡,特别是Wagner分级4级及以上的DFU患者[14];②DFU合并LEAD患者Fontaine分期在Ⅲ期以上的严重肢体缺血患者;③下肢缺血症状在Fontaine分期Ⅱb以上的重度间歇性跛行、经内科规范化治疗无效的患者;④ABI在0.7以下、影像学检查证实血管病变位于髂、股动脉,由于神经病变的存在而没有表现出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患者。禁忌证:糖尿病足合并全身感染或深部感染未控制者;严重心功能不全未纠正,患者不能平卧者;下肢严重屈曲畸形、关节挛缩,麻醉后亦不能纠正者。单纯膝下动脉病变而临床无症状的患者,鉴于目前膝下动脉血管腔内治疗的长期通畅率不高,应慎重施行。应鼓励糖尿病科医师自己开展介入治疗:糖尿病性LEAD患者多是糖尿病科的“老熟人”,糖尿病科医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糖尿病性LEAD的治疗变得较为容易,糖尿病性LEAD是全身性疾病(糖尿病)的局部表现,既要重视局部治疗,又要重视全身治疗及血管重建后的长期治疗。糖尿病科医生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1]。“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也增加了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

5 DFU与感染

治疗DFU的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截肢率、保护肢体功能,更重要的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全身状况与足部状况的评估。“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首次给出了除原则以外的简便易行的临床处理步骤,较国外指南更直观。从全身到溃疡创面的整体评估与处理,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整体评估主要是全身一般状况的评估。足部评估包括足部血供状况,溃疡大小、深度,溃疡有无合并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DFU分类评估包括病因分类: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神经缺血性溃疡;足坏疽性质分类:湿性坏疽、干性坏疽和混合性坏疽;分级与分期:Wagner分级和TEXAS分级、分期。根据分级、分期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严格把握清创时机,对于干性坏疽可待坏疽范围局限,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时再行处理;对于湿性坏疽应及时切开引流以达到创面减压的目的;当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时可先行切开引流减压,减轻炎症及全身症状为血管重建创造机会,待下肢血运重建后再行彻底清创;对于存在脓肿、气性坏疽或坏死性筋膜炎的足部感染,应紧急给予相应的外科处理[15]。“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在最低点扩创、张力最高点和波动最明显处切开,尽可能地选择纵行切口及设计切口时充分考虑到足背、足底动脉弓,足底切口避开承重和摩擦部位,尽可能保留第1、第5跖骨头(以保留足部负重功能)等方面均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当物理清创不适合时可选择自溶性清创、酶学清创、传统敷料清创和蛆虫清创等其他种类的清创术;DFU的减压治疗应当坚持个体化、持续性原则,结合患者足部感染情况、下肢缺血情况、患者本身意愿、不同类型的溃疡,制定其可接受的减压方案。

糖尿病足感染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截肢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足溃疡患者感染发生率高,40%~70%的足溃疡患者就医时已经发生了感染,轻度感染患者中有25%发展为严重深部感染。糖尿病足感染的诊断以全身和局部炎症的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诊断一旦确立,必须进行严重程度分级,怀疑存在骨髓炎的患者均需要常规足部Χ线平片检查。也可进行MRI检查。抗菌药物治疗不能替代彻底的清创处理,充分清创引流是抗感染有效治疗的基础,但糖尿病足感染也均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根据足病感染严重程度选择静脉或口服给药途径,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感染的严重程度、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及感染创面特征而作出决策。轻度感染者应选择主要针对需氧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大部分中度和重度感染者需选择针对需氧革兰阳性菌和(或)阴性菌和(或)厌氧菌的药物,有时可能需要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疗效评价以感染对该药物治疗的临床反应为主。建议轻度感染者抗菌药物治疗疗程≤2周,大部分中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抗菌药物疗程≤4周。骨髓炎者抗菌药物疗程>6周,如果切除了坏死的骨组织,抗菌药物疗程与轻度感染者相仿。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经过恰当的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6 糖尿病足截肢

截肢,是为了保命。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为避免感染扩散,截肢是主要的终末治疗方案,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糖尿病足治疗的目标之一是减少截肢和降低截肢平面。手术适应证:①糖尿病足Wanger 4~5级坏疽,应积极开通下肢动脉,尽量降低截肢平面或截肢改为截趾;②糖尿病足Wanger 3级合并严重感染伴有随全身症状(主要是全身炎症反应)危及生命的,如气性坏疽、不能控制的化脓性关节炎、长期存在的慢性骨髓炎而引起肢体的严重畸形和功能丧失,甚至诱发癌变的;③严重下肢体缺血经过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各种血管重建手术(包括外科手术搭桥治疗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仍存在不能耐受的疼痛、肢体坏死或感染播散的;④糖尿病Charcot足合并严重混合感染经积极治疗无效并严重影响功能的,截肢后安装假肢改善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相对适应证。

截肢平面的确定基于适当的血供、坏死组织的范围,理想的平面是在保证创面完全愈合的最远端。较客观地衡量糖尿病足截肢平面的方法有临床判断、血流多普勒动脉节段性测压、经皮氧分压测定,动脉造影包括CTA、MRA、DSA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其中DSA虽为有创检查,但是最直观、最准确,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在决定截肢前均应进行DSA检查,同时尽可能地尝试通过腔内介入治疗重建有效的血液循环,尽可能地降低缺血性糖尿病足的截肢平面或减少截肢的发生。

7 糖尿病合并Charcot神经骨关节病

糖尿病已成为Charcot神经骨关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危害严重。早期准确诊断、及时制动及患肢减负治疗,可以减少足畸形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溃疡、感染和截肢的发生风险。因其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常不一致,疼痛轻而体征及影像学表现重,故易被忽视。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Ⅰ期和Ⅱ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基础治疗、制动、减少患肢负重等,选择专业的糖尿病鞋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必要时可选择双膦酸盐治疗。Ⅲ期畸形需要骨科手术纠正畸形,恢复跖行足,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平衡手术、骨折脱位复位固定、关节融合及截骨矫形手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个体化。

8 糖尿病足全身情况管理及中医治疗

8.1 全身营养状况管理 DFU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所有DFU患者均需营养筛查,如果出现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则需要适当的营养干预,尽量达到目标体重,有助于溃疡的愈合。DFU患者由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需要适当提高每日所需热量和蛋白质,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强调个体化的血糖、血压、血脂及白蛋白的控制目标,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合适的体重,促进DFU的愈合。

8.2 心脏问题 心脏问题是导致DFU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近1年内的死亡原因中,心脏疾病导致死亡占比超过60%。糖尿病足溃疡时存在很多心脏问题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波动、低血糖、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低蛋白血症及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等,应及时预防或减少心脏问题的发作,如控制情绪,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避免使用影响QT间期的药物等。及时筛查和治疗无痛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隐性、显性心力衰竭。处理危险因素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心脏疾病,可以降低DFU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8.3 肾脏问题 有慢性肾病的患者,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溃疡不愈合、大截肢和死亡风险成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进一步升高。因此,应该加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尽量避免使用加重和影响肾功能的药物,需要使用碘造影剂时,尽量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造影剂,介入术中可将造影剂等倍稀释后使用以减少造影剂用量。

8.4 糖尿病足相关情绪问题 糖尿病和糖尿病足临床综合管理需要精神卫生服务。焦虑、抑郁为主的精神卫生问题与糖尿病和糖尿病足关系最为密切,糖尿病足患者较非足病患者具有更重的抑郁症状、更差的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自杀行为,且糖尿病足的看护人员也常有轻度到中度的抑郁和焦虑,严重影响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6]。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干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有效方法;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内的多种抗抑郁药是焦虑、抑郁治疗的一线推荐,认知行为治疗可在轻中度焦虑、抑郁急性期和巩固期治疗中单用或与药物合用。对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进行有效干预可以改善糖尿病足的治疗结局,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引起重视。

8.5 中医治疗 中医强调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注意扶正与祛邪的辨证使用,中药内服和外敷对糖尿病足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糖尿病足的手术疗法要根据糖尿病足坏疽的类型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清创方法和手术时机。湿性坏疽(筋疽)原则上局部清创宜早不宜迟;干性坏疽(脱疽)原则上局部清创宜迟不宜早。蚕食法主要针对缺血性坏疽,逐步清除坏死组织。具体治疗手段包括:中药足浴熏洗,穴位按摩,药物熏蒸,口服中成药,口服汤剂,手术疗法,中药外敷,针灸治疗。需要指出的是,中药同样是有毒性和不良反应的,在应用时应注意观察。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筛查、预防、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诊治流程等方面均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国际糖尿足工作组指南中没有涉及的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功能病变防治流程也进行了详细说明。在DFU、感染和静脉病变等方面,均制定了简便、易行的临床处理流程。在截肢方面,提出了“保证创面愈合的最远端”,尽可能地降低截肢平面,以保护肢体功能的观点。突出内科特色,强调了糖尿病足患者全身状况尤其是心、肾功能保护和防治的重要性,对情绪问题、中医治疗也有详细论述。因此,“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对糖尿病足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2):92-108.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Ⅱ)[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3):161-189.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Ⅲ)[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4):238-24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5):316-327.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Ⅴ)[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6):387-397.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7]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诊治指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9):705-708.

[8]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4):251-258.

[9] 中国糖尿病足细胞与介入治疗技术联盟,中国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与生物工程技术委员会.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五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28(3):205-216.

[10] Margolis DJ,Malay DS,Hoffstad OJ,et al. Incidence of diabetic foot ulcer and lower extremity amputation among medicare beneficiaries,2006 to 2008[M].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 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US),2011.

[11] 王富军,白磊,丁海霞,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362例5年随访分析[J].临床荟萃,2019,34(8):707-710.

[12] Amin N,Doupis J. Diabetic foot disease:from thee valuation of the “foot at risk” to the novel diabetic ulcer treatment modalities[J]. World J Diabetes,2016,7(7):153-164.

[13] Scatena A,Petruzzi P,Ferrari M,et al. Outcomes of three years of teamwork 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foot lesions[J]. Int J Low Extrem Wounds,2012,11(2):113-119.

[14] Faglia E,Favales F,Aldeghi A,et al. Change in major amputation rate in a center dedicated to diabetic foot care during the 1980s: prognostic determinants for major amputation[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1998,12(2):96-102.

[15] Hingorani A,LaMuraglia GM,Henke P,et al.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foot: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J]. J Vasc Surg,2016,63(2 Suppl):S3-21.

[16] Hoban C,Sareen J,Henriksen CA,et al. Mental heaIth issues associated with foot complicatjons of diabetes mellitus[J].Foot Ankle Surg,2015,21(1):49-5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9.11.001

[中图分类号] R58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05(2019)11-1241-06

[收稿日期]2019-10-14;[修回日期]2019-10-20

[作者简介]王富军(1964-),男,河北魏县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从事内分泌疾病诊治研究。

(本文编辑:李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