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研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能够极大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环北京周边县市看病难问题[1]。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受过不同教育与职业培训,能根据人民的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2]。卫生人力是否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分布均衡,不但影响卫生事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4]。本研究旨在了解京津冀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探讨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人力配置规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涉及的卫生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在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其界定范围以《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主要指标解释为准。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自2008年-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以及河北省卫生计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 2010及SPSS 21.0进行数据录入,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三地卫生人员总数、每千人口卫生人员配置数、2007-2016年卫生人员变化趋势、卫生人员结构变化等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1 京津冀地区卫生人力现状
2.1.1 京津冀卫生人员构成 截至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生人员情况见表1。
表1 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生人员构成 (%)
地区卫生技术人员非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合计全国75.678.953.824.327.24100.00北京78.131.145.375.919.45100.00天津77.494.163.917.756.69100.00河北70.8214.834.603.466.29100.00
2.1.2 京津冀卫生技术人员构成 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技师(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截至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构成情况见表2。
表2 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生技术人员构成 (%)
地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技师(士)其他合计全国31.366.3841.485.195.3610.23100.00北京36.032.1841.925.855.218.81100.00天津37.262.5338.005.895.5810.74100.00河北35.0310.0236.484.175.099.21100.00
2.1.3 京津冀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城乡分布 城市包括直辖市区和地级市辖区,农村包括县及县级市、乡镇卫生院及农村卫生室。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技人员城乡分布见表3。
2.1.4 京津冀地区每千人口卫生人员配置 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 173万人,天津市1 562万人,河北省7 470万人,京津冀三地每千人口卫生人力配置见表4。
表3 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城乡分布 (%)
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农村执业(助理)医师城市农村注册护士城市农村北京99.840.1699.700.3099.940.06天津92.307.7090.379.6394.685.32河北46.5953.4141.3058.7055.7644.24
表4 2016年京津冀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人数)
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合计城市农村执业(助理)医师合计城市农村注册护士合计城市农村全国6.110.84.02.33.91.62.54.91.5北京10.817.2-4.16.6-4.57.2-天津6.19.18.42.43.64.22.33.62.2河北5.39.83.62.44.01.81.94.31.1
2.1.5 河北省卫生技术人员学历职称结构 河北省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技师(士),其学历构成见图1,职称构成见图2。
图1 2016年河北省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
图2 2016年河北省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
2.2 京津冀地区卫生人力变化趋势
2.2.1 卫生人员总量变化趋势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生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率为6.44%,其中北京市为5.63%,天津市为4.64%,河北省为7.50%。三地卫生人员总量均处于增长状态,环比增长率接近,河北平均增长率略高于北京和天津。见图3。
图3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生人员总量变化趋势
2.2.2 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变化趋势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技人员总量年均增长5.49%,其中北京市为5.91%,天津市为4.57%,河北省为5.50%。三地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均处于增长状态,环比增长率接近。见图4。
2.2.3 执业医师总量变化趋势 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执业医师总量年均增长5.75%,其中北京市为5.47%,天津市为5.16%,河北省为6.10%。三地执业医师总量均处于增长状态,环比增长率大致在相同水平。见图5。
图4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卫技人员总量变化趋势
图5 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执业医师总量变化趋势
2.2.4 执业(助理)医师总量变化趋势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总量年均增长5.43%,其中北京市为5.55%,天津市为4.18%,河北省为5.67%。三地执业(助理)医师总量均处于增长状态,环比增长率大致在相同水平。见图6。
图6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执业(助理)医师总量变化趋势
2.2.5 注册护士总量变化趋势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注册护士总量年均增长8.09%,其中北京市为7.56%,天津市为6.05%,河北省为9.10%。三地注册护士总量均处于增长状态,环比增长率大致在相同水平,河北年均增长率高于北京和天津。见图7。
2.2.6 药师(士)、乡村医生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变化趋势 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药师(士)总量年均增长3.56%,其中北京市为5.11%,天津市为3.37%,河北省为2.49%。2009-2016年,京津冀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总量年均增长0.14%,其中北京市为负增长1.18%,天津市为4.12%,河北省亦为负增长0.01%。2009-2016年,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北京市平均增长6.99%,天津市平均增长1.35%,河北省平均增长6.86%。
图7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注册护士总量变化趋势
2.2.7 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密度变化趋势 2007-2016年统计数据表明:①虽然河北省卫生人员总量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但由于河北省人口基数大,每千人口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河北省最低;②北京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从8.3人增加到10.8人,天津市由5.7人增加到6.1人,河北省从3.5人增加到5.3人,北京市和河北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速较快,天津市变化不大;③北京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3.3人增加到4.1人,天津市由2.3人增加到2.4人,河北省由1.6人增加到2.4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河北省增速最快,北京市次之,天津市变化不大;④北京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3.0人增加到4.5人,天津市由1.9人增加到2.3人,河北省由1.0人增加到1.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北京市增速最快,河北省次之,天津市变化较小。见图8~10。
2.2.8 城市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变化趋势 通过对城市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密度分析:北京市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密度处于最高水平,且从2007-2016年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天津市及河北省的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密度在2014年以后均出现负增长状态;天津市2014-2016年城市人口由1 248万人增加到1 295万人,河北省2014-2016年城市人口由3 642万人增加到3 983万人,城市人口增长速率均较快,而天津市和河北省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在2014-2016年增长率远不及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导致天津市从2015年开始卫技人员密度开始下降,而河北则从2014年开始出现卫技人员密度下降。见图11~13。
图8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变化趋势
图9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变化趋势
图10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变化趋势
图11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变化趋势
图12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变化趋势
图13 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变化趋势
3.1 河北省卫生人力发展的短板与瓶颈 卫生人员是指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和在职教育等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在岗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5]。
3.1.1 卫生技术人员配置不足 2016年,河北省常住人口数为7 470万人,卫生人员总数达55.51万人。卫生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39.31万人,其他技术人员2.56万人,管理人员1.92万人,工勤技能人员3.49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23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17.71万人,注册护士14.34万人。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4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人,低于北京市4.1人,与天津市持平;全省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9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人,也低于北京市的4.5人和天津市的2.3人。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于卫生人才设置指标规定: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全省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每千人口拥有量均与纲要规定有差距,总量配置不足,尤其是注册护士数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相差较大,配置严重不足。
3.1.2 卫生人员城乡分布差异明显 河北省55.51万卫生人员中,城市卫生人员21.78万人(39.2%),农村卫生人员33.73万人(60.8%)。河北省城市常住人口3 983万人(53.32%),农村常住人口达3 487万人(46.68%)。卫生技术人员城乡构成与人口分布成反比。
全省城市及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9.8人和3.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0人和1.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分别为4.3人和1.1人。卫生人员的城乡分布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是农村的2.72倍、2.22倍和3.90倍。
3.1.3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卫生人才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从卫生人员结构分析,河北省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较京津地区低,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比例较京津地区高。通过对河北省卫生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分析,2016年,在卫技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4.15%,大学本科学历占23.57%,大专学历占44.08%,中专学历占25.87%,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33%;在职称结构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6.66%,士级及未评级占40.4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1.71%,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2.97%;在职称结构中,副高职以上职称13.61%,士级及未评级占17.91%。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及副高职以上职称,河北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
3.2 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改善对策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医疗优质资源布局严重不均衡。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上,河北省与京津地区比较,整体上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上任重道远。
3.2.1 增加供给,有效缓解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矛盾 按照《河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河北省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通过京津冀卫生人力比较分析,在卫生人员、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密度等指标上,虽然河北省呈递增态势,但与京津两地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为缓解河北省卫生人力供给不足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根据京津冀医疗卫生资源整体配置,充分发挥河北省区位优势,吸收首都优质卫生资源尤其是卫生人力资源。合理布局,承接高端医疗机构和研究中心到河北建设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中心,满足河北区域卫生需求,从而吸引一批优质卫生人力资源到河北服务;深入研究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政策,发挥协同机制,在薪酬、人才使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首都卫技人才到河北医疗卫生机构,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
二是提高培养能力,增加卫生人员尤其是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河北省医学人才现状,以河北省医学院校为重点,扩大医学学科人才培养规模,尤其是临床医学类、护理学类人才的培养数量,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满足河北省卫生人才需求。
3.2.2 优化结构,提高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一是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通过对京津冀卫技人员结构分析,河北省卫技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分别高于北京和天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部分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为13.61%和41.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4%,51.2%),说明在影响诊疗水平的医师队伍中,河北省的整体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执业(助理)医师的水平,并不断优化卫技人员的整体结构。
二是优化城乡结构。在京津冀卫技人员城乡分布结构上,河北省农村卫技人员比例达53.41%,远远高于京津两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33%)。但在每千人口卫技人员密度上,河北省城市是农村的2.72倍,城乡差距巨大。应以提升区域医疗同质化水平为抓手,推动三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落实见效,充分利用各种吸引和鼓励性政策,既要让医疗资源流动起来,又要让优势医疗资源真正沉下来。
三是提高水平。河北省的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较大,但分布不均衡,应持续加强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卫生人员尤其是卫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城市卫生人员要在医疗水平和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农村地区卫生人员也要切实提高医疗和服务水平。
3.2.3 突出重点,做好基层人力资源建设 一是切实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政策。2010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自2010年始,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承德医学院及河北中医学院等院校承担了为河北省培养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以下简称农村定向生)任务。截至2019年,共有1000余名农村定向生毕业。根据某高校调查,2010-2012级257名农村定向毕业生中有73人违约,占毕业生数总数的28.4%,其中临床医学专业违约率为33.5%。在履约的农村定向生中,也存在着编制、报酬、工作等问题,影响农村定向生履约的积极性及思想的稳定性。2017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教育、卫生计生、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定向生就业岗位、薪酬待遇、规范化培训等问题。在落实相关政策同时,强化对农村定向生履约精神、诚信教育,完善约束机制,对失信、违约毕业生进行必要约束,确实保证农村定向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水平是影响基层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调查和分析表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当前,基层医疗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看病难、看病贵”的感觉,主要是基层卫技人员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人们的卫生需求,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没有在基层得到很好的医治,从而向城市内的三甲医院集中,基层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此,需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首先,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和技术优势,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适宜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其次,强化定点帮扶体制和机制,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长期帮扶,确实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第三,切实落实“大学生村医项目”,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选派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切实解决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不高,年龄老化问题,为首诊在基层提供人才保证。
三是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环境。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密切相关。所以,解决人民对卫生健康要求与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关键是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要充分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提高待遇,营造良好的从医从护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岗位吸引力。
[1] 杨胜利,段世江.京津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9):1089-1093.
[2] 葛万龙,王国华,李翠,等.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52-54.
[3] 杨芳丽,郭建花,柴雪姣.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时间效应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1):1312-1316.
[4] 席彪,员美娜.河北省卫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107-112.
[5]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0-2016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6.
[6]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