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心理干预在癔症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不良情绪的影响

董俊婵1,王梅英1,张彦敏2,张亚莉3,张 磊1,王 力2*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2;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2;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精神七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癔症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癔症患者178例,按照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各8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方法治疗,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治疗前后比较HAMD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HAMA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比较2组病前影响因素、留住院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急诊癔症发病率占比最高为家庭内部纠纷,次之是婚姻情感,再就是工作压力。2组在家庭内部纠纷、婚姻情感、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身体不适、环境、意外或者伤害、和其他影响因素中各个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无需留院和住院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住院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急诊癔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取得良好的预后,提高转归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癔症;心理疗法;治疗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原因引起的精神障碍[1],如重大生活事件、自我内心问题、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纠纷、情绪激动等,作用于个体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癔症分为分离和转换2种症状,主要属于功能性障碍,患者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或者过去事情的记忆范围缩小,出现选择性遗忘和精神爆发现象[2],心理干预对癔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预后较容易恢复,70%左右会在1年之内自行缓解[3]。癔症多发于青年期,往往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刺激下,导致急性发作,女性患病率较高,受文化程度高低的限制,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很难患有癔症,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癔症的发病率较高,女性癔症发病率为5%,癔症也受一些遗传因素影响,父母中患病率达到10%时,子女患病率高达7%,素质和人格类型也决定患病的可能性[4],感情丰富,爱幻想,自我为中心的人患病率较高,该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2种,躯体因素导致癔症倾向,比如脑炎、脑外伤等可导致癔症的发作,心理、社会因素也影响其发病率[5-6],癔症治疗主要有心理和药物2种方式,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癔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疑似癔症患者231例,按CCMD-3标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诊断为癔症性精神障碍168例,癔症性躯体障碍10例,精神障碍主要包括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和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躯体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出现异常、或缺失或过敏、癔症性震颤或抽搐等现象。按照患者的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情况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组男性21例,女性68例,年龄13~54岁,平均(24.78±6.32)岁;癔症性精神障碍84例,癔症性躯体障碍5例;小学41例,初中37例,中专以上11例;农村66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65例,年龄12~55岁,平均(24.45±6.54)岁;癔症性精神障碍84例,癔症性躯体障碍5例;小学35例,初中42例,中专以上12例;农村65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应激和分离性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和诈病患者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精神病患者;②神经官能症等功能疾病患者;③器质类疾病患者;④有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用药方法治疗。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1次/2 d,30 min/次,治疗周期7 d。

1.4 心理疏导和互助干预 心理疏导以聊天为主,倾听患者存在的情绪问题,给予心理程度上的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遇到问题和烦恼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且根据患者的心理障碍制定下一步心理疏导计划,以转移和暗示方式减轻患者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采用冥想的方式引导患者自然端坐,轻轻闭上眼睛,双手放于膝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达到心理上的放松。心理互助是在精神上引导患者积极乐观,帮患者减轻思想上的负担,同时介绍医院治愈案例,增强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战胜疾病的信心。

1.5 观察指标评定 本次评分制定癔症患者病前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表中分家庭内部纠纷、婚姻情感、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身体不适、环境、意外或者伤害、和其他8个小项,相近或者符合画勾即可。治疗前后测试HAMD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HAMA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HAMD评分有24小项,HAMA评分有14小项。每项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为0~4分,0代表无,1代表轻,2代表一般,3代表重,4代表极重。得分越高,抑郁和焦虑程度越严重; 0~4分,0代表无,1代表轻,2代表中等,3代表重,4代表极重。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得分越高,代表精神性焦虑越严重。效果评定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指情绪稳定,抑郁和焦虑情况消除,认知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无效指患者情绪不稳定,忧心忡忡,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不足,不愿意配合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病前影响因素比较 急诊癔症发病率占比最高为家庭内部纠纷,次之是婚姻情感,再就是工作压力。2组在家庭内部纠纷、婚姻情感、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身体不适、环境、意外或者伤害、和其他影响因素中各个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留院住院情况比较 心理干预组无需留院和住院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住院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急诊癔症患者病前影响因素 (n=89,例数,%)

组别 家庭内部纠纷男性女性婚姻情感男性女性工作压力男性女性人际关系男性女性对照组 6(25.0)24(36.9)3(12.5)18(27.7)2(8.3)10(15.4)1(4.2)7(10.8)心理干预组5(23.8)23(33.8)2(9.5)14(20.6)3(14.2)8(11.8)3(14.3)8(11.8)χ2值 0.0080.1390.1000.9170.4010.3721.4160.032P值 0.9260.7080.7510.3380.5260.5410.2340.856组别 身体不适男性女性环境男性女性意外或者伤害男性女性其他男性女性对照组 2(8.3)5(7.7)0(0.0)4(6.2)3(12.5)2(3.1)1(4.2)1(1.5)心理干预组4(19.0)7(10.3)1(1.1)6(8.8)2(9.5)2(2.9)1(4.8)0(0.0)χ2值 1.1120.2740.0040.3400.1000.0020.0090.001P值 0.2910.6000.9460.5590.7510.9630.9230.981

2.3 2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心理干预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患者留院住院情况比较 (n=89,例数,%)

组别 无需留院和住院留院观察1d留院观察>1~7d住院对照组 33(37.08)26(29.21)18(20.22)12(13.48)心理干预组62(69.66)12(13.48)8(8.99)7(7.87)Z值 4.014P值 <0.001

表3 2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比较 分)

组别HAMA评分治疗前治疗后HAMD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17.13±4.7713.24±3.29∗21.22±5.3415.67±3.85∗心理干预组17.01±4.739.97±2.76∗21.03±5.2111.37±2.63∗t值 0.1687.1830.2408.805P值 0.866<0.0010.810<0.001

*P值<0.05与治疗前比较(配对t检验)

2.4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心理干预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心理干预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消除了大部分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助于癔症患者的恢复。见表4。

表4 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n=89,例数,%)

组别有效无效对照组 56(62.92)33(37.08)心理干预组79(88.76)10(11.24)χ2值12.302P值0.001

3 讨 论

癔症是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和家庭负担增大已逐步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承担能力变得脆弱。每年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精神疾病患者有35%左右患有癔症[7]。患有癔症的人性格在较大程度上都存在缺陷,自我主义,多心多疑,与外界沟通甚少,常常感觉不快乐,焦虑不安,在某种程度上伴有痛苦,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自暴自弃,对未来丧失信心,癔症的发病原因较多,确诊比较复杂[8]。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癔症的确诊率逐步升高,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对于初次癔症发病的患者,要合理解释,说明症状,配合理疗和语言暗示,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病程较长的患者采取心理治疗方式效果比较显著,心理治疗包括暗示疗法、觉醒暗示、催眠暗示、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在临床上应用都比较广泛,在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预防护理能力,及时发现和治疗,都会达到治愈的效果。

癔症在女性中发病率比较高,家庭内部纠纷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因素,其次受婚姻情感、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影响,比较容易引起癔症[10]。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家庭内部纠纷、婚姻情感、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感等影响因素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组无需留院和住院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住院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结合癔症患者病前影响因素予以合理的用语言劝导,及时心理干预患者思想和心情,心理干预包括融入性、肯定性、暗示性、模拟性、疏导性语言干预[11-12]。癔症的病因多种多样,虽然治疗方式有限,但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前进,癔症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癔症患者兴奋时手舞足蹈、大喊大闹,抑郁时对事物不记得,情绪低落,对于兴奋和抑郁的患者要适当的积极引导[13],设身处地的为患者服务,了解患者病情,掌握患者的思想,同时暗示患者治疗的有效性,药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14],在药物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不仅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很重要,也要对家属心理进行疏导[15-16],也就是说与癔症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如亲情一般的关系,因为家属的情绪会对患者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会使癔症病情越来越严重[17],所以要引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身体的护理、精神的安慰与支持,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患者树立强大的治疗信心,能大大降低患者发病率。

对于急性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心理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执行医嘱,在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精神鼓励,并告知患者的恢复情况,让其充满信心,积极地面对病情,配合治疗,达到快速康复的效果。

综合上述,对急诊癔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能减少患者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增加愈合度,取得良好的预后,提高患者转归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艳秋,吴丽丽,王慧平,等.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认知闭合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4):559-562.

[2] Wang Y,Henriksen CA,Have MT,et al. Common mental disorder diagnosis and need for treatment are not the same:findings from the NEMESIS study[J]. Adm Policy Ment Health,2017,44(4):572-581.

[3] 刘丽花,牛红月.分离性障碍案[J].中国针灸,2018,38(12):1318.

[4] Dong H,Weng YB,Zhen GS,et al. Clinical emergency treatment of 68 critical patients with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oisoning and prognosis analysis after rescue[J]. Medicine(Baltimore),2017,96(25):e7237.

[5] 胡昊,王振,苏珊珊,等.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分离性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6):414-416.

[6] 郝凤仪,张道龙.分离障碍的核心特征与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2018,31(2):163-165.

[7] 薛君,石丹华,敖梅,等.心理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0-112.

[8] 郑应红.急诊癔症患者家属需求与护士对家属需求认知的差异[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6):113-116.

[9] Zhou M,Yu K,Wang XH,et al.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timing of IABP in emergency PCI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mbin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ardiac shock[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7,21(12):2934-2939.

[10] 徐碧云.矛盾性失眠患者个性特征与心理症状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27(1):20-24.

[11] 高萍.癔症患者家属探视的护理干预[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5):132,135.

[12] 石宏志.心理护理对改善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65-266.

[13] 陈如梦,王琰,陈剑华,等.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原发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50(5):345-347.

[14] 喻东山.分离性遗忘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7,38(8):90-92.

[15] Zhang S,Liu G,Duo Y,et al. Application of ureteroscope in emergency treatment with persistent renal colic patients during pregnancy[J]. PLoS One,2016,11(1):e0146597.

[16] Clark LA,Cuthbert B,Lewis-Fernndez R,et al. Thre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classifying mental disorder:ICD-11,DSM-5,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s research domain criteria(RDoC)[J]. Psychol Sci Public Interest,2017,18(2):72-145.

[17] Böl GF. Risk communication in times of crisis:Pitfalls and challenges in ensuring preparedness instead of hysterics[J]. EMBO Rep,2016,17(1):1-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0.03.022

[中图分类号] R749.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20)03-0339-04

[收稿日期]2019-09-04;[修回日期]2019-09-20

[作者简介]董俊婵(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主管护师,医学学士,从事急救医学研究。

*通信作者。E-mail:wangli519@sina.com

(本文编辑:赵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