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眩晕在急性前庭综合征中的发病率为30%~50%,患者发病时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可伴有眼球运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症状,通常持续数天[1]。研究显示前庭疾病发作期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癌症患者病亡前6 d没有差异,这也提示了此类患者对于疾病症状的恐惧程度有某种“濒死感”[2-3]。因此早期准确评估患者的前庭功能,快速做出准确临床诊断,指导有效地个体化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转椅旋转试验是检查前庭眼动反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前庭检查中的一项。随着试验设备与视频眼震图记录系统的一体化以及结果处理的智能化,使其所提供的信息已可涉及神经平衡系统的多个方面,特别是能够提供许多前庭-眼动系统功能状态的重要信息[4-5]。同时,因其比前庭温度试验的刺激程度相对较小,更容易使患者接受。本研究应用视频眼震图记录系统中的转椅旋转试验,检测和分析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前庭眼动系统功能状态,评价患者急性期前庭功能损伤情况,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前庭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总医院就诊的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146例,经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脑扫描均未见异常。男性64例,女性82例,年龄19~75岁,平均(52.6±11.7)岁;前庭神经元炎97例(66.44%)、迷路炎45例(30.82%)、梅尼埃病4例(2.74%);并发高血压病23例(15.75%)、糖尿病6例(4.11%)、高脂血症3例(2.05%)、颈椎病8例(5.48%)。符合下列入选条件:①年龄18~80岁;②符合眩晕诊治专家共识-周围性眩晕标准[6]。排除标准:①神经系统疾病、眼部疾病;②严重心脏病、颈椎病、脊柱畸形等;③精神性眩晕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患者。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69岁,平均(50.6±12.5)岁;无眩晕病史、无神经系统疾病、无耳科疾病、无眼科疾病等疾病。2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72 h内进行转椅旋转试验。受检者在检测前48 h内没有服用神经镇静或兴奋剂以及酒精类饮料。在半暗室环境中适应10 min,对其说明相关注意事项;坐于特定试验用旋转转椅上(V600型),尽量保持头部稳定、注意力集中、减少眨眼等动作,转椅以峰速度60 d/s、加速度10 d/s2依次进行水平向左、向右旋转时的急停试验。同时应用视频眼震图检测系统(VNG-V600型)检测转椅旋转急停试验的相关指标,包括增益(G)(正常值0.2~0.9)、时间常数(s)(正常值5.0~25.0)、增益不对称比(正常值<30%)、时间常数不对称比(正常值<30%)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LSD-t检验和配对t检验,影响因素确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依据转椅试验检测结果将周围性眩晕患者分为转椅双向旋转异常组18例(12.33%)、转椅单向旋转试验异常组128例(87.67%),其中有向左旋转异常67例(52.34%)和向右旋转异常61例(47.66%)。
2.1 转椅试验结果比较 向左旋转时,向左旋转异常组和双向旋转异常组的增益和时间常数低于对照组,向右旋转异常组的时间常数低于对照组(P<0.01);向右旋转时,向右旋转异常组和双向旋转异常组增益和时间常数低于对照组(P<0.01)。向左旋转异常组向左旋转时增益和时间常数低于向右旋转时(P<0.01);向右旋转异常组向右旋转时增益低于向左旋转时(P<0.01)。向左旋转异常组和向右旋转异常组的增益不对称比和时间常数不对称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转椅旋转急停试验检测结果比较
Table 1 Comparision of test results of spin-rotation emergency stop
组别例数增益(G)向左旋转向右旋转时间常数(s)向左旋转向右旋转增益不对称比(%)时间常数不对称比(%)对照组300.25±0.090.26±0.0819.03±10.3518.31±9.116.43±8.9513.87±10.15向左旋转异常组670.12±0.05*0.27±0.09#11.01±9.47*18.24±11.42#38.27±15.35*37.34±27.83*向右旋转异常组610.28±0.080.12±0.04*#13.67±9.50*11.58±9.66*39.62±15.89*31.59±26.63*转椅旋转双向异常组180.13±0.03*0.13±0.03*11.80±8.98*12.71±10.16*8.06±13.3714.67±11.36 F值70.45263.0355.0185.66456.5189.071 P值<0.001<0.0010.0020.001<0.001<0.001
*P值<0.05与对照组比较(LSD-t检验) #P值<0.05与向左旋转比较(配对t检验)
2.2 周围性眩晕患者转椅试验结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有无周围性眩晕(有=1,无=0)为因变量,以性别(男性=1,女性=0)、年龄(连续型变量)、增益(连续型变量)、时间常数(连续型变量),增益不对称比(连续型变量)、时间常数不对称比(连续型变量)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椅右转增益、转椅增益不对称比是周围性眩晕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变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误Wald χ2值P值OR值95%CI转椅右转增益 -7.6083.7374.1450.042<0.0010.000~0.753转椅增益不对称比0.1030.02517.468<0.0011.1081.056~1.163
转椅旋转试验是评价前庭眼动功能和诊断急性期前庭外周病损敏感性很高的方法,主要表现为转椅旋转试验向左或向右的单向旋转试验异常,阳性率可高达88%,以单侧增益和时间常数明显降低为主,而另一侧增益和时间常数正常,增益不对称比和时间常数不对称比均明显升高。也有少数患者转椅旋转试验双向旋转异常,约占12%。周围性眩晕患者的转椅旋转试验双向旋转异常表现为向左和向右两侧旋转时的增益明显降低,向左旋转时的时间常数降低,而向右旋转的时间常数和两侧增益不对称比及时间常数不对称比无明显变化。提示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具有明显的单侧或双侧前庭眼动系统功能损害。因此当临床考虑周围性眩晕时,如果病情允许应进行转椅旋转试验。
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主观眩晕、平衡不稳,常伴有听力下降、耳鸣、恐惧感等症状,准确评价患者的前庭功能可为临床诊治和康复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40岁以上人群前庭功能障碍发生率可达35.40%,而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达64.80%[7-8]。转椅旋转试验做为无创性快速检查方法,对于评价前庭水平半规管的生理功能具有很高敏感度,有报道其诊断的敏感度可达到66%~71%[5]。因其比温度试验的刺激性相对较小,禁忌证少,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更适合于临床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周围性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椅旋转试验向左或向右单向旋转时的增益和时间常数明显降低,其阳性率可达88%,另一侧增益和时间常数正常,两侧增益不对称比和时间常数不对称比均明显升高,阳性率可高达88%;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转椅向右旋转时的增益和增益不对称比是前庭外周病损急性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前者与周围性眩晕呈明显负相关,而后者呈明显正相关。说明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主要具有单侧增益,反映前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的眼动速度/转椅旋转速度比值指标明显降低,同侧时间常数代表常速旋转眼震慢相角速度衰减至其初始值37%时所用的时间明显降低,同时反映2个方向旋转时对称性的右向眼震最大慢相速度(或增益)减去左向最大慢相速度(或增益)差值的增益不对称比及时间常数不对称比均明显升高,提示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在转椅旋转试验时主要表现为同一平面上的两侧水平半规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功能失平衡现象,即产生了明显的单侧前庭眼动功能减低。这可能是同时受到刺激的两侧水平半规管,因一侧的急性单侧前庭功能受损,损伤侧前庭的信号传入发生障碍,前庭代偿未完全建立,而使其两侧前庭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协同关系发生了明显改变[9-11]。
转椅旋转试验刺激了双侧前庭器官,不但可以明确一侧急性前庭功能的损伤状态,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复查了解前庭功能代偿的建立情况,从而综合性评价前庭功能。急性单侧前庭损伤时前庭代偿功能启动,健侧前庭神经核电位受到钳制,使双侧静息电位逐步趋于平衡状态,抑制了健侧的反应,从而使患者双侧的前庭功能通过代偿实现新的平衡[12-15]。同时,转椅旋转试验做为评价双侧前庭功能状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双侧前庭功能损伤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通常主要表现为双侧增益降低[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12%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出现转椅旋转试验双向反应减弱,主要表现为双向增益明显降低,但两侧无差异,而且时间常数双侧无差异,两侧增益不对称比和时间常数不对称比正常。旋转试验是确实双侧前庭功能是否低下的最佳试验,应数周后复查予以明确。因此,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的转椅旋转试验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应结合病史和病程进行综合分析,作出个体化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转椅旋转试验不但能对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状态作出客观评价,而且可以提供前庭系统受损后的动态变化特征,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1] 田军茹,赵性泉.前庭疾病国际分类方向下眩晕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及治疗原则[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0):746-749.
[2] Anderson JP,Harris JP. Impact of Ménière′s disease on quality of life[J]. Otol Neurotol,2001,22(6):888-894.
[3] 赵张宁.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4] 徐志伟,桑文文,王伟英,等.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眼动及前庭功能评价[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5):383-390.
[5] 吴子明,蒋子栋.头晕与眩晕诊疗攻略[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8-29.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7] 吴海燕,姜鸿,赵杨,等.红外视频眼震观察系统辅助下床旁三联检查与冷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8):578-582.
[8] Brosel S,Laub C,Averdam A,et al. Molecular aging of the mammalian vestibular system[J]. Ageing Res Rev,2016,26:72-80.
[9] 田君茹.眩晕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0-81.
[10] 王璟,周玉娟,余菁,等.优势偏向在外周性眩晕患者前庭功能评估中的意义[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3):200-204.
[11] 刘雯宇,陈太生,王巍,等.前庭外周损伤患者自发眼震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9):678-681.
[12] 王璟,余菁,顾峻.外周性眩晕前庭功能检查时机的选择[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6):388-390.
[13] 李远军,徐先荣.前庭康复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20):1612-1616.
[14] 时海波.前庭代偿机制研究新进展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9):1346-1350.
[15] 王荣国,皮丽宏,陈红耀,等.耳鸣习服治疗在突发性聋伴有耳鸣的早期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107-110.
[16]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77-81.
[17] Ebrahimi AA,Jamshidi AA,Movallali G,et al. The effect of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 program on sensory organization of deaf children with bilateral vestibular dysfunction[J]. Acta Med Iran,2017,55(11):683-689.
[18] ahin E,Dinĉ ME,Yayla Özker B,et al.The value of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vestibular dysfunction[J]. J Int Adv Otol,2017,13(3):38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