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Rh血型系统解释了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加快了临床血液学的发展[1]。不规则抗体是血清中一种特异性抗体,不包括抗-A、抗-B抗体,是由输血等相关刺激形成的非天然抗体,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对于临床输血的安全至关重要[3]。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措施,血型鉴定能够给予临床输血一定的安全保障。Rh血型是最复杂的红细胞血型之一,输血治疗中最常出现的迟发型溶血反应主要是由于Rh血型系统导致的[4-6]。而临床治疗中,输血前仅常规检测RhD抗原来减少血液产生抗-D的机会。忽略了多次输注RhC、E不同表型血可能造成的免疫反应[7]。本研究将通过研究输血前检查RhC、E抗原的必要性,分析其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对比我院近一年输注RhC、E相同表型和不同表型血的治疗效果,为更安全合理的临床输血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6月—2018年6月受检的峰峰煤矿工人8 600例的血液样本,对Rh血型检测D、C、E抗原。收集同时期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欲配血患者300例的血样标本进行不规则交叉配血检测。另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0月输血患者100例明确ABO血型和RhD、RhC、RhE血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0~55岁,平均(31.4±3.7)岁,既往输血者27例,宫内妊娠且顺利分娩史者20例。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9~54岁,平均(31.7±3.5)岁,既往输血者30例,宫内妊娠且顺利分娩史者19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年龄>65岁;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8 600例峰峰煤矿工人的血液样本检测Rh血型,采用凝胶微柱法检测血型并统计RhD、C、E阳性比例。欲配血患者的血样标本采用凝聚胺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对照组输注RhC、RhE不同表型红细胞悬液2 U,研究组输注RhC、RhE相同表型红细胞悬液2 U,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于输血前后各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采用日本Sysmex-kx21全自动血液细胞仪检测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输血后采用长春维尔尿液分析仪Sysmex-xe2100及配套试剂检测血红蛋白尿。
1.3 观察指标 ①Rh血型D、C、E抗原统计结果;②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③2组患者输血前后Hb和HCT的检测结果;④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Rh血型D、C、E抗原的分布情况 8 600例峰峰煤矿工人中RhD、C、E抗原阳性率分别是99.640%(8 569/8 600)、86.570%(7 445/8 600)、43.547%(3 745/8 600), E抗原阴性率超过50%。
2.2 不规则交叉配血抗体筛选结果 根据抗体筛选红细胞试剂盒抗原格局表得出,欲配血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7例,A-E标本是Rh血型中抗-E和抗-c,由此可见5例是Rh血型中抗-E及抗-c阳性。见表1。
表1 抗体筛选结果
标本Ⅰ细胞Ⅱ细胞Ⅲ细胞A+-+B+-+C+-+D+-+E+-+F+++G+++
2.3 2组患者输血前后Hb和HCT比较 输血前,2组Hb及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组Hb和HCT均高于输血前,研究组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输血前后Hb和HCT比较
组别Hb(g/L)输血前输血后HCT(%)输血前输血后对照组96.201±34.823129.217±32.446* 28.845±9.71232.392±7.667*研究组99.212±31.532145.109±39.827*29.287±8.84547.578±9.629*t值0.4532.4100.2372.012P值0.6510.0120.2370.031
*P值<0.05与输血前比较(配对t检验)
2.4 2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输血后,研究组出现发热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出现血红蛋白尿10例,腰痛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0,P<0.0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及输血安全的日益强化,因ABO血型导致的不良输血反应几乎可以完全避免。人体除了ABO血型系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态性的血液系统,大部分抗体是由于Rh血型中各种表型抗原不同的妊娠或多次输血治疗史刺激产生的非自然免疫性抗体[8]。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临床治疗中重要的措施,血型鉴定能够给予临床输血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Rh血型是最复杂的红细胞血型之一,输血治疗中最常出现的迟发型溶血反应主要是由于Rh血型系统导致的。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血型,使用离心分子筛技术,在微柱凝胶介质中形成凝集反应,微柱凝胶技术与既往的试管法相比,更容易操作且敏感度更高,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血型。Rh血型系统中按抗原强弱顺序排列为D、E、C、c、e,RhE抗原是该系统抗原强性仅次于RhD的抗原[9]。在我国汉族人中RhE抗原阳性率为52.58%[10],本研究结果显示, 8 600例峰峰煤矿工人中RhC抗原阳性率为86.570%,RhE抗原阳性率为43.547%,RhE抗原阴性率高达56.453%,说明目前临床工作中在给患者初次输血治疗前并没有明确受血者及供血者RhC、E抗原,因此当患者再次输注RhC、E抗原阳性的血液制品后就会出现血管外溶血等输血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损害。然而目前大部分医院不进行输血前RhC、E抗原检测,忽略了多次输注RhC、E型血可能造成的免疫反应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如果输注相应抗原阳性的血液制品,会导致输血溶血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11]。所以输血前加强对受血者及供血者RhC、E抗原的检测,并且输血时尽可能达到同型输注,对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及其重要[12]。因此,对有过输血史及妊娠史或短时间内进行多次输血的患者,输血前必须严格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以保证输血的安全。即使没有过输血史或妊娠史的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也应该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13]。本研究共有7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血液标本,经检测主要以Rh血型中抗-E及抗-c阳性为主,说明在输血前只进行RhD抗原的检测,对于抗-E、抗-C所引起的风险不够重视,因此输血前明确患者RhE、C血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临床上仅对已经检查出Rh血型抗-E、抗-C阳性的患者或者既往存在类似抗体的患者进行RhE、C血型检测。由抗-c、抗-E导致的输血溶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概率越来越高,因此近年来很多研究者也越来越重视对抗-c、抗-E的研究[14]。既往无输血史的患者在输注血液制品后,体内也会产生抗-c、抗-E,因此必须输注Rh表型匹配的血液制品。本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前,2组Hb及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 2组Hb和HCT均高于输血前,研究组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输注RhE表型不同的血液并不能起到提高机体Hb水平的作用[15]。输血后,研究组出现发热2例,对照组出现血红蛋白尿10例,腰痛8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给RhE阴性患者输注RhE阳性血,尤其在反复多次输血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导致很难为患者找到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甚至引起不良输血反应,不仅起不到输血治疗的效果,反而损害了患者的身体[16]。因此对于既往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输血前进行RhC、E血型配型,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患者不规则抗体试验提示抗体阳性时,应输注无相应抗原的血液制品。在输血前常规检测RhC、E抗原且输注表型匹配的血液制品在提高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刘培贤,贾洪娟,刘志鹏,等.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对临床安全合理输血的重要性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0):1415-1417,1421.
[2] Dreshaj S,Alija AJ,Schlagenhauf P,et al.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factors and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H1N1 in Kosova?: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pointers for further research[J]. Travel Med Infect Dis,2017,18:53-56.
[3] 刘晓静.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不同时期光疗治疗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0):1188-1189.
[4] 胡锦云.外周血淋巴细胞空泡检查在溶酶体贮积病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108-110.
[5] 唐雯,朱培元,严京梅,等.29770例输血前血型不规则抗体患者调查与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3):272-275.
[6] 李笃军,王新光,陈海霞,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5,28(1):103-104.
[7] 王婧,潘家华.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6,31(2):152-155.
[8] Younesi MR,Louni AS,Bigdeli R,et al. Alloimmunization against platelets,granulocytes and erythrocytes in multi-transfused patients in Iranian population[J]. Transfus Apher Sci,2016,55(2):205-211.
[9] Davari K,Soltanpour MS. Study of alloimmunization and autoimmunization in Iranian β-thalassemia major patients[J]. Asian J Transfus Sci,2016,10(1):88-92.
[10] 滕方,张燕,孙桂香,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3):282-289.
[11] 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294.
[12] Kelaidi C,Braun T,Arana R,et al. Outcomes and mutation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lower-risk non-del5q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treated with antithymocyte globulin with or without ciclosporine A[J]. Leuk Res,2018,71:67-74.
[13] Kano H,Miwa S,Koshida K,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a large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with neoadjuvant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a case report[J]. Case Rep Oncol,2018,11(2):383-387.
[14] Zhu Z,Li X,Chen S,et al. Cobalt-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alkyne/benzocyclobutenone coupling:C-C bond cleavage via a tetrahedral dicobalt intermediate[J]. ACS Catal,2018,8(2):845-849.
[15] Bhattacharya P,Samanta E,Afroza N,et al. An approach to incompatible cross-matched red cells:our experience in a major regional blood transfusion center at Kolkata,Eastern India[J]. Asian J Transfus Sci,2018,12(1):51-56.
[16] Mo Z,Li H,Huang L,et al. Prevalence and specificity of RBC alloantibodies in the general hospitalised population in Guangxi[J]. Transfus Med,2015,25(5):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