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
冠心病是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呈逐渐年轻化趋势,中青年患病人数逐渐增多[1]。中青年冠心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病较急,大多数患者多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才入院就诊,危及生命安全[2]。所以尽早准确的评估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意义重大。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就是冠状张动脉粥样硬化,促进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研究发现,血脂异常和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4]。本文将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9月期间在我院拟诊的冠心病患者38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中提示至少一条主要状动脉(包括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在50%及以上]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3例,男性148例,女性115例;年龄35~53岁,平均(46.23±4.89)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3例。非冠心病组124例,男性63例,女性61例;年龄36~54岁,平均(46.12±4.95)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近期未接受抗生素、他汀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治疗;②无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无长期酗酒史;④了解研究过程且在协议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肝、肾器官严重功能障碍;③合并甲状腺疾病;④肺源性心脏病;⑤严重感染性疾病;⑥合并冠状动脉以外的血栓性疾病;⑦精神异常,不配合检查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持续时间、吸烟史、血压、身高、体重等,并计算得出体重指数。
生化指标检测:抽取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液4 mL,通过2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置于冰箱保存待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并采取酶法检测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流程操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桡动脉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若在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中的任何一条血管狭窄在50%以上,可确诊为冠心病。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通过syntax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冠状动脉划分成16个节段,各节段的权重系数有所区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权重系数:狭窄在25%及以下是1分,在26%至50%之间是2分,在51%至75%之间是3分,在76%至90%之间是8分,在91%至99%之间是16分,100%是32分。不同狭窄冠状动脉节段按照评分标准乘以相应系数。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冠心病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非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例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冠心病组1244.01±0.771.78±0.482.39±0.621.13±0.28冠心病组 2634.38±1.121.95±0.742.57±0.890.96±0.24t值3.3262.3362.0316.157P值0.0010.0200.043<0.001
2.2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LDL level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unstable angina group and stable angina group
组别例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急性心肌梗死组883.18±0.94稳定型心绞痛432.45±0.67∗不稳定型心绞痛1322.48±0.64∗ F值25.523 P值<0.001
*P值<0.05 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SNK-q检验)
2.3 冠心病组生化指标和syntax评分的相关性 冠心病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syntax评分无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冠心病组生化指标和syntax评分的相关性
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syntax score in CHD group
生化指标syntaxr值P值总胆固醇0.0820.354三酰甘油0.1060.2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689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720.024
冠心病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公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5]。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加,但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中,中青年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大,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6]。因此对于中青年冠心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尽早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7]。
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相较非冠心病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更低,表明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状态[8]。临床众多研究已证实,总胆固醇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能够降低冠心病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率,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下降,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降低[9]。其机制可能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后,提高了血管内膜氧化的敏感性,从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0]。同时本研究分析了各项生化指标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和syntax评分呈负相关。这表明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1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上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含有大量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损伤动脉内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损伤的动脉内膜下层后,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以及氧化过程产生过氧化物和超氧离子,并且形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12]。然后共同参与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转变为纤维斑块,从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3]。由此可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具有紧密关系。本研究中还对比了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组相较于其他组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更高,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和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有关联,特别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提示作用。Jin等[14]学者研究中对健康人群、稳定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但无明显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从结果得知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而本研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本次研究中未排除由于冠状动脉痉挛造成的典型心绞痛患者有关。也有可能和本研究中纳入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数量较少有关,所以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是否和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也有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相较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上升更容易引起冠心病[15]。但无论怎样,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越异常,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也越严重。因此,目前临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已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16]。
综上所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较高价值。
[1] 赵桂琴,郭振峰.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2):9-12.
[2] 吕进,陈钟良,陈丽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研究[J].心电与循环,2018,37(6):390-393.
[3] 李超,白明,彭瑜,等.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27(4):344-348.
[4] 刘军利.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脂联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36(2):237-240.
[5] 安宁,邹德玲.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8,41(12):1080-1085.
[6] 廖梅梅,陈森.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5):12-16.
[7] 胡新科,李世敬,胡桃红,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2019,14(3):30-33.
[8] 陈运龙,刘川,刘小燕,等.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8,40(12):1136-1141.
[9] 白羽,王雄.血清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等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6):815-817.
[10] 羊壮绵,羊子伦,陈碧燕.循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8):830-833.
[11] 李明,赵鸿彦,张亚玲,等.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4):31-35.
[12] 刘亚东,冯莉莉,王海晶,等.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与HCY检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33(6):89-93.
[13] 卫刚刚,边云飞,李瑾.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分型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7):32-35.
[14] Jin H,Chen Y,Wang B,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Bmc Cardiovasc Disord,2018,18(1):23.
[15] Avci E,Kiris T,Demirtas AO,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the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Lipids Health Dis,2018,17(1):53.
[16] 梁文慧,朱玉春,周伟,等.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膜联蛋白A1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12):151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