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上一期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汪雁博, 谷新顺
    2025, 46(8):  869-87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1
    摘要 ( 11 )   HTML   PDF (470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4年6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联合组织国内专家制定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该指南在2016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更新,内容涉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l syndrome,NSTE-ACS)的危险分层策略、抗栓治疗、有创治疗、特殊人群和长期管理等方面。本文逐一解读了新版指南中的重要推荐意见,旨在为NSTE-ACS的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参考。

    血清TK-1、Hsp90α联合检测对肝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疗效的预测效能分析
    王冬冬, 刘红涛, 陈英
    2025, 46(8):  875-88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2
    摘要 ( 15 )   HTML   PDF (583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联合检测对肝癌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术疗效的预测效能。
    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5月—2024年10月肝癌患者150例,均行HIFU消融术治疗,根据疗效分为完全消融组(n=120)及残留组(n=30)。检测并比较2组术前血清TK-1、Hsp90α、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TK-1、Hsp90α、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癌HIFU消融术疗效的预测效能,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癌HIFU消融术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残留组血清TK-1、Hsp90α、AFP水平分别为(5.50±1.11)pmol/L、(134.28±14.22)μg/L、(42.17±10.93)μg/L,均高于完全消融组的(4.28±0.95)pmol/L、(116.60±13.78)μg/L、(29.56±9.65)μg/L(P<0.05);2组中国肝癌(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TK-1联合Hsp90α预测肝癌HIFU消融术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12(95%CI:0.851~0.974),高于两者单独预测(TK-1:0.791,Hsp90α:0.802)及AFP单独预测(0.799);血清TK-1、Hsp90α联合AFP预测的AUC为0.925(95%CI:0.876~0.974),亦高于三者单独预测(TK-1:0.791,Hsp90α:0.802,AFP:0.7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NLC分期为Ⅰb期(OR=2.004、P=0.001)、TK-1>5.09 pmol/L(OR=2.492、P<0.001)、Hsp90α>125.00 μg/L(OR=2.509、P<0.001)均为影响肝癌HIFU消融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清TK-1、Hsp90α及AFP水平可预测肝癌HIFU消融术的疗效,且TK-1联合Hsp90α的预测效能高于AFP。

    miR-106a-5p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张立杰1, 姜思远2, 涂巧铃1, 张宁1, 彭军1, 李玉凤3
    2025, 46(8):  881-88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3
    摘要 ( 8 )   HTML   PDF (2300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iR-106a-5p/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轴对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PC细胞系HNE1及永生化正常鼻咽上皮细胞NP69中miR-106a-5p和PD-L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D-L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06a-5p与PD-L1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miR-106a-5p mimics及inhibitor、si-PD-L1及PD-L1转染HNE1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结果 NPC细胞中miR-106a-5p和PD-L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miR-106a-5p:P=0.001,PD-L1-mRNA:P=0.012,PD-L1-蛋白:P=0.008)。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PD-L1是miR-106a-5p的直接靶点。miR-106a-5p mimics显著上调PD-L1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10; P=0.037),而miR-106a-5p inhibitor显著抑制PD-L1的表达(P<0.001)。PD-L1过表达导致miR-106a-5p水平显著升高(P<0.05),敲低PD-L1导致miR-106a-5p水平显著降低(P<0.05)。过表达miR-106a-5p或PD-L1均可显著增强HNE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P<0.05),同时敲低PD-L1或miR-106a-5p均可逆转这一效应(均P<0.05)。相反,敲低miR-106a-5p或PD-L1均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时过表达PD-L1或miR-106a-5p能够逆转该抑制作用(均P<0.05)。
    结论 miR-106a-5p与PD-L1间存在正反馈调控,促进NP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PON3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癌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刘海涛, 张敏(综述), 范理宏(审校)
    2025, 46(8):  890-89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4
    摘要 ( 6 )   HTML   PDF (1172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氧磷酶3(paraoxonase 3,PON3)是对氧磷酶家族中定位细胞内的酶类成员,能调节线粒体中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同时参与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PON3在部分人类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特征,并通过抗氧化作用防止癌细胞死亡,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PON3可能成为治疗癌症的潜在靶点。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关于PON3生物学功能及癌症相关的研究,以期为癌症诊断及其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研究进展
    杨洋1(综述), 刘丽2(审校)
    2025, 46(8):  895-89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5
    摘要 ( 4 )   HTML   PDF (40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前病变,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胃HGIN具有较高的恶变潜能,临床已达成共识,需及时内镜或外科干预治疗。对于癌变风险较低的胃LGIN,其临床管理存在显著挑战,治疗策略包括随访观察和内镜治疗。然而,由于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差,存在过度治疗或漏诊风险。本文就胃LGIN的相关概念、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内镜诊断及临床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m6A介导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铁死亡在肝细胞癌生物学中作用研究进展
    刘春丽1(综述), 朱磊2, 郝丹丹3(审校)
    2025, 46(8):  900-90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6
    摘要 ( 7 )   HTML   PDF (40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一种由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驱动的铁依赖性的非凋亡性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方式,在调节肿瘤生物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失调的表观遗传修饰动态驱动异常转录过程,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生物学。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介导的表观遗传修饰可以调节HCC中的铁细胞凋亡。本文首先简要总结了铁死亡的核心分子机制,然后简要讨论了m6A表观遗传修饰的作用,最后详细描述了m6A修饰调控铁死亡在HCC发生中的作用机制进展。 

    辅助固定系统治疗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TakeuchiⅡ型合页骨折的有限元研究
    李兵1, 张巧娜2, 刘国彬3, 陈蛟1, 赵丰年1, 王冉东1
    2025, 46(8):  906-91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7
    摘要 ( 6 )   HTML   PDF (4702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medial 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TakeuchiⅡ型合页骨折后截骨端力学稳定性显著下降,可能影响预后,研究在原有内固定基础上加用辅助固定系统(auxiliary fixation system,AFS),对截骨端力学稳定性的影响,为Ⅱ型合页骨折的治疗及康复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CT扫描的人体下肢骨骼数据和TomoFix钢板、螺钉建立完整合页和TakeuchiⅡ合页骨折的MOWHTO有限元模型A、B,在模型B基础上加用AFS构建模型C。分别在模型胫骨平台上方加载不同轴向压缩载荷,模拟由坐到起立、行走状态,另外加载扭转载荷,模拟扭转状态。分别测量不同状态下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和内侧截骨端和外侧合页部位最大移位量,以判断截骨端力学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结果 由坐到起立状态下,相较模型A,模型B、C钢板最大应力分别增加了178.3%、95.9%;内侧截骨端最大移位量分别增加了33.2%、29.7%;外侧合页部位最大移位量分别增加了51.0%、43.7%。行走状态下钢板最大应力分别增加了113.1%、91.9%;内侧截骨端最大移位量分别增加了17.2%、13.8%;外侧合页部位最大移位量分别增加了389.4%、385.1%。扭转载荷下钢板最大应力分别增加了261.4%、122.0%;内侧截骨端最大移位量分别增加了362.6%、242.1%;外侧合页部位最大移位量分别增加了338.8%、204.7%。相较于模型A,模型B、C在各种状态下钢板的最大应力均有增加,其中模型B增幅更为明显;相较由坐到起和行走状态,在扭转载荷状态下,模型B、C间的钢板最大应力增幅的差异最大,达到139.4%。
    结论 Ⅱ型合页骨折会导致MOWHTO截骨端稳定性下降,特别是在由坐到起立和扭转状态下,术中需要加强合页周围的稳定性,术后在保护条件下做相应动作;加用AFS可以提高截骨端稳定性,分散内固定物的应力,理论上可减少内固定物失效、术后力线丢失、截骨端不愈合的发生率,相较单纯原有内固定可以更早部分负重,有利于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可考虑用于合页骨折的治疗,但仍需进一步的生物力学研究来证实。

    人工智能背景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的最新进展
    刘子璇, 吴天宇(综述), 陈伟, 张奇(审校)
    2025, 46(8):  916-92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8
    摘要 ( 10 )   HTML   PDF (396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LDH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旨在探讨AI技术在LDH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并评估其在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率方面的潜力。研究发现AI技术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诊断支持,显著提高了诊疗的效率。此外,AI技术在LDH的术前模拟、术中辅助和术后预测中的应用,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此,笔者对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为LDH的AI辅助诊疗提供参考。

    椎板回植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冷楠楠, 柏天婷(综述), 陈建民, 刘国印(审校)
    2025, 46(8):  921-92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09
    摘要 ( 5 )   HTML   PDF (385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板切除术和椎板回植椎管重建术是目前治疗椎管内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案。充分暴露椎管内容物,彻底切除病灶组织,安全解除脊髓受压,同时有效维护脊柱稳定性,确保椎管完整,实现解剖重建和功能重建,是椎管内手术的基本原则。手术技术的选择以及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如何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和统一性,都成为该领域目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就椎板回植椎管重建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H9C2大鼠心肌细胞心衰模型中G9a与BDNF水平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闫芳, 廖红娟, 薛正龙, 刘自宁, 步纪强, 赵腾月
    2025, 46(8):  926-93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0
    摘要 ( 11 )   HTML   PDF (1341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细胞模型,研究H9C2大鼠心肌细胞中常染色质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2(euchromatic histone-lysine N-methyltransferase 2,EHMT2或G9a)通过组蛋白H3第9位赖氨酸发生二甲基化(Histone H3K9 dimethylation,H3K9me2)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参与HF发生。
    方法 通过H9C2大鼠心肌细胞培养、传代、基因转染、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处理,构建HF细胞模型,应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印迹法等方法检测OGD处理的HF细胞模型中、对照组中G9a mRNA的表达;检测OGD处理的HF细胞模型中敲低G9a后BDNF mRNA的表达量;检测H9C2细胞中,经OGD处理的H9C2、敲低G9a后经OGD处理后的H3K9me2的表达量。
    结果 G9a在OGD处理的细胞模型中表达上调;敲低G9a基因后可抑制OGD处理后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和损伤;敲低G9a通过抑制BDNF启动子的H3K9me2修饰促进BDNF的表达;敲低BDNF部分逆转sh-G9a通过激活酪氨酸激酶受体B信号通路来减轻心肌细胞凋亡和损伤。
    结论 H9C2大鼠心肌细胞HF模型中,G9a通过H3K9me2调控BDNF的表达,参与HF的发展,可以为临床HF标志物研究提供思路。

    不同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体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药动学的影响
    秦源蔓1, 褚文昊1, 许佳祺2, 李雨桐2, 刘剑1
    2025, 46(8):  933-93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1
    摘要 ( 12 )   HTML   PDF (1194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奈妥匹坦)对大鼠体内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药动学的影响。
    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阿瑞匹坦(arepitant,APT)混悬液、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复方制剂(netupitant/palonosetron,NEPA)混悬液、盐酸帕洛诺司琼(palonosetron,PALO)混悬液,1 h后四组大鼠均给予顺序尾静脉注射白蛋白紫杉醇和顺铂(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regimen,TP)化疗方案,给药后眼眦取血,测定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的浓度,对比各组药动学参数差异。
    结果 和TP组相比,联用阿瑞匹坦后(TP组vs. TP+APT组)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AUC0-t、AUC0-∞分别增加了25.78%(P=0.005)、24.92%(P=0.00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清除率(clearance,CL)分别下降29.25%(P=0.001)、21.19%(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用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组(TP组vs. TP+NEPA组)后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的最高血药浓度(maximum plasma concentration,Cmax)、AUC0-t、AUC0-∞分别增加28.33%(P<0.001)、42.46%(P<0.001)、40.26%(P<0.001),Vd、CL分别下降35.40%(P<0.001)、29.8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用帕洛诺司琼(TP组vs. TP+PALO组)后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的Vd下降19.57%(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药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ALO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药动学无明显影响,阿瑞匹坦及奈妥匹坦均会增加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大鼠体内的暴露量,且奈妥匹坦对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体内暴露量的影响更大,因此临床联用阿瑞匹坦或奈妥匹坦时应注意监测白蛋白紫杉醇的血药浓度。

    白藜芦醇自微乳的吸收及安全性研究
    曹璐1, 敦洁宁2
    2025, 46(8):  939-94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2
    摘要 ( 4 )   HTML   PDF (1080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考察白藜芦醇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情况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筛选并确定白藜芦醇自微乳最佳处方,并从粒径、形态、溶出度、稳定性方面评价自微乳质量特征,采用在体肠吸收试验考察白藜芦醇肠吸收情况,通过药代动力学试验考察自微乳口服生物利用度,并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评价自微乳的安全性。
    结果 白藜芦醇自微乳最佳处方是三乙酸甘油酯22 g、聚氧乙烯蓖麻油27 g、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13.5 g、异丙醇37.8 g、白藜芦醇3.5 g,且粒径大小均匀(14.528±0.314) nm、稳定性良好。自微乳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分布系数分别是混悬液的(2.131±0.576)倍、(2.382±0.688)倍,自微乳的血药峰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是混悬液的(3.272±0.403)倍、(2.531±0.569)倍、(3.588±0.454)倍、(10.985±2.997)倍。混悬液组、自微乳辅料组和自微乳组小鼠均未出现毒性反应和明显体重变化(P>0.05)。
    结论 自微乳能够有效改善白藜芦醇的稳定性,显著提高了白藜芦醇的肠吸收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安全性良好,为拓展白藜芦醇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ACI患者血清sPLA2、UCH-L1和IMA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结局的关系研究
    刘保强1, 赵睿2, 刘娟1, 申真1, 赵永梅1, 吕燕1
    2025, 46(8):  947-95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3
    摘要 ( 3 )   HTML   PDF (530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ed phospholipase A2,sPLA2)、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c modified albumin,IMA)、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 terminal hydrolases L1,UCH-L1)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在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ACI患者中随机选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出院3个月时均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并检测sPLA2、UCH-L1和IMA表达水平,按入院顺序选取150例患者并根据mRS评估结果分组,预后良好(0~2分)纳入对照组,预后不良(3~6分)纳入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对照组的sPLA2、UCH-L1和IMA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sPLA2、UCH-L1和IMA预测AIC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以及三项指标的截断值,余下150例ACI患者分别根据sPLA2、UCH-L1和IMA截断值为分界点划分为sPLA2高表达组、sPLA2低表达组、UCH-L1高表达组、UCH-L1低表达组、IMA高表达组、IMA低表达组,对比不同表达水平sPLA2、UCH-L1、IMA分组的mRS评分。
    结果 预后良好(0~2分)患者纳入对照组,共计80例,预后不良(3~6分)患者纳入研究组,共70例,研究组比对照组的sPLA2[(14.77±3.27)μg/L vs.(9.81±3.09)μg/L ]、UCH-L1[(0.87±0.23)μg/L vs.(0.56±0.18)μg/L]和IMA[(51.15±9.21)kU/L vs.(36.62±8.65)kU/L]均显著升高(t=9.545、9.247、9.958,P<0.001);ACI患者预后不良应用sPLA2、UCH-L1和IMA预测的AUC分别为0.842、0.829、0.833,敏感度分别为81.43%、81.43%、80.00%,特异度分别为82.50%、90.00%、88.75%;sPLA2、UCH-L1和IMA低表达分别为81例、90例、79例,高表达分别为69例、60例、71例,对比sPLA2高表达组、UCH-L1高表达组和IMA高表达组,sPLA2低表达组[(4.70±1.09)分vs.(1.27±1.06)分]mRS评分、UCH-L1低表达组[(4.48±1.33)分vs.(1.76±1.62)分]mRS评分和IMA低表达组[(4.56±1.20)分vs.(1.30±1.18)分]mRS评分均显著降低(t=19.425、11.235、16.709,P<0.001)。
    结论 ACI患者预后不良的sPLA2、UCH-L1和IMA均显著升高且存在密切联系,sPLA2、UCH-L1、IMA可以作为预测ACI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推广应用。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联合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早期DPN的价值分析
    甄云蕾1, 张贺芳2, 王一冰1
    2025, 46(8):  953-95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4
    摘要 ( 4 )   HTML   PDF (537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联合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blood uric acid/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ratio,UHR)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生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于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疑似为DPN患者314例,入院后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最终确诊DPN患者173例(DPN组),其余未确诊DPN的患者为141例(NDPN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神经传导速度,计算AIP、UHR值。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P、UHR与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DPN的影响因素;绘制AIP、UHR及两者联合预测早期DPN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测效能。
    结果 2组性别、年龄及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较NDPN组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传导速度及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AIP、U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IP、UHR与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8,95%CI:1.013~1.064)、病程(OR=1.122,95%CI:1.012~1.244)、AIP(OR=1.680,95%CI:1.384~2.039)、UHR(OR=1.006,95%CI:1.003~1.008)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IP、UHR及两者联合预测早期DPN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31(95%CI:0.676~0.785)、0.727(95%CI:0.671~0.783)、0.774(95%CI:0.722~0.826),截断值分别为2.25、337.36、0.56,敏感度分别为63.6%、65.3%、70.5%,特异度分别为74.5%、72.3%、75.9%。
    结论 AIP与UHR均是诱发早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单一指标,两者联合应用预测早期DPN具有更高的价值。

    不同严重程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水平与肌少症的相关性分析
    李芳1, 钟文2, 张晓娟2, 何萍1
    2025, 46(8):  959-96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5
    摘要 ( 5 )   HTML   PDF (527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析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与不同疾病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肌少症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4年12月于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7例RA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肌少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同时记录患者的部分炎症指标、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并根据DAS28评分评定不同严重程度的RA(轻度活动度、中度活动度、重度活动度)。
    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活动度RA组肌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2.86%、62.22%、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除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肌少症呈正相关(r=0.381、0.615,P<0.001)外,腰椎骨密度(T12~L2)、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β-胶原特殊序列(beta-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N端骨钙素(N-terminal osteocalcin,N-MID)、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皆呈负相关(r=-0.711、-0.370、-0.359、-0.717、-0.622、-0.554、-0.708,P<0.001);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β-ALP、25(OH)D3、 PTH是不同疾病活动度R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保护因素(OR=0.488、0.776、0.115);联合指标预测R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946。
    结论 在轻、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T12~L2、β-ALP、25(OH)D3及PTH下降越明显,肌少症发生风险越高;β-ALP、25(OH)D3、PTH为保护因素,联合检测对RA患者肌少症有较高预测价值。

    绝经后女性25-(OH)D、D-二聚体、PINP在PMOP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分析
    朱正锴, 金开山, 缴克华
    2025, 46(8):  965-97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6
    摘要 ( 5 )   HTML   PDF (564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绝经后女性25- 羟维生素 D[25-hydroxyvitamin D,25-(OH)D]、D - 二聚体(D-dimer,DD)、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中的诊断价值及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2月在上海市保健医疗中心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5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最低骨密度T值分为3组:正常组(T-值≥-1.0),骨量减少组(-2.5<T-值<-1. 0),骨质疏松组(T-值≤-2.5)。对比3组血清25-(OH)D、D-二聚体、PINP浓度,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DD、PINP浓度与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左髋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 DD、PINP在PMOP中的诊断效能。
    结果 骨质疏松组年龄(59.98±3.49)岁、绝经时间(7.28±2.39)年相较于正常组(52.76±3.87)岁、(2.90±2.57)年及骨量减少组(55.02±4.18)岁、(4.52±2.99)年均明显增加,L1~4总和骨密度(0.730±0.064) g/cm2、股骨颈骨密度(0.680±0.057) g/cm2、左髋总和骨密度(0.868±0.059)g/cm2相较于正常组均明显降低(P<0.05);骨质疏松组年龄、绝经时间相较于骨量减少组均明显增加,L1~4总和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左髋总和骨密度相较于骨量减少组均明显降低(P<0.05)。骨质疏松组 25-(OH) D(17.70±7.28 )μg/L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21.15±4.88)μg/L及正常组(25.43±4.15)μg/L,DD(0.52±0.16)mg/L、PINP(67.94±15.76)μg/L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骨质疏松组25-(OH)D浓度相较于骨量减少组均明显降低,DD、PINP浓度相较于骨量减少组均明显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浓度与L1~4总和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左髋总和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01);血清DD、PINP浓度与L1~4总和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左髋总和骨密度呈负相关(P<0.001)。25-(OH) D、DD、PINP 及联合诊断的 AUC 分别为 0.765、0.852、0.712、0.968,血清25-(OH)D、DD、PINP在诊断PMOP中均具有一定价值,联合诊断敏感度(96.7%)、特异度(88.2%)且联合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血清指标单一诊断(Z=7.036、12.927、5.219、43.446,均P<0.05)。
    结论 血清25-(OH)D、DD及PINP水平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密切相关,在PMOP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CT引导术前定位在胸腔镜切除孤立性亚实性结节的随机对照研究
    胡伟光, 李喆, 刘家宝, 褚伟伟, 褚翠玲, 付卫玲
    2025, 46(8):  971-97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7
    摘要 ( 4 )   HTML   PDF (1378KB) ( 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CT引导弹簧圈定位在胸腔镜切除亚实性结节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孤立性亚实性结节(早期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术前行弹簧圈定位)和对照组(直接手术),比较2组定位成功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钉仓使用数量)、术后恢复情况(胸管留置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以及心理状态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
    结果 研究组定位成功率为100%,仅1例发生少量气胸;对照组1例需术中CT定位。研究组在手术时间[(94.200±25.170) min vs. (127.950±35.050) min,P<0.05]、术后出院时间[(5.250±1.251) d vs. (7.000±1.522)d,P<0.05]及胸管留置时间[(2.900±0.641) d vs. (3.350±0.587) d,P<0.05]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在术中出血量、钉仓使用数量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评估显示,术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病例,未发生弹簧圈残留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CT引导弹簧圈定位可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是一种安全、精准的术前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椎管内结核的分型及治疗进展
    赵立明, 韩玮欣(综述), 陈颜强, 何红彦(审校)
    2025, 46(8):  977-98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8
    摘要 ( 5 )   HTML   PDF (1524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管内结核是指累及椎管内脊髓、脊膜及神经根的结核,常继发于结核性脑膜炎、椎体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具有发病率低、致残性高的特点。国内外有关椎管内结核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或个案报道,缺乏系统的归纳综述。椎管内结核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早期识别和诊断困难。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多参考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以抗结核治疗和控制机体炎症反应为主。本文通过对椎管内结核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总结分型,进一步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提高对椎管内结核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
    SIRT1在骨代谢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荣伟1, 文皓楠1(综述), 宋敏2(审校)
    2025, 46(8):  983-98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19
    摘要 ( 7 )   HTML   PDF (412KB) ( 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沉默信息转录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 1,SIRT1)在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SIRT1是一种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的Ⅲ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广泛参与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凋亡和自噬等过程,并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维持骨代谢平衡。研究表明,SIRT1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糖尿病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和酒精性骨质疏松症(alcohol-induced osteoporosis,AOP)等多种骨质疏松症类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调控机制涉及AMPK/SIRT1/PGC1α、SIRT1/NF-κB/NLRP3等信号通路。然而,SIRT1在骨代谢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作为OP治疗靶点的潜力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综述了SIRT1在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SIRT1在OP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烧伤瘢痕的治疗进展
    葛利利, 赵学刚(综述), 张庆富(审校)
    2025, 46(8):  989-99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8.020
    摘要 ( 8 )   HTML   PDF (372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烧伤瘢痕是由烧伤创面病理性增生形成,严重者导致功能活动受限,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烧伤瘢痕的治疗难度大,周期长,尚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本文就目前烧伤瘢痕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提出烧伤瘢痕的治疗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