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狼疮抗凝物检测与报告规范化共识》解读
    杜彦艳1, 焦文静1, 郭秀娟1, 姚影珍2, 李洁1, 马鸣1
    2025, 46(6):  621-62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1
    摘要 ( 39 )   HTML   PDF (381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4年2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制订的《狼疮抗凝物检测与报告规范化共识》,该共识结合国内外研究,基于检验前中后全过程提出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s,LA)检测与报告的指导意见,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LA实验室检测的专家共识,不仅有助于国内实验室在LA检测全流程的规范化,还为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LA检测的准备和报告解读提供了更规范、更全面的依据。本文对该共识意见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实验室及临床对该共识的理解,促进LA检测和报告的标准化。
    基于SEER数据库和中国单中心数据对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生存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殷小磊1, 李晓鹏2, 弭丽丽1, 侯娇娇1, 殷飞1
    2025, 46(6):  626-63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2
    摘要 ( 29 )   HTML   PDF (2858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PSCCE)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来自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和中国单中心登记的数据。纳入2000—2020年诊断为PSCCE的230例患者(SEER队列158例,中国队列72例)。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预后因素。
    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化疗是两队列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SEER队列多因素分析中,化疗组的HR=0.395(95%CI:0.261~0.597,P<0.001),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为12个月,显著高于非化疗组的3.5个月(P<0.001)。中国队列中,化疗的HR=0.399(95%CI:0.177~0.899,P=0.027),化疗组MST为22.6个月,高于非化疗组9.8个月(P<0.001)。亚组分析显示,化疗对局限期患者同样具有保护作用。SEER队列局限期患者化疗的HR=0.416(95%CI:0.236~0.735,P=0.003),化疗组MST为16个月,高于非化疗组5.5个月(P<0.001);中国队列局限期患者化疗的HR=0.345(95%CI:0.157~0.760,P=0.008),化疗组MST为23.6个月,高于非化疗组9.8个月(P<0.001)。治疗方式比较显示,SEER队列中,放化疗联合手术组MST显著长于单纯化疗组(18个月vs. 10个月,P=0.009);中国队列中,手术联合化疗组MST显著长于单纯手术组(25.8个月vs. 10个月,P<0.001)。
    结论化疗是中美PSCCE患者唯一共同的预后影响因素,也是多学科联合治疗里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局限期患者,也应重视化疗的治疗价值,优先选择含化疗的组合方案。

    肺癌循环肿瘤细胞联合组织双模板测序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维雪1, 贾利辉1, 吕雅蕾2, 冯浩1, 谭国梁1, 李国雷1
    2025, 46(6):  635-64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3
    摘要 ( 39 )   HTML   PDF (2710KB) ( 18 )   PDF(mobile) (1820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估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联合组织双模板测序方法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治疗监测及用药指导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Ep)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修饰的脂质磁珠(lipid magnetic beads,LMB)依次分选富集系统(Ep-LMB/Vi-LMB),成功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基于该技术平台,将CTC-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与组织DNA进行整合分析,构建了双模板测序体系。分别对入组的26例患者外周血样本进行CTC检测,其中5例患者额外获取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样本并用于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结果肺癌患者的CTC计数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34.6±5.2) vs. (3.8±1.4),P<0.001],双模板测序技术每例可平均检出2.44个肿瘤特异度基因变异,较单样本测序可多识别28.7%的低频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显示双模板测序不仅检测到了组织测序中预期的所有变异,而且还检测到了组织测序未检测到的其他变异。
    结论基于多靶标LMB的捕获技术可突破传统EpCAM依赖方法的局限性,实现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CTC的有效富集。双源(组织+CTC)测序工作流程不仅能覆盖组织活检检出的所有基因变异,还可额外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突变位点。

    环状RNA sirt1对胃癌细胞焦亡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研究
    何蕴灏1, 李青科2, 张云丽1, 张建蕊1, 赵媛1, 韩双双3
    2025, 46(6):  642-64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4
    摘要 ( 31 )   HTML   PDF (2710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环状RNA sirt1(circular RNAsirt1,circ-sirt1)的表达对胃癌细胞焦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收集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胃癌患者30例的病理组织样本,检测circ-sirt1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培养胃癌细胞系AGS(Adenocarcinoma Gastric Stomach)、HGC27(Human Gastric Carcinoma-27)、NUGC3(Nagoya University-Gastric Cancer-3)、SNU1(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1)、SNU601(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601)和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Gastric Mucosal Epithelial Cell Line-1),检测circ-sirt1、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对HGC27细胞进行circ-sirt1敲低或过表达处理,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血管生成能力、细胞焦亡相关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与癌旁组织、GES-1细胞比较,胃癌组织、胃癌细胞中cicr-sirt1和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敲低circ-sirt1后,HGC27细胞增殖活性、血管生成能力增强,细胞焦亡水平降低;过表达circ-sirt1后,HGC27细胞增殖活性、血管生成能力减弱,细胞焦亡水平升高。
    结论circ-sirt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均表达下调,过表达circ-sirt1能够升高胃癌细胞焦亡水平,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MRI纹理分析+DWI预测鼻咽癌放化疗应答性的临床研究
    贡瑞敏, 赵月琳, 万桂伶, 李蕾
    2025, 46(6):  649-65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5
    摘要 ( 24 )   HTML   PDF (725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纹理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预测鼻咽癌放化疗应答性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放化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02例,于放化疗前行MRI纹理分析+DWI扫描。根据放化疗应答性分为应答良好组(n=46)、不良组(n=56)。统计2组一般资料、MRI纹理分析、DWI扫描结果,分析MRI纹理分析、DWI扫描结果与鼻咽癌放化疗应答性相关性,分析MRI纹理分析、DWI扫描结果对鼻咽癌放化疗应答性的影响及预测价值。
    结果不良组治疗前集群突出(群集显著性)[(816.40±220.36) vs. (492.13±163.58)]、Haralick相关性[(12 834.28±875.54) vs. (10 025.14±783.29)]、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0.85±0.10)×10-3 mm2/s vs. (0.78±0.09)×10-3 mm2/s]高于良好组(P<0.05);群集显著性、Haralick相关性、ADC与鼻咽癌放化疗应答性呈负相关(r=-0.662、-0.594、-0.597,均P<0.05);偏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群集显著性、Haralick相关性、ADC均是鼻咽癌放化疗应答性的相关因素(P<0.05);群集显著性+Haralick相关性+ADC联合预测鼻咽癌放化疗应答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8,预测敏感度为82.14%,特异度为89.13%。
    结论鼻咽癌患者MRI纹理参数、DWI参数与放化疗应答性密切相关,群集显著性、Haralick相关性、ADC三者联合预测鼻咽癌放化疗应答不良具有较高价值。

    术前MRI特征联合碱性磷酸酶与前白蛋白比值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预测中的价值探讨
    魏晋1, 王林1, 唐聪2, 姚尧3
    2025, 46(6):  656-66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6
    摘要 ( 28 )   HTML   PDF (598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术前MRI特征联合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与前白蛋白(pro-albumin,PA)比值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预测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0月于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152例的病历资料。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受试者分为微血管侵犯组、非侵犯组。分析HCC微血管侵犯的影响因素,评估术前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ALP/PA比值预测HCC微血管侵犯效能。
    结果152例HCC患者术后经病理确诊微血管侵犯54例,占比35.53%。侵犯组和非侵犯组的CNLC分期Ⅱ期占比分别为63.27%、36.73%,肿瘤包膜不完整占比分别为77.78%、59.18%,T2WI肿瘤信号不均匀占比分别为74.07%、40.82%,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占比分别为74.07%、48.98%,ALP/PA分别为(0.72±0.16)、(0.5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LC分期(OR=6.001,95%CI:2.753~13.082)、肿瘤包膜不完整(OR=4.080,95%CI:1.913~8.702)、T2WI肿瘤信号不均匀(OR=4.660,95%CI:2.246~9.667)、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4.375,95%CI:2.069~9.252)、ALP/PA(OR=3.904,95%CI:1.830~8.328)是HCC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包膜不完整、T2WI肿瘤信号不均匀、肝胆期瘤周低信号、ALP/PA四者联合预测HCC微血管侵犯的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61~0.922)。
    结论术前MRI特征与ALP/PA比值联合预测HCC微血管侵犯的效能良好。

    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王翀1, 张丽1, 卢德霞1, 丁玲2, 张莹3, 魏然1
    2025, 46(6):  662-66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7
    摘要 ( 30 )   HTML   PDF (518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基于单中心临床数据,初步建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验证。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31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7 d内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80例(25.16%),非END组238例(74.84%)。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ND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识别END的性能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47,95%CI:1.030~1.51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1.872,95%CI:1.325~2.645)、超敏C反应蛋白(OR=1.430,95%CI:1.091~1.876)、高血糖(OR=1.372,95%CI:1.109~1.697)、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OR=1.537,95%CI:1.184~1.996)为中老年AIS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5项参数建立END预测模型,经ROC曲线验证,模型预测中老年AIS患者发生END的AUC为0.879(95%CI:0.831~0.927),准确率为82.71%,敏感度为78.75%,特异度为84.03%。
    结论年龄、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为中老年AIS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模型对于END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后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方钱超, 吴秋爽, 杜然, 尹洪涛, 滕腾, 丁海杰
    2025, 46(6):  668-67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8
    摘要 ( 29 )   HTML   PDF (719KB) ( 9 )   PDF(mobile) (770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脏康复依从性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PCI术后于康复急性期进行心脏康复的ACS患者250例,根据心脏康复依从性将ACS患者分为依从性良好组(154例)和依从性差组(96例)。收集2组一般资料并采用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患者PCI后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依从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影响ACS患者PCI后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的预测能力、准确性、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与验证。
    结果与依从性良好组相比,依从性差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比、月收入水平、看病路程、高血压占比、高脂血症占比、对疾病感知情况(差)占比、社会支持情况(差)占比以及抑郁占比、焦虑占比、心功能分级(Ⅲ级)占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在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ACS类型、婚姻状况、糖尿病、肾脏疾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白蛋白(albumin,ALB)、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尿酸(uric acid,U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药物种类、术后并发症(脑出血、血栓形成、感染)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看病路程、抑郁均是影响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HDL-C、LVEF水平是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HDL-C、LVEF与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55、0.720、0.694、0.826,均P<0.05),年龄、看病路程与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43、-0.812,均P<0.05),抑郁与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322,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中,ROC曲线模型的AUC=0.970,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结论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看病路程、抑郁、HDL-C、LVEF均是ACS患者PCI后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风险。

    药物洗脱支架与裸金属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贾博1, 刘伟1, 陈曦2, 李南丁1, 王赞1, 王冀伟1
    2025, 46(6):  676-68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09
    摘要 ( 43 )   HTML   PDF (719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究药物洗脱支架与裸金属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9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和裸金属支架组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植入,手术后无穿刺部位血肿、颅内出血或死亡事件发生。药物洗脱支架组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裸金属支架组(4.84%% vs. 28.3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裸金属支架组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0,P<0.001,95%CI:0.02~0.39)。
    结论椎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药物控制欠佳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基于肿瘤标志物和肾功能指标构建男性痛风疾病活动度的预测模型
    安沛欣1, 罗改莹1, 来艳君2
    2025, 46(6):  682-68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0
    摘要 ( 31 )   HTML   PDF (515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基于肿瘤标志物和肾功能指标构建男性痛风疾病活动度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第五医院在2021年1月—2023年12月间收治的男性痛风患者118例临床资料,依据8∶2定律随机分为训练集(94例)和验证集(24例),根据患者疾病活动度将其分为急性期(41例)和缓解期(53例)2组,其中训练集急性期组(41例)、缓解期组(53例),验证集急性期组(10例)、缓解期组(14例)。患者均行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CA72-4、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proGRP)]检查和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尿酸(uric acid,UA)]检查。比较2组肿瘤标志物、肾功能指标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独立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预测模型对患者疾病活动度的预测效能。
    结果急性期组CA125[(14.25±2.85)kU/L vs.(12.67±2.53)kU/L]、CA72-4[(3.41±0.85)kU/L vs.(2.11±0.42)kU/L]、proGRP[(71.32±17.83)ng/L vs.(42.65±10.66)ng/L]、UA[(566.43±113.28)μmol/L vs. (372.71±74.54)μmol/L]、Cys-C[(1.21±0.25)mg/L vs. (0.77±0.26)mg/L]、β2-MG[(3.41±1.05)mg/L vs. (1.86±0.62)mg/L]、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13.84±1.54)% vs. (12.67±1.41)%]、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165.24±33.05)vs. (148.43±29.69)]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72-4水平(OR=2.989,95%CI:1.164~7.673)、proGRP水平(OR=3.678,95%CI:1.571~8.610)、Cys-C水平(OR=3.162,95%CI:1.773~5.637)、β2-MG水平(OR=5.236,95%CI:2.621~10.458)、UA水平(OR=4.543,95%CI:2.778~7.430)是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C-index指数为0.844(95%CI:0.759~0.929),预测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P>0.05)。训练集ROC显示,模型预测敏感度87.80%、特异度84.90%,AUC为0.896(P<0.05)。验证集ROC显示,敏感度85.40%、特异度86.80%,AUC为0.861(P<0.05)。
    结论基于CA72-4、proGRP、UA、Cys-C、β2-MG水平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识别高风险男性痛风疾病活动度患者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阴道微生态与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研究
    温路瑶, 王焱, 任莉, 张俊俊
    2025, 46(6):  689-69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1
    摘要 ( 41 )   HTML   PDF (405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阴道微生态及生殖道病原体的特点,旨在明确阴道微生态及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否具有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就诊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58例)及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女性(对照组,50例)的阴道微生态及生殖道病原体标本进行数据收集与对比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内异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的阴道菌群密集度(χ2=5.687,P<0.05)、菌群多样性(χ2=6.711,P<0.05)、白细胞/油镜检出率(χ2=5.680,P<0.05)、Nugent评分(χ2=3.880,P<0.05)、过氧化氢阳性率(χ2=8.810,P<0.05)、pH值(χ2=15.027,P<0.05)及微小脲原体1型阳性率(χ2=3.8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H值(OR=6.536,95%CI:2.197~19.442 ,P<0.05)、白细胞/油镜(OR=7.885,95%CI:1.414~43.962,P<0.05)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及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与正常人相比较为复杂,阴道微生态的失衡及生殖道病原体的感染与EMs的发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关系,但其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验证。
    睾丸扭转患儿超声监测下手法复位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许鹏1, 贾蓉2, 周云1, 高靖达1, 齐灿1, 高栩1
    2025, 46(6):  695-70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2
    摘要 ( 22 )   HTML   PDF (2019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患儿超声监测下手法复位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睾丸扭转患儿87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下行手法复位,根据复位结果分为手法复位成功组36例和失败组51例,比较2组年龄、发病时间、血液学参数及超声影像结果等指标。将单变量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预测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超声监测下手法复位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在年龄[(7.53±3.09)岁vs.(5.61±2.47)岁]、发病时间(9.0 h vs. 17.0 h)、阴囊壁厚度(3.8 mm vs. 4.8 mm)、精索扭转度数(360 ° vs. 540 °)、睾丸存活率(80.6% vs. 52.9%)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侧、白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小(OR=0.178,P=0.043)、发病时间长(OR=3.957,P=0.019)、精索扭转度数多(OR=1.020,P=0.023)均是超声监测下手法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发病时长及精索扭转度数均为影响超声监测下手法复位结局的危险因素。超声监测下手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建议睾丸扭转患者尝试手法复位,以最大可能提高睾丸存活率。

    基于超声造影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刘安信, 陈成彩, 罗婷婷, 卢焦, 黄秀林, 刘桂伶
    2025, 46(6):  701-70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3
    摘要 ( 26 )   HTML   PDF (1916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结合临床参数、常规超声特征的联合模型,并验证其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经病理证实的患者209例,甲状腺结节237个,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190个结节)和验证集(47个结节)。使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应用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参数与常规超声特征,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的危险因素纳入k近邻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使用筛选后的影像组学特征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的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微钙化、垂直位、年龄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OR=6.082、13.761、0.938,均P<0.001),使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其训练集与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1、0.704。使用LASSO算法降维筛选到的6个关键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其训练集与测试集AUC分别为0.830、0.819。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的危险因素与影像组学评分构建联合诊断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0.939、0.854,诊断效能优于单一临床预测模型或超声影像组学模型。决策曲线图显示联合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与理想模型的拟和度较好。
    结论 基于超声造影的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参数、超声特征所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的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超声指标联合血清胎盘蛋白-13对迟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预测价值研究
    孔亚荣, 顾晔, 刘益宁, 曹硕
    2025, 46(6):  710-71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4
    摘要 ( 30 )   HTML   PDF (183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超声评估静脉导管血流参数(S波、D波、A波)联合胎盘蛋白-13检测对迟发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etal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分娩的130例孕晚期孕妇,其中晚发型FGR 42例(观察组),正常88例(对照组),晚发型FGR患者根据脐动脉、子宫动脉的血流特点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静脉导管血流速度(S波、D波、A波)、血清胎盘蛋白-13水平,分析不同亚组晚发型FGR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静脉导管血流速度(S波、D波、A波)、血清胎盘蛋白-13对于晚发型FGR的预测价值。
    结果 观察组S波[(55.84±8.46) cm/s vs. (60.67±7.78) cm/s]、D波[(42.89±6.64) cm/s vs. (48.38±7.47) cm/s]、A波[(23.35±4.58) cm/s vs. (31.68±4.45) cm /s]以及血清胎盘蛋白-13[(0.98±0.15) cm/s vs. (1.15±0.18) cm/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亚型孕妇静脉导管血流速度(S波、D波、A波)、血清胎盘蛋白-1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随着分级的增加,S波、D波、A波以及血清胎盘蛋白-13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导管血流速度(S波、D波、A波)、血清胎盘蛋白-13是导致孕晚期FGR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波、D波、A波、血清胎盘蛋白-13预测FGR的AUC分别为0.766(95%CI:0.672~0.861)、0.765(95%CI:0.663~0.862)、0.751(95%CI:0.653~0.856)、0.816(95%CI:0.717~0.916),联合预测FGR的AUC为0.875(95%CI:0.793~0.952),各项指标联合预测FGR的AUC高于单独预测(P<0.05)。
    结论 静脉导管血流速度(S波、D波、A波)与胎盘蛋白-13均与FGR的发生、发展关联密切,联合检测可提高FGR的预测效能。

    血清PCT/ALB、IL-23对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分析
    陈芳, 王威, 段红茹
    2025, 46(6):  716-72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5
    摘要 ( 28 )   HTML   PDF (822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对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0例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依据28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与血清PCT/ALB、IL-23的关系,通过交互作用分析血清PCT/ALB、IL-23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交互作用,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构建决策曲线分析血清PCT/ALB、IL-23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150例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情况中,死亡49例,病死率为32.67%。死亡组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水平均高于存活组[(60.82±23.28)% vs. (45.35±8.68)%、(425.19±53.48)ng/L vs. (376.12±46.17)ng/L](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预后与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升高有关,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异常过表达可能是脓毒症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PCT/ALB、IL-2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病死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二者均高表达时病死的风险是二者低表达时的18.2倍,协同效应为二者单独存在产生效应之和的2.435倍(SI=2.435);绘制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显示血清PCT/ALB、IL-23单独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风险的AUC为0.726、0.763,有一定预测价值,而联合预测的AUC为0.872,预测价值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阈值为0.10~0.68时,联合血清PCT/ALB、IL-23的预测模型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死发生的净收益率优于单独血清PCT/ALB或单纯IL-23,二者联合的最大净受益率为0.314。
    结论 脓毒症患者入院时血清PCT/ALB、IL-23升高为病死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上海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过敏原谱状况分析
    俞琦, 董亦哲, 孙懿, 方杰, 蔡逸婷, 张凤玉
    2025, 46(6):  723-72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6
    摘要 ( 32 )   HTML   PDF (945KB) ( 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过敏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分析上海地区呼吸系统疾病与过敏原谱的相关性,为上海地区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松江两院区2019年1月—2022年8月呼吸科患者血清样本共5 183份,使用Thermo Phadia 250对血清样本进行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allergen-specific IgE,sIgE)进行定量检测,其中sIgE检测主要包括17种sIgE,并对不同年龄、性别、月份、年份,呼吸道疾病组的过敏原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上海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吸入性过敏原(30.53%)较食入性过敏原(15.68%)更有优势,粉尘螨(34.94%)、户尘螨(33.91%)、虾(11.89%),德国小蠊(11.82%),混合霉菌(产黄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链孢霉、长蠕孢)(8.77%),猫毛屑(8.08%)等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优势过敏原,其中,尘螨类与动物毛屑类具有季节性变化(P<0.05),在冬季达到高峰,尘螨类过敏率逐年上升;儿童是不同年龄组中大部分过敏原阳性率呈现最高的一组,年龄组间过敏原谱差异可能与机体免疫状态或生活水平有关;男性过敏原阳性率普遍高于女性,可能与职业接触、居家时间、激素水平有关。不同呼吸道疾病组中常见的过敏原皆为尘螨组合。
    结论 中国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率整体上升,且具有地区、季节、年龄和性别差异,根据地区过敏情况对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上海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过敏原谱,可为上海地区过敏原的识别、防控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

    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萌萌(综述), 曲璇(审校)
    2025, 46(6):  730-73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7
    摘要 ( 26 )   HTML   PDF (373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初期包括脂质条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等,甚至还会发生复合病变、血栓破裂等情况,严重危害人类心血管健康。AS的发病机制涉及很多,包括炎症学说、脂代谢异常、内皮损伤学说以及平滑肌细胞克隆等,在其形成过程中,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内皮功能受损,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胞葬作用等。虽然目前有很多治疗AS的药物,但目前治疗和预防AS仍是一大难点。本文综述了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希望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AS的潜在治疗靶点。

    CX3CL1/CX3CR1在急性肾损伤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谷霞1(综述), 刘新艳2(审校)
    2025, 46(6):  735-73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8
    摘要 ( 26 )   HTML   PDF (391KB) ( 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趋化因子作为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是机体发育、免疫监视、炎症和癌症进展过程中介导细胞迁移的关键家族。趋化因子(C-X3-C基序)配体1(CX3C ligand-1,CX3CL1)及其受体1(CX3C receptor-1,CX3CR1)已被证实在多种肾脏疾病中高表达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系统综述CX3CL1/CX3CR1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研究进展,介绍CX3CL1/CX3CR1及其在正常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阐述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脓毒症性肾损伤、梗阻性肾病等不同类型AKI中的表达变化,深入探讨其调节细胞代谢、改善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及相关信号通路参与AKI的病理过程,并进一步分析CX3CL1/CX3CR1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与前景,旨在为临床探索AKI的治疗策略提供坚实理论依据。

    内镜下移植技术预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的研究进展
    李彤彤, 宋红召(综述), 李喆楠, 王军民(审校)
    2025, 46(6):  740-744,封三.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6.019
    摘要 ( 23 )   HTML   PDF (412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argin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预后好等优势。然而,食管大面积或全周病变ESD术易发生食管狭窄,导致患者吞咽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亟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传统方法如内镜下球囊扩张、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狭窄部位放射状切开、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内镜下移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主要包括细胞移植、组织黏膜移植及细胞外基质支架移植等方法,已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全新进展。本文对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机制、内镜下移植技术防治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