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2
1
Previous
Next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尊敬的作者您好!
请投稿或者注册前,关注我刊微信公众号,以便于及时了解我刊最新动态。谢谢!
我已关注
稍后关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4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上一期
《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 版)》解读
曹森, 李幸, 张跃华, 杨春旺, 毕如梦, 汪治宇
2025, 46(7): 745-750.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1
摘要
(
100
)
HTML
PDF
(519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癌症类型,骨转移的发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给当前诊疗环境带来了极大挑战。《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 版)》在《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 版)》基础上修订升级为指南,就肺癌骨转移的早期精准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研究进展情况共提出12条专家推荐意见。本文就该指南重点推荐意见进行解读,以期为规范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和提升肺癌骨转移的综合防治水平提供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曲霉病诊治和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陈韦, 张燕, 丁毅伟, 陈旭昕
2025, 46(7): 751-755.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2
摘要
(
50
)
HTML
PDF
(575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人群中,肺曲霉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可表现为侵袭性感染、慢性肺曲霉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等多种形式,且各种形式之间可互相转换甚至并存,因症状不典型以及有创检查风险高等因素,临床诊断和治疗存在诸多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曲霉病诊治和管理专家共识》是基于循证证据和我国临床实践情况,对COPD伴肺曲霉病诊治中的重要问题提出的推荐意见,旨在构建临床诊疗路径,为改善疾病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引。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论,以期加深医务人员对该共识的理解,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及规范化治疗。
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预防策略研究
张文慧1, 王红霞2, 严丽洁1
2025, 46(7): 756-761.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3
摘要
(
63
)
HTML
PDF
(511KB) (
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预测模型,并提出针对性防治策略。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医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9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DPPB,将早期胃癌患者分为DPPB组78例(8.33%)和非DPPB组858例(91.6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DPP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
结果 与非DPPB组比较,DPPB组年龄>75岁、高血压史、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胃底-贲门肿瘤、肿瘤直径>40 mm、手术时间>60 min、术中明显出血的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1.551,95%CI:1.058~2.273)、胃底-贲门处肿瘤(OR=1.799,95%CI:1.275~2.538)、肿瘤直径≥40 mm(OR=2.776,95%CI:1.264~6.098)、术中明显出血(OR=3.800,95%CI:1.651~8.745)、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OR=2.643,95%CI:1.382~5.054)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发生风险C-index=-2.596+0.439×(年龄)+0.587×(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1.021×(肿瘤部位)+1.335×(肿瘤直径)+0.972×(术中明显出血)。ROC曲线显示,C-index识别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的AUC为0.873(95%CI:0.821~0.926),敏感度为85.90%,特异度为79.84%,准确度为80.34%。
结论 基于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术中明显出血、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建立的模型可预测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发生风险,从而辅助临床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ACVRL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反应的关系探讨
翟明慧1, 袁殿宝1, 高灵娟2, 成丹蕾1
2025, 46(7): 762-768.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4
摘要
(
54
)
HTML
PDF
(444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类激活素受体1型(activin A receptor like type 1,ACVRL1)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反应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254例,均实施贝伐单抗靶向治疗。治疗前采取外周血应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ACVRL1 rs706819、rs2293094、rs1169953位点基因多态性,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根据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和ACVRL1 rs706819、rs2293094、rs1169953位点基因型分布与等位基因频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ACVRL1基因单体型患者的癌组织ACVRL1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无效组ACVRL1基因rs2293094位点AA基因型与A等位基因、ACVRL1基因rs1169953位点TT基因型与T等位基因占比均高于有效组(45.10% vs. 21.18%,62.75% vs. 45.07%,52.94% vs. 26.60%,69.61% vs. 50.25%,P<0.05);ACVRL1 rs706819、rs2293094、rs1169953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且分为4个单体型;患者贝伐单抗靶向治疗无效率为20.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Ⅳ期、未低分化、ACVRL1基因H1单体型均是贝伐单抗靶向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ACVRL1基因H2单体型、联合同步放化疗是其保护因素(P<0.05)。ACVRL1H1单体型患者ACVRL1基因表达低于其他3种单体型(P<0.05),H2单体型患者ACVRL1基因表达高于H3和H4单体型(P<0.05)。
结论 ACVRL1基因H1单体型、临床分期Ⅳ期、未低分化均是结直肠癌患者靶向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ACVRL1基因H2单体型、联合同步放化疗则是其保护因素。
宫颈癌同步放化疗预后MRI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张露1, 刘冰玉1, 寇卫华2, 许彩彩1, 高巍1, 卜宁1
2025, 46(7): 769-776.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5
摘要
(
63
)
HTML
PDF
(2183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动态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变化率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RT治疗的宫颈癌患者75例作为训练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集36例作为外部验证组。计算每例患者治疗前后2次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的变化率[△ADCmean(%)]。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ADCmean(%)预测肿瘤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降期的准确性。使用X-tile计算预后分层中△ADCmean(%)的最佳阈值,根据生存曲线评估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的3年PFS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训练组确定与PFS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后相关列线图模型,采用相同阈值对验证组进行预测。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C-指数),并通过时间依赖性ROC曲线分析计算相关指标评价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判别能力。进行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以评估△ADCmean(%)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模型的临床适用性并量化阈值范围内的净收益。
结果 根据FIGO分期,CCRT治疗后肿瘤降期的患者PFS时间显著高于未降期患者(P=0.002)。X-tile获得△ADCmean(%)诊断预后的最佳阈值为40.8,生存曲线显示该阈值下3年内低风险人群PFS时间显著长于高风险人群(P=0.002),验证组取得相似结果(P=0.0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mean(%)、病理分级、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组和验证组△ADCmean(%)预测宫颈癌患者3年PFS的C指数分别为0.750、0.691;联合临床模型的列线图预测PFS的C指数分别为0.861、0.727。DCA提示列线图模型预测3年PFS净获益高于单独ADCmean(%)模型,阈值范围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11~0.59和0.08~0.65。
结论 宫颈癌患者经CCRT治疗后肿瘤分期降低患者的PFS显著长于未退缩者,△ADCmean(%)在预测宫颈癌患者肿瘤是否降期中有明显优势。基于临床信息和△ADCmean(%)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宫颈癌患者经CCRT后降期和PFS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抑郁的影响
高淼, 张颖, 张薇, 颜明
2025, 46(7): 777-784.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6
摘要
(
47
)
HTML
PDF
(487KB) (
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抑郁情绪和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纳入全身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116例,每组29例。全麻诱导后A、B、C组患者分别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 mg/kg、0.2 mg/kg、0.4 mg/kg,N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 d、术后1 d、3 d、5 d、7 d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用15项恢复质量量表(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scale,QoR-15)评估患者的恢复质量水平。记录4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停药至拔管时间、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补救镇痛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B组和C组术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N组,C组术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4组SDS评分均呈降低的趋势,B组术后1 d、3 d SDS评分低于N组,C组术后1 d、3 d、5 d、7 d SDS评分低于N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4组QoR-15评分均呈升高的趋势,C组术后1 d QoR-15评分高于N组,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4组VAS评分均呈降低的趋势,C组术后12 h、24 h、48 h时VAS评分低于N组,术后12 h、24 h VAS评分低于A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瑞芬太尼消耗量低于N组,B组、C组术后72 h内补救镇痛率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4组VAS评分均呈波动的趋势,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其余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不仅有助于缓解宫颈癌患者术后早期抑郁情绪,也能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且当使用剂量为0.4 mg/kg时效果更佳。
血清VEGFR-2、sVEGFR-1、IGFBP-3在原发性喉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程洪坤1, 刘胜辉2, 徐玉茹2, 刘宝山3, 胡国斌2, 兰利利2
2025, 46(7): 785-791.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7
摘要
(
67
)
HTML
PDF
(837KB)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旨在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sVEGFR-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水平作为原发性喉癌(primary laryngeal cancer,PLC)的生物标志物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河北省邯郸眼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住院治疗的PLC患者67例(考虑随访生存期3年)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血液,检测血清VEGFR-2、sVEGFR-1、IGFBP-3水平,并分析其对于PLC患者的临床意义。
结果 观察组血清VEGFR-2[(10 697±1 687)ng/L ]、sVEGFR-1[(95.42±13.87)ng/L]、IGFBP-3[(19 415±1 184)ng/L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 619±1 721)ng/L、(78.95±15.13)ng/L、(9 547±1 03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7、4.943、36.728,P<0.001)。随访时间为3年,按照VEGFR-2的截断值分为>8 785 ng/L(高表达,n=50)和≤8 785 ng/L(低表达,n=17),低表达VEGFR-2患者生存率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5,P=0.009)。按照sVEGFR-1的截断值分为>84 ng/L(高表达,n=47)和≤84 ng/L(低表达,n=20),高表达sVEGFR-1患者生存率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0,P=0.042)。按照IGFBP-3的截断值分为>14 815 ng/L(高表达,n=53)和≤14 815 ng/L(低表达,n=14),高表达和低表达IGFBP-3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0,P=0.164)。
结论 与正常人群相比,PLC患者血清VEGFR-2、sVEGFR-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血清sVEGFR-1高水平以及VEGFR-2低水平的PLC患者预后生存率较差。
非编码RNA调控铁死亡介导肺癌耐药研究进展
王金红1(综述), 郝丹丹2, 王玉敏3(审校)
2025, 46(7): 792-795.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8
摘要
(
41
)
HTML
PDF
(338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诱导的调节细胞死亡形式,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能够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铁死亡,进而调控NSCLC耐药。本文总结了ncRNA通过调控铁死亡进而调控NSCLC耐药的发病机制进展,有助于理解ncRNA在NSCLC铁死亡和耐药进展中的作用,并可能为未来探索新的NSCLC诊断和治疗生物标志物提供新的思路。
铁死亡在黑色素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姜楠(综述), 陈峻江(审校)
2025, 46(7): 796-801.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9
摘要
(
50
)
HTML
PDF
(1074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色素瘤是最具侵袭性的皮肤癌症。尽管有不同的抗黑色素瘤治疗方法,但疗效有待提高,全球死亡例数仍在继续增加。因此,通过确定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以增强靶向治疗方案将决定着黑色素瘤患者的未来治疗结果。铁死亡是一种新发现的铁依赖性、过氧化物驱动的非凋亡形式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在黑色素瘤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诱导铁死亡可以抑制黑色素肿瘤细胞的生长。本文概述了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黑色素瘤中的作用。
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小血管疾病药物球囊的临床应用
刘玉龙, 张杨, 李玉, 陈雪宁, 王亚玲
2025, 46(7): 802-807.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0
摘要
(
62
)
HTML
PDF
(398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小血管疾病(small 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VD)药物球囊(drug-coated balloons,DCB)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4例,其中IVUS指导组(IVUS组)142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组(CAG组)142例。比较IVUS和单纯CAG评估DCB治疗SVD的即刻及远期影像学结果及临床事件。
结果 IVUS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图像引导技术,能够比CAG提供更详细的血管内部结构信息。结果显示,IVUS组较CAG组,预处理球囊直径更大[(2.38±0.25)mm vs. (2.25±0.34)mm,P<0.05],预扩张更充分,即刻残余狭窄率更低[(13.18±6.40)% vs. (16.74±6.55)%,P<0.05],DCB直径更大[(2.46±0.25)mm vs. (2.24±0.33)mm,P<0.05],长度更长[(24.09±4.84)mm vs. (21.67±4.08)mm,P<0.05],远期残余狭窄程度更低[(8.22±10.66)% vs. (16.39±13.66)%,P<0.05]。
结论 IVUS指导DCB治疗SVD较单纯CAG指导具有更好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
结核病中关键代谢基因的挖掘与分析
魏唯, 金玉青, 杨磊
2025, 46(7): 808-817.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1
摘要
(
48
)
HTML
PDF
(6038KB) (
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识别结核病患者中关键的代谢基因,并探讨这些基因的诊断价值。
方法 使用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83456和GSE42834。通过差异分析、通路富集分析、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对结核病中关键代谢基因进行了挖掘与分析。
结果 在结核病患者和对照人群中发现了1 17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主要富集在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与代谢相关基因集取交集后,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出了5个关键的代谢基因(PRDX6、MGLL、RENBP、WASF3、IDO1),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展现了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结论 通过综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5个关键代谢基因,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对侧眼发病的临床预测模型建立
郭从容1, 孙华萌2, 王骞骞1, 罗静娜3, 韩志敏4
2025, 46(7): 818-825.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2
摘要
(
50
)
HTML
PDF
(1668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对侧眼发病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
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住院诊治的NAION患者151例,随访至2022年12月,获取其临床资料,统计对侧眼的发病情况。采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方法和K折(本研究为10折)交叉验证来筛选预测因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预测模型及临床实用度。
结果 通过LASSO回归分析,从23个变量中确定了9个预测因子,即年龄(Age)、入院视力(V1)、脑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侧眼有无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optic disc drusen,ODD)、杯盘比(cup/disc ratio,C/D)。用这9个预测因子构建的模型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ROC曲线下面积为0.85,Hosmer-Lemeshow检验(P=0.239)。DCA曲线表明,当模型中的患者的风险阈值在5%~94%之间时,可从此模型中获益,提示此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DM、HBP、TC、ODD和小C/D是NAION患者对侧眼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入院视力、AIS和FBG水平与NAION对侧眼发病密切相关,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LINC00319通过靶向miR-199a-5p促进瘢痕疙瘩发生发展
陆海涛1, 赵运华2, 师绍敏3, 冀雅聪3, 刘亚玲3
2025, 46(7): 826-832.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3
摘要
(
43
)
HTML
PDF
(816KB) (
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319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 纳入2024年2月—2025年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临床明确诊断的瘢痕疙瘩患者18例,分别采集瘢痕疙瘩组织及相邻正常皮肤组织,分离原代成纤维细胞,获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s)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dermal fibroblasts,NF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组织和细胞中LINC00319与miR-199a-5p的相对表达水平。通过小干扰RNA技术沉默KFs中LINC00319的表达,并通过qRT-PCR验证沉默效率。应用CCK-8实验评估LINC00319沉默对KFs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明确LINC00319与miR-199a-5p之间的靶向结合关系,进一步通过qRT-PCR检测LINC00319敲降对miR-199a-5p表达的调控作用。将si-LINC00319与miR-199a-5p inhibitor联合转染KFs,以评估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果 与正常皮肤组织(0.76±0.31)及NFs(0.84±0.14)比较,LINC00319在瘢痕疙瘩组织(6.29±4.07)及KFs(4.90±0.37)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LINC00319表达水平与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794,P<0.001)。敲降LINC00319后,KFs在24 h、48 h、72 h的光密度值(0.34±0.01、0.50±0.01、0.59±0.01)显著低于对照组(0.49±0.01、0.68±0.01、0.80±0.01),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INC00319组的凋亡率(30.58±2.48)%显著高于对照组(9.69±1.22)%(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表明,LINC00319可与miR-199a-5p直接结合。在KFs中,miR-199a-5p的表达水平(0.68±0.02)显著低于对照组(1.09±0.07)(P<0.001),而沉默LINC00319后,其表达水平(1.81±0.05)显著高于对照组(0.94±0.06,P<0.001)。功能回复实验显示,si-LINC00319处理显著抑制KFs的增殖能力,然而在同时转染miR-199a-5pinhibitor的条件下,KFs于24 h、48 h、72 h的光密度值(0.43±0.01、0.68±0.02、0.79±0.02)较si-LINC00319组(0.34±0.01、0.49±0.01、0.59±0.01)显著升高,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INC00319通过负向调控miR-199a-5p的表达,促进瘢痕疙瘩的发生与发展。
脊柱内镜监护麻醉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效果
田宇1, 张磊1, 杨歌1, 姜丽1, 张隆2, 张东1
2025, 46(7): 833-840.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4
摘要
(
57
)
HTML
PDF
(459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监护麻醉中的最佳负荷给药剂量。
方法 选择2024年9月1日—2025年2月1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于监护麻醉下行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低剂量(0.5 mg/kg)组、中剂量(1.0 mg/kg)组、高剂量(1.5 mg/kg)组,分别在手术开始前20 min内经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负荷量0.5 mg/kg、1.0 mg/kg和1.5 mg/kg, 随后以1.5 mg·kg-1·h-1剂量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给药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0.5 h(T3)、1 h(T4)和手术结束时(T5)的麻醉趋势指数、Ramsay评分、改良警觉/镇静评分、痛觉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不良反应。术中收集心电信号数据,术后计算心率变异性。
结果 手术结束时T5,低剂量组的麻醉趋势指数值显著低于高剂量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变化,3组VAS评分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低剂量组正常心搏间期的平均值(average NN interval duration,AVNN)显著低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T5时,低剂量组AVNN值显著小于高剂量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变化,低剂量组高频峰值、低频峰值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T2时,L组高频峰值、低频峰值显著高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术中高血压(高于T1平均动脉压30%)发生率高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监护麻醉中术前静脉泵注利多卡因1.5 mg/kg负荷量20 min,术中1.5 mg·kg-1·h-1维持,既能有效缓解术中疼痛,又能保持患者清醒镇静状态配合术者操作,安全有效。
微生物-脑-肠轴在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徐建超, 安宇坤(综述), 张雪彤, 赵玉斌(审校)
2025, 46(7): 841-846.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5
摘要
(
75
)
HTML
PDF
(416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障碍是记忆、计算、视空间、执行等多种高级大脑功能受损的疾病,临床上造成认知障碍的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仍然是不确定的;微生物-脑-肠轴作为联系大脑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调控通道,为认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微生物-脑-肠轴在认知障碍领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从认知功能的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对微生物-脑-肠轴与认知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为将来微生物-脑-肠轴诊治认知障碍提供参考。
基于FSP1-CoQ10-NADPH轴调控的铁死亡在偏头痛中的初步探究
张景皓1, 姜睿喆2(综述), 邸伟3, 姜超4(审校)
2025, 46(7): 847-852.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6
摘要
(
57
)
HTML
PDF
(1029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与氧化应激、脂质过氧氧化、神经炎症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上述因素往往相互作用,加速偏头痛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铁死亡机制的出现,发现其参与多种神经系统性疾病并起到了关键作用。铁死亡是一种以铁依赖和脂质过氧化的细胞死亡方式。偏头痛作为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中导致失能的第二大疾病,探究偏头痛和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供改善偏头痛症状的新思路。其中铁死亡抑制蛋白1(ferroptosis suppressor protein 1,FSP1)-辅酶Q10(coenzyme Q10,CoQ10)-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轴是铁死亡的关键信号轴之一。本文主要基于FSP1-CoQ10-NADPH轴在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铁死亡在偏头痛中作用机制和潜在靶点提供新的方向。
巨噬细胞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集铄媛, 杨帆(综述), 绳蕊, 刘德敏(审校)
2025, 46(7): 853-858.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7
摘要
(
53
)
HTML
PDF
(748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合并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重要发病机制。炎症反应诱导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黏附因子表达增加,进一步介导心肌巨噬细胞浸润,参与间质纤维化及心脏肥大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表现为舒张功能障碍。本文介绍了不同表型巨噬细胞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炎症反应中的纤维化调节作用及其与微血管的相互影响,分析了不同合并症通过影响巨噬细胞表型对心脏结构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总结了靶向巨噬细胞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基础、临床及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
MR分析揭示T2DM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秦湘鑫1, 汪桃桃2(综述), 常文龙3, 李志红1(审校)
2025, 46(7): 859-863.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8
摘要
(
49
)
HTML
PDF
(379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给全球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识别导致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 是一种流行病学方法,使用遗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推断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于补充观察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证据。由于遗传关联研究大多仅限于欧洲血统的参与者,因此需要多血统队列来研究不同类型的炎症因子、代谢物、血浆蛋白和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物等在T2DM发展中的作用。本综述旨在通过整合已发表的T2DM的MR研究,总结导致T2DM的危险因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生殖内分泌的研究进展
张玉雪(综述), 马延敏(审校)
2025, 46(7): 864-868,封三.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19
摘要
(
46
)
HTML
PDF
(460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员,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高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TrkB)或者泛神经营养因子低亲和力受体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发挥其生物学功能。BDNF在人体多个器官系统中均有表达,BDNF作用于TrkB受体能够促进神经组织的发育、分化、生长和维持,以及促进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细胞黏附和抗凋亡。BDNF在生殖内分泌器官中广泛表达,且与许多生殖内分泌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本文回顾有关BDNF在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表达及功能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揭示BDNF在生殖内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闻公告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入选2024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案例
2024-12-27
郑重声明
2024-05-20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校庆专刊”征稿启示
2024-05-11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获2023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团队荣誉
2023-12-08
2022年全国医药卫生期刊“不忘初心,助力基层”公益捐刊活动
2022-12-21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
2022-12-08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荣获“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荣誉称号
2021-03-16
敬告作者
2020-11-04
公益活动通知
2020-04-29
寻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
2020-04-29
更多...
下载中心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
更多...
友情链接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医科大学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