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上一期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更新解读
    李冬瑞, 杜成旭, 王文斌
    2025, 46(5):  497-50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1
    摘要 ( 38 )   HTML   PDF (389KB) ( 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结合肝癌临床诊治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对加强我国肝癌临床诊断治疗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有重要意义,为切实改善我国肝癌患者生存情况、提高我国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奠定了基础。本文按照肝癌筛查与诊断、外科和局部治疗、系统抗肿瘤治疗三个主要版块对指南的更新内容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老年人肌少症门诊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海鹏程, 梁艳虹
    2025, 46(5):  502-50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2
    摘要 ( 37 )   HTML   PDF (401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少症是一种增龄相关的老年综合征,表现为肌量减少、同时伴有肌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显著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本文对《老年人肌少症门诊管理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肌少症门诊建设提供参考。

    奥拉西坦对原代胎鼠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曹旭华1, 王黎一2
    2025, 46(5):  507-51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3
    摘要 ( 42 )   HTML   PDF (2884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奥拉西坦对原代胎鼠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分析奥拉西坦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受体)上作用的关键位点。
    方法 通过原代胎鼠皮层神经元钙离子成像技术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从细胞培养及分子水平两个方面阐述奥拉西坦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分析其主要分子机制。
    结果 原代胎鼠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培养结果显示:奥拉西坦能够改善谷氨酸导致的神经毒性。不同浓度梯度的奥拉西坦孵育1 min可下调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Ca2+]i升高,并呈现剂量-效应反应现象。随着奥拉西坦浓度增至30 μmol/L,谷氨酸引起的钙浓度峰值显著下调至(78.45±3.12)%,AUC降至(77.06±1.39)%,再提高奥拉西坦浓度对于钙浓度峰值变化不十分明显。最终计算得到奥拉西坦对谷氨酸引发的细胞[Ca2+]i浓度峰值升高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15.34 μmol/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IC50为14.26  μmol/L。分析奥拉西坦与NMDA受体主要结合位点为ASN-599、LEU-601、PRO-602和GLN-604,结合能为-3.34 kcal/mol。
    结论 奥拉西坦可以与谷氨酸受体有效结合,改善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血压变异性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朱慧, 金迪, 王凌霄, 王蕾, 杨静, 王培福
    2025, 46(5):  514-51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4
    摘要 ( 37 )   HTML   PDF (439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航天中心医院住院的200例BAD患者,记录入院第1~3天、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根据NIHSS评分增幅分为END组(69例)和非END组(131例),记录2组基本资料、梗死部位,实验室指标、血压变异参数,2组间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BPV指标对END的诊断价值。
    结果 2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梗死部位、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M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our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S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a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DS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N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ours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D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ay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DD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ight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NDBP-SD)、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a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V,D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V,NSBP-CV)、24 h〖KG*5〗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ours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CV,24 hDBP-CV)和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ay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CV,DDBP-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SBP-SD、NSBP-SD、DDBP-CV是END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压变异联合指标诊断的AUC=0.746,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817和0.609。
    结论 BAD患者易发生END,BPV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一定程度预测END的发生。BPV指标监测为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

    可独立行走的脑小血管病患者跌倒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刘万虎1, 孟令惠2, 董玉娟1, 刘翠翠1, 胡晓凯1, 任慧玲1
    2025, 46(5):  520-52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5
    摘要 ( 46 )   HTML   PDF (721KB) ( 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神经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因素探究可独立行走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跌倒风险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
    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4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可独立行走的CSVD患者315例,按6∶4比例分为建模人群(196例)和验证人群(119例)。采用起立-行走量表评估可独立行走的CSVD患者跌倒风险。在建模人群中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可独立行走的CSVD患者跌倒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诺莫图。分别在建模人群与验证人群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
    结果 与无跌倒风险组患者相比,存在跌倒风险组患者的高龄、高血压病、骨折史、认知障碍、中重度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WMH)、中重度EPVS、腔隙例数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95%CI:1.356~3.256)、高血压病(95%CI:1.119~6.682)、认知障碍(95%CI:1.146~7.423)、中重度WMH(95%CI:1.487~8.363)、腔隙(95%CI:1.965~9.636)是可独立行走的CSVD患者跌倒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可独立行走的脑小血管病跌倒风险的诺莫图模型, 建模人群和验证人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55、0.921,模型区分度高,校准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高龄、高血压、中重度WMH、腔隙、认知障碍是可独立行走的CSVD患者跌倒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本研究建立的临床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可独立行走的CSVD患者跌倒风险。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非药物干预效果及机制的研究综述
    康佳璐1, 吕翠婷2(综述), 段昕波3, 刘伟1(审校)
    2025, 46(5):  527-53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6
    摘要 ( 43 )   HTML   PDF (427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麻木、蚁走感等多种感觉异常症状。近年来,非药物疗法对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的作用优势和治疗潜力被广泛认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但目前缺乏不同非药物干预对CIPN某一具体症状作用效果及机制的梳理与整合。本文就目前CIPN不同非药物干预的针对性作用效果和机制进行归纳和探讨,以期为临床制订明确以及完善的CIPN症状管理方案提供有益参考。

    内质网应激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陈治任, 黄泽花(综述), 杨梅芳, 王培安(审校)
    2025, 46(5):  532-53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7
    摘要 ( 41 )   HTML   PDF (448KB) ( 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一种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可以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显著影响IS神经细胞的功能,其中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会受ERS的持续时间和应激强度影响,最终决定细胞的生存与死亡。本综述详细阐述ERS在疾病中通过调节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机制所发挥的双重调控作用,并探讨ERS和UPR信号通路作为IS治疗靶点的潜力,旨在为IS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顺铂耐药性肺癌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李志明1, 王芬2, 李仝1, 范毅南3, 张怡雯1, 陈泽慧4
    2025, 46(5):  539-54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8
    摘要 ( 40 )   HTML   PDF (1527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顺铂耐药性肺癌荷瘤裸鼠模型,并对造模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与人肺腺癌顺铂耐药型A549细胞(A549/DDP),接种细胞悬液于裸鼠背部皮下,构建肺癌荷瘤裸鼠模型。分离瘤体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选择顺铂溶液为实验用药,按照浓度梯度(0.125、0.25、0.5、1、2、4、8、16、32与64 mg/L)依次设立10个组别,分别对A549及A549/DDP细胞进行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3个时间节点(24 h、48 h与72 h)下的OD值,计算细胞抑制率;获得顺铂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确定耐药倍数,验证肺癌模型是否具备顺铂耐药性质。
    结果 ①随着时间、浓度的增加,顺铂对A549/DDP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时间、浓度的增加,顺铂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升高,组间、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③在相同时间、相同浓度下,顺铂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A549/DDP细胞;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随着时间的增加,顺铂对A549、A549/DDP细胞的IC50值均逐渐降低,组间、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与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⑤干预24 h、48 h与72 h下,获得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2.395±1.209、29.043±2.178、16.902±0.7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提示细胞高度耐药,其中,48 h耐药性质最佳。
    结论 通过皮下接种A549/DDP细胞悬液,可成功构建顺铂耐药性质的肺癌荷瘤裸鼠模型。该模型可为进一步研究耐药发生与演变的生物学机制提供良好的载体。

    全腹平扫CT在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郝清1, 马冲菲1, 米超祎2, 岂铭伟1, 李玉1, 杨丽1
    2025, 46(5):  548-55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09
    摘要 ( 45 )   HTML   PDF (1000KB) ( 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全腹平扫CT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2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接受靶向治疗且治疗前后影像资料完整的GIST患者53例。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实体肿瘤反应评估(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1.1选取靶病灶,分别于平扫和静脉期图像测量治疗前后靶病灶的长径及CT衰减值,计算长径之和变化率及平均CT值变化率,观察有无新发病灶、靶病灶有无新发出血及钙化,参照RECIST 1.1及Choi两种标准评估疗效。对比平扫及静脉期疗效评估结果。记录各次检查平扫及增强CT扫描的辐射剂量。
    结果 平扫与静脉期测量的靶病灶长径之和、长径之和变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一致性很强[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1.000、0.999];两者测量的靶病灶平均CT值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致性较强(ICC值为0.672);治疗后出现3例新发病灶,3例瘤内出血,5例瘤内钙化,均可被平扫识别。参照RECIST1.1标准、Choi标准,平扫与静脉期疗效评估结果一致性均很强,Kappa值分别为1.000(P<0.05)、 0.882(P<0.05)。平扫较增强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约70.11%。
    结论 全腹平扫CT降低了患者的辐射暴露及检查费用,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TGF-β1在肿瘤转移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陈锦霞1(综述), 赵连梅2(审校)
    2025, 46(5):  554-56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0
    摘要 ( 45 )   HTML   PDF (2108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种具有多功能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基因表达、免疫抑制、细胞因子释放和上皮间质转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TGF-β对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和其他各种类型细胞发挥不同作用,重塑肿瘤微环境,抑制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靶向TGF-β的治疗效果甚微,甚至有些治疗药物具有毒副作用。然而,最近随着免疫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人们发现TGF-β1抑制疗法,可与其他免疫疗法协同作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本综述描述了TGF-β的生物学特性,特别关注了它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并讨论了抑制TGF-β及其信号传导的方法及这些方法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潜在的不良反应,为有效治疗肿瘤提供新思路。

    Nrf2-Keap1-ARE信号通路在妊娠期糖尿病子代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的机制研究
    努尔比也·地里夏提, 迪丽胡马·吐尔逊, 热米拉·艾尔肯
    2025, 46(5):  561-56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1
    摘要 ( 36 )   HTML   PDF (429KB) ( 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Nrf2-Keap1-ARE信号通路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子代中的作用机制,特别关注其在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6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载慢病毒组(20只)、Nrf2-siRNA组(20只)、胰岛素干预组(20只),3组大鼠妊娠第5天进行干预,空载慢病毒组造模完成后尾静脉注射空白病毒载体200 μL,Nrf2-siRNA组注射含有Nrf2 siRNA 载200 μL,胰岛素干预组每日在大鼠右下腹部注射甘精胰岛素4 U/kg进行注射,3组均干预2周,对子代大鼠出生第8周、16周和24周时时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耐量、胰岛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胰岛组织Nrf2、Keap1和ARE蛋白含量和mRNA水平分析。
    结果 空载慢病毒组在出生第8周、16周和24周时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0.65±0.13、1.03±0.31和2.81±0.65;Nrf2-siRNA组分别为0.97±0.22、1.74±0.77和2.98±0.95;胰岛素干预组分别为1.08±0.39、2.66±0.92和4.42±1.04。空载慢病毒组在出生第8周、16周和24周时的血糖浓度分别为(2.18±0.09)、(3.05±0.35)和(4.34±2.10)mmol/L;Nrf2-siRNA组分别为(2.58±0.37)、(3.18±0.77)和(4.92±2.08)mmol/L;胰岛素干预组分别为(2.89±0.39)、(4.69±1.47)和(6.18±2.33)mmol/L。在子代大鼠胰岛组织中,空载慢病毒组显示更高的氧化应激水平,而胰岛素干预组则表现出较低的氧化应激(P<0.05);空载慢病毒组的Nrf2、Keapl、AREmRNA含量均低于Nrf2-siRNA组和胰岛素干预组(P<0.05)。
    结论 Nrf2-Keap1-ARE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水平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子代的糖代谢状态。激活该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GDM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潜在治疗策略,为个性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涵璐1(综述), 李朔辉2, 邱轩3(审校)
    2025, 46(5):  567-57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2
    摘要 ( 56 )   HTML   PDF (384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其导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集中于危险因素控制方面,亟需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有效改善措施。α-硫辛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特性,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研究表明α-硫辛酸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α-硫辛酸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总结了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CXC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
    张雪绒1(综述), 苏永涛2(审校)
    2025, 46(5):  572-57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3
    摘要 ( 32 )   HTML   PDF (393KB) ( 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每分钟就有3例糖尿病患者因足溃疡而截肢或截趾。已有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CXC(cysteine-x-cysteine chemokines,CXC)型趋化因子在DF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然而,DFU患者外周血及伤口渗出液内部分CXC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出现表达异常,使得DFU伤口中持续低度炎症、易反复感染、血管生成障碍等,大大增加了DFU患者伤口愈合延迟甚至截肢的风险。本文将对各种CXC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DFU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及潜在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以期为DFU患者提供更多的靶向治疗方法。

    人工血管片“改良三明治”根部成形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
    孔佳杰, 柳彤, 李召彬, 席树强, 柳磊
    2025, 46(5):  577-58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4
    摘要 ( 44 )   HTML   PDF (1092KB) ( 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人工血管片“改良三明治”根部成形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0月—2024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采用人工血管片“改良三明治”法处理主动脉根部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96.5~307.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6.0~185.0 min,术后24 h引流量308.8~845.0 mL。围术期死亡2例(4.167%),死亡原因分别为肾衰腹腔脏器缺血1例,冠状动脉原因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再次开胸止血1例(2.083%),原因与血管吻合口无关,血液透析3例(6.250%),截瘫1例(2.083%),脑梗左上肢活动障碍2例(4.167%)。气管切开1例(2.083%),机械通气时间为48.0~121.0 h。46例康复患者出院前复查主动脉增强CT,人工血管吻合口血流通畅,1例主动脉窦部仍有残余夹层。
    结论 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使用人工血管片“改良三明治”行主动脉根部成形的方法简单有效,容易掌握,可以减少吻合口渗血,预防吻合口撕裂、出血,值得在临床推荐应用。

    DeRitis比值对小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评估意义
    赵俊山, 辛丽, 孙军锋, 郭鹏, 马莹莹, 高红亮
    2025, 46(5):  583-59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5
    摘要 ( 42 )   HTML   PDF (813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DeRitis比值等对小儿典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评估意义。
    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4年6月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KD患儿96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组,将出现CAL并发症的患儿定为CAL+组,未出现CAL并发症的患儿定为CAL-组,其中CAL-组61例,合并CAL组35例(包括治疗8周内冠状动脉恢复组23例,治疗8周冠状动脉持续扩张组12例),在KD急性期、临床痊愈期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human immunoglobulin for intravenous injection,IVIG)治疗后8周等阶段,在患儿空腹条件下无菌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心肌酶谱及血清电解质等临床生化检验项目,收集丙氨酸移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移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血清钠等指标,并计算DeRitis比值、LDH/AST比值等并统计分析。
    结果 ①在KD急性期,CAL+组DeRitis比值等结果显著高于CAL-组(DeRitis比值:1.74±0.68 vs. 1.16±0.32 vs. 0.76±0.24,F=26.858,P<0.001),且CAL+ 8周持续扩张组的患儿DeRitis比值亦高于CAL+ 8周内恢复组(1.74±0.68 vs. 1.16±0.32,t=3.376,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经IVIG等治疗8周后观察CAL+组的KD患儿, CAL+ 8周持续扩张组的KD患儿DeRitis比值显著高于CAL+ 8周内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0.42 vs. 1.23±0.36,t=4.871,P<0.001)。
    结论 DeRitis比值等可作为典型KD急性期预测CAL发生的较为敏感的检测指标,亦在评估合并CAL的KD患儿短期预后中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青年患者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随访观察
    陈博雅, 段佳良, 徐延明, 刘厚越, 付华, 蔡泽宇
    2025, 46(5):  591-59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6
    摘要 ( 33 )   HTML   PDF (390KB) ( 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年龄40岁及以下青年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远期随访,观察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年龄≤40岁,并诊断为视网膜血管阻塞的患者,对其进行包括查阅病历、电话随访、门诊复查等方式随访,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眼别、视网膜血管阻塞类型、既往病史、随访患者病史等资料。
    结果 成功随访了156例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140例(89.74%),视网膜动脉阻塞10例(6.41%),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视网膜动脉阻塞共6例(3.85%)。男性103例(66.03%)。发病年龄17~40岁,平均发病年龄(33.36±5.66)岁,中位数年龄为34.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0.71±2.62)年。45例存在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全身疾病,其中42例发病前诊断为高血压,8例诊断为糖尿病,2例诊断为高脂血症。在随访期间,28例新发生高血压,11例新发生糖尿病,7例新发生高脂血症。8例(5.13%)在随访期间出现了心脑血管事件,其中2例(1.28%)发生心肌梗死,2例(1.28%)发生脑梗死,5例(3.21%)发生冠心病,1例合并出现了多种心脑血管事件,1例死亡。
    结论 青年人发生视网膜血管阻塞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当患者出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时,可以通过控制这些高危因素以降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

    孕晚期超声血流参数联合外周血Gas6预测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价值
    李玉双1, 夏柏1, 王晶1, 张圆圆2
    2025, 46(5):  597-60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7
    摘要 ( 33 )   HTML   PDF (1225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孕晚期超声血流参数联合外周血生长阻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 specific protein 6,Gas6)预测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在医院建卡的孕晚期孕妇2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进行超声检查与外周血Gas6检查,随访至妊娠结束,根据是否发生FGR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对比2组超声血流参数[胎儿脐动脉及子宫动脉的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ystolic/diastolic velocity ratio,S/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外周血Gas6水平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孕晚期孕妇发生FGR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预测价值。
    结果 随访至妊娠结束,285例孕晚期孕妇发生FGR24例,发生率为8.42%,剩余261例均未发生FGR。发生组剖宫产例数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新生儿体重低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胎儿脐动脉的S/D(2.72±0.38)、RI(0.85±0.17)、PI(1.08±0.32)高于未发生组[(2.10±0.30)、(0.59±0.13)、0.75±0.24](P<0.05),发生组子宫动脉的S/D(3.41±0.48)、RI(0.60±0.15)、PI(1.22±0.27)高于未发生组[(2.33±0.39)、(0.37±0.08)、0.83±0.19](P<0.05)。发生组外周血Gas6水平(12.67±2.41)ng/L高于未发生组(9.25±1.78)ng/L(P<0.05)。子宫动脉PI(OR=3.518,95%CI:1.547~8.004)、胎儿脐动脉RI(OR=3.762,95%CI:1.654~8.558)、胎儿脐动脉S/D(OR=2.907,95%CI:1.278~6.612)、外周血Gas6(OR=3.043,95%CI:1.338~6.923)为孕晚期孕妇发生FGR的影响因素(P<0.05)。子宫动脉PI、胎儿脐动脉RI、胎儿脐动脉S/D、外周血Gas6及四者联合预测孕晚期孕妇发生FGR的AUC值分别为0.792、0.803、0.823、0.815、0.899(P<0.05),且四者联合的AUC值更高(P<0.05)。
    结论 孕晚期超声血流参数(子宫动脉PI、胎儿脐动脉RI、胎儿脐动脉S/D)、外周血Gas6在预测FGR中具有重要价值,且四者联合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血小板蛋白激酶C活性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的关系分析
    李晓颖1, 郝翠君2, 李飞星2, 高阳1, 左路广1, 陈辛未3
    2025, 46(5):  604-61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8
    摘要 ( 37 )   HTML   PDF (543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血小板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拟行Bentall术治疗的TAAD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均成功行Bentall术,根据术后30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预后,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统计2组一般资料、血小板PKC活性及其他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血小板PKC活性与TAAD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的关系。
    结果 216例患者术后30 d内56例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93%(56/216);预后不良组伴有心包积液(71.43%)、下肢缺血占比(33.93%)高于预后良好组(55.00%、20.00%),入院时舒张压[(72.29±4.58)mmHg(1 mmHg=0.133 kPa)]、细胞浆PKC活性[(192.86±9.66)pmol·min-1·mg-1]、血小板值[(181.24±17.53)×109/L]小于预后良好组[(74.83±4.26)mmHg、(201.51±9.21)pmol·min-1·mg-1、(190.79±20.51)×109/L],血小板细胞膜PKC活性[(319.23±19.66)pmol·min-1·mg-1]、D-二聚体值[(527.87±14.14)μg/L]大于预后良好组[(297.52±15.48)pmol·min-1·mg-1、(519.58±13.3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小板细胞浆PKC活性与TAAD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不良风险呈负相关(r=-0.379,P<0.05),血小板细胞膜PKC活性与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风险呈正相关(r=0.4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舒张压、血小板细胞浆PKC活性、血小板细胞膜PKC活性及D-二聚体水平均为TAAD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OR=0.844、0.867、1.069、1.069,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血小板细胞浆PKC活性、血小板细胞膜PKC活性单独及联合预测TAAD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0.800、0.879,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结论 血小板PKC活性与TAAD患者Bentall术后短期预后情况有关,血小板细胞浆PKC活性下降、血小板细胞膜PKC活性升高会增加患者术后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二者联合检测可辅助临床早期筛选预后不良高风险患者。

    IL-6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荟萃分析
    张亚龙, 程君, 李江, 郜玉峰
    2025, 46(5):  611-61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19
    摘要 ( 37 )   HTML   PDF (1397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IL-6-174G/C(rs1800795)和-572G/C(rs1800796)与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均限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采用统一的纳入标准筛选出数据,采用STATA12.0进行Meta分析,以合并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关联强度。
    结果 最后纳入15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结核组2 416例和健康组3 06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IL-6-174 G/C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发病均存在显著相关性[C vs. G:OR=0.66,95%CI:0.59~0.75,P<0.001;CC+CG vs. GG:OR=0.67,95%CI:0.57~0.78,P<0.001;CC vs. GC+GG:OR=0.48,95%CI:0.29~0.82,P=0.007;CC vs. GG:OR=0.38,95%CI:0.27~0.52,P<0.001;CG vs. GG:OR=0.75,95%CI:0.63~0.88,P<0.001]。在等位基因模型(C vs. G)下,IL-6-572G/C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发病存在显著相关性[C vs. G:OR=0.87,95%CI:0.76~0.99,P=0.038]。而在其余4种模型下,与结核病发病均不存在相关性[CC+CG vs. GG:OR=0.72,95%CI:0.51~1.01,P=0.054;CC vs. GC+GG:OR=1.28,95%CI:0.61~2.72,P=0.512;CC vs. GG:OR=0.95,95%CI:0.54~1.67,P=0.867;CG vs. GG:OR=0.68,95%CI:0.46~1.02,P=0.060] 。
    结论 IL-6基因174G>C位点和572G>C位点多态性可能会降低结核病发病的风险。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研究分析
    尹杰, 薛彩霞, 韦丽丽
    2025, 46(5):  617-620,封三.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5.05.020
    摘要 ( 42 )   HTML   PDF (593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奥氮平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2020年7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奥氮平组33例,丙戊酸钠组33例,奥氮平与丙戊酸钠联合组34例。3组均接受相应治疗7个周期。治疗后,检测各组患者的血药浓度,采用精神行为症状评估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行为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躁狂症状量表(Bipolar Rating Scale for Mania,BRMS)和汉密尔顿抑郁症状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估治疗效果,并绘制药物量效曲线衡量奥氮平与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在治疗15 d和30 d后,奥氮平的剂量分别为(5.03±0.21)mg/d和(5.12±0.26) mg/d,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分别为(593.02±20.28) μg/L和(612.98±21.27) μg/L。相较于治疗前,奥氮平的血药浓度经过30 d的治疗有显著增加,从(27.58±1.36) μg/L至(29.53±1.59) μg/L。而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变化更为显著,从(53.39±5.53) μg/L上升至(84.96±6.59)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与丙戊酸钠联合组在改善精神行为症状和疗效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独应用奥氮平组或丙戊酸钠组(P<0.05)。
    结论 奥氮平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能有效调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药浓度,并提高治疗疗效,为临床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