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7): 756-761.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25.07.003
摘要: 目的 建立老年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预测模型,并提出针对性防治策略。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医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9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DPPB,将早期胃癌患者分为DPPB组78例(8.33%)和非DPPB组858例(91.6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DPP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
结果 与非DPPB组比较,DPPB组年龄>75岁、高血压史、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胃底-贲门肿瘤、肿瘤直径>40 mm、手术时间>60 min、术中明显出血的比例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1.551,95%CI:1.058~2.273)、胃底-贲门处肿瘤(OR=1.799,95%CI:1.275~2.538)、肿瘤直径≥40 mm(OR=2.776,95%CI:1.264~6.098)、术中明显出血(OR=3.800,95%CI:1.651~8.745)、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OR=2.643,95%CI:1.382~5.054)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发生风险C-index=-2.596+0.439×(年龄)+0.587×(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1.021×(肿瘤部位)+1.335×(肿瘤直径)+0.972×(术中明显出血)。ROC曲线显示,C-index识别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的AUC为0.873(95%CI:0.821~0.926),敏感度为85.90%,特异度为79.84%,准确度为80.34%。
结论 基于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术中明显出血、长期抗血栓药物使用史建立的模型可预测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DPPB发生风险,从而辅助临床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