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促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组织学观察

›› 2010, Vol. 31 ›› Issue (8): 926-926.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促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组织学观察

吕哲;蒋新霞;徐鸥;路虹   

  1.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 发布日期:2010-08-25

LEI Yu-hua;ZHAO Juan;HAN Hua;LV Yu-hong;WANG Zhong-hai;LIAO Zheng-rong

LV Zhe;JIANG Xin-xia;XU Ou;LU Hong   

  • Published:2010-08-25

摘要: 目的 研究促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途径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组,鼓室注射组.采用灭活的肺炎链球菌鼓室内注射,建立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并腹腔和鼓室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盐酸氨溴索,测量不同组别鼓室黏膜厚度,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组别咽鼓管和鼓室黏膜的差异.结果 造模成功后,鼓膜变浑浊,充血,光锥消失.鼓室和咽鼓管黏膜水肿、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暗颗粒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表面活性物质板层体结构明显减少或消失.应用促表面活性物质后,炎症反应减轻,暗颗粒分泌细胞功能恢复,腹腔注射组较鼓室注射组效果明显.结论 腹腔注射促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刺激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改善分泌细胞的病理变化,对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 促表面活性物质, 中耳炎, 咽鼓管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