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艳丽, 穆斌, 杨文杰. 早期肌少症筛查对脑卒中患者预后康复的影响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6): 635-639. |
[2] |
赵颖, 马彤辉, 郝淑娟. 血清miRNA-210、miRNA-223预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临床价值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5): 562-566,588. |
[3] |
高亚飞, 王华, 褚雯, 寇育红. 基于多模态超声的颈动脉斑块致前循环卒中的风险分层研究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4): 465-471. |
[4] |
邹良, 何秋红, 陈秋杨, 肖倩, 李兴洋, 金德华. IL-17/IL-23炎症轴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探究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3): 305-309. |
[5] |
张力维, 李德鑫, 王义成, 韩潮, 马姝颖, 王嫒嫒. 颈动脉斑块SMI分级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3): 329-333. |
[6] |
李海英, 张玉平, 邓秀丽. 布托啡诺联合氟比洛芬酯预防止血带致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观察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2): 230-235. |
[7] |
刘晓玢, 黄毅文, 那媛媛. 血尿酸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年内再发脑卒中的相关性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2): 1432-1435. |
[8] |
李海英, 张玉平, 张青, 张立民 . 布托啡诺联合氟比洛芬酯预处理通过ANG(1-7)对小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 5-9,41. |
[9] |
张姗, 朱军, 方开峰. TCD结合TCCD与DSA对脑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分析及对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 100-105. |
[10] |
陈羽佳, 黄家福, 闫保娟, 陈小根. 血栓弹力图联合凝血功能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复发的评估价值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5): 591-596. |
[11] |
王瑞, 张玲叶, 杜艳华. Sigma-1受体激动剂PRE-084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4): 377-380. |
[12] |
罗志中, 冯凯, 罗雅琪. 甘露醇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1): 1244-1249. |
[13] |
张建月, 吴秋花, 郑艳, 沈延梅. 心脏超声与心肌血流储备分数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
[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0): 1188-1191. |
[14] |
马悦霞, 冯俊艳, 孙淑华, 王倩茹, 张笑, 祝春华. 缺血性脑血管病出院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 16-21. |
[15] |
孙原, 侯晓冬, 杨延雯, 李艳玲, 李弘, 石秋艳. 增强自噬水平对脑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机制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7): 750-753,764,封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