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玻璃体腔注射替奈替普酶治疗实验性视网膜下出血的研究

›› 2010, Vol. 31 ›› Issue (3): 294-294.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玻璃体腔注射替奈替普酶治疗实验性视网膜下出血的研究

姚一民;贾志旸;马景学;孙瑞雪;靳胜利   

  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眼科,河北,石家庄,05001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 发布日期:2010-03-25

CAO Lei;WANG Bao-zhi;HE Hai-yan;SHI Shu-tang;ZHAO Yu-zhen;LIU Gui-sheng

YAO Yi-min;JIA Zhi-yang;MA Jing-xue;SUN Rui-xue;JIN Sheng-li   

  • Published:2010-03-25

摘要: 目的 研究替奈替普酶(tenecteplase),TNK变异型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NK-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NK-TP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实验性视网膜下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只成年有色兔,排除内外眼病.经玻璃体腔于视网膜下注射0.2 mL自体血,制造视网膜下出血的实验模型.每只兔任意1眼为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500 μg/mL TNK-TPA 0.1 mL;另1只眼为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入0.1 mL生理盐水.通过裂隙灯、双目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y,ERG)等检查,观察药物注入3 d、10 d、1个月后视网膜下出血的吸收情况和注药前后视网膜功能有无变化.结果 注药3 d后,实验组20眼中,视网膜下出血明显吸收4眼,部分吸收5眼;而对照组20眼中只有2眼视网膜下出血部分吸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10 d和1个月后,实验组20眼中,视网膜下出血明显吸收8和10眼,部分吸收12和10眼,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G检查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TNK-TPA玻璃体内注射治疗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替奈替普酶, 视网膜出血, 注射,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