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25
    2021年《ISIDOG备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接种COVID-19疫苗指南》解读
    杨志芬, 王春洋, 郑芮
    2022, 43(2):  125-129,17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1
    摘要 ( 504 )   HTML   PDF (443KB) ( 3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各国已加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的研发,而孕妇这一特殊群体未被纳入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效果评价的临床试验,但孕妇一旦感染,会发展为重症肺炎和(或)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因此,孕妇是否接种新冠疫苗成为关注热点,随着新冠疫苗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国际上已有较多妊娠和哺乳期接种新冠疫苗的研究报道。2021年6月国际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SIDOG)于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杂志发布了《ISIDOG备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接种COVID-19疫苗指南》,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本文依据该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备孕期、妊娠期和哺乳期这一特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建议进行解读。

    盐酸氯丙嗪急性中毒致死小鼠血浆中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刘鑫鑫, 白锐, 刘文乔, 谢冰, 文迪, 马春玲
    2022, 43(2):  130-13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2
    摘要 ( 520 )   HTML   PDF (1518KB) ( 3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盐酸氯丙嗪急性中毒小鼠血浆内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与盐酸氯丙嗪急性中毒致死相关的差异代谢物。
    方法 随机选取24只ICR小鼠并将其随机分为盐水对照组、盐酸氯丙嗪试验组,每组12只。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PLC-HRMS)检测两组小鼠血浆样本,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t检验及差异倍数统计方法筛选出与盐酸氯丙嗪中毒致死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与数据库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有差别意义的代谢产物。
    结果 血浆样本的O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有较大差异;共鉴定出脂肪酰基和羧酸及其衍生物等11类共29个差异代谢产物。
    结论 基于UPLC-HRMS的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发现与盐酸氯丙嗪中毒致死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为今后法医学盐酸氯丙嗪中毒死因判定提供参考。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清除巨噬细胞对小鼠造血干祖细胞归巢过程的影响
    杨骁, 杨欣, 张晓龙
    2022, 43(2):  135-139,19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3
    摘要 ( 602 )   HTML   PDF (1191KB) ( 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清除巨噬细胞对小鼠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归巢过程的影响。
    方法 免疫磁珠分选获得小鼠HSPC,使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e ester,CSFE)染色标记,采用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s,Clod)方法建立去除巨噬细胞的小鼠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SPC移植的归巢效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酶链式反应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去除巨噬细胞后骨髓微环境中CXCL12、SCF和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分子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作用后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小鼠骨髓中CD11b+F4/80+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移植小鼠HSPC后,相较于对照组,去除巨噬细胞组小鼠HSPC归巢效率显著降低(P<0.05);同时去除巨噬细胞组小鼠骨髓微环境中CXCL12、SC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VCAM1表达量无显著变化。
    结论 去除巨噬细胞能够显著降低小鼠HSPC归巢效率,该作用可能与去除巨噬细胞后导致的骨髓微环境中CXCL12与SCF含量减少有关。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围手术期全程康复管理对TAVR患者心理应激、6 min步行距离及并发症的影响
    李兰香, 吕向妮, 韩冬梅, 张宁
    2022, 43(2):  140-144,14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4
    摘要 ( 384 )   HTML   PDF (478KB) ( 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奥马哈理论的围手术期全程康复管理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患者心理应激、6 min步行距离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74例TAVR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围术期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基于奥马哈理论的围手术期全程康复管理。统计2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心理应激、心功能指标、健康行为(health promotionlifestyleprofile-Ⅱ,HPLP-Ⅱ)、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跨瓣压差较对照组低,主动脉瓣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HPLP-Ⅱ量表6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生活质量及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奥马哈理论的围手术期全程康复管理应用于TAVR患者,可减轻其心理应激,提高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预防并发症发生,在改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力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RDW、PLT、HCT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危险程度的关系及联合预测预后的效能
    刘伟, 王贺, 徐丽丽, 孟丽君, 陶萍, 李建辉
    2022, 43(2):  145-14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5
    摘要 ( 626 )   HTML   PDF (416KB)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危险程度的关系及联合预测预后的效能。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ANVUGIB患者300例,根据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26)、生存组(n=274),比较2组一般资料、RDW、PLT、HCT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RDW、PLT、HCT与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Glasgow Blatchford Score,GBS)相关性,采用偏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各指标与GBS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RDW、PLT、HCT及联合预测预后的效能。
    结果 死亡组GBS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且2组出血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RDW高于生存组,PLT、HCT低于生存组(P<0.05);RDW与GBS评分呈正相关(r=0.601,P<0.001),PLT(r=-0.592,P<0.001)、HCT(r=-0.697,P<0.001)与GBS评分呈负相关;将出血量控制后,RDW、PLT、HCT仍与GBS评分相关(P<0.05);RDW+PLT+HCT预测预后的AUC为0.900,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
    结论 RDW、PLT、HCT均与ANVUGIB患者危险程度分级及预后有关,联合检测可提高预后预测价值,为采取及时、有效、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016—2020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胃镜检查确诊食管癌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雷淑林, 杨丽平, 李艳艳
    2022, 43(2):  150-15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6
    摘要 ( 687 )   HTML   PDF (488KB) ( 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明确近5年来食管癌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当前我国食管癌防治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15 661例胃镜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食管癌胃镜检出率及其分布特征。
    结果 本研究食管癌检出率为4.70%,2016—2020年食管癌检出率依次为3.79%、4.03%、4.10%、5.23%、5.42%,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男性占比70.79%,女性占比29.21%,男性多于女性(P<0.05);食管癌年龄分布集中于50~<60岁(29.89%)、60~<70岁(34.92%),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食管癌病变部位、组织分型分布集中于食管中段(63.99%)、鳞癌(88.99%),构成比高于其他病变部位、组织分型(P<0.05);食管癌患病地域、职业集中在农村(82.20%)、农民(69.70%),构成比高于其他地域、职业(P<0.05)。
    结论 2016—2020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食管癌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好发于食管中段,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50岁以上农村男性为高发群体,加强早期筛查非常重要。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2年内死亡的预测因素分析
    张见岗, 倪坤
    2022, 43(2):  155-159,18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7
    摘要 ( 397 )   HTML   PDF (484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行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2年内死亡的预测因素。
    方法 收集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年内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2年内死亡的预测因素,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其预测能力。
    结果 最终纳入372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2年内死亡55例(病死率为14.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HR:2.155,95%CI:1.093~4.247)、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3级(HR:2.978,95%CI:1.242~7.183)、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2(HR:4.649,95%CI:2.467~8.761)、术前贫血(HR:2.050,95%CI:1.066~3.943)及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R:3.026,95%CI:1.491~6.140)为该类患者术后2年内死亡的预测因素,其AUC分别为0.677、0.733、0.700、0.584和0.658。上述5种因素联合预测的AUC为0.858,显著高于任意单一因素;ASA分级≥3级的预测敏感度最高(敏感度87.3%);CCI 评分≥2的预测特异度最强(特异度92.7%)。
    结论 老年患者行下肢骨折手术后2年内死亡的预测因素为年龄≥75岁、ASA分级≥3级、CCI评分≥2、术前贫血和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且5种因素联合预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提示有针对性的进行围术期干预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乌苯美司胶囊联合放疗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张利婷, 王许平, 石换丽, 赵丽, 吴金芳, 李欢欢
    2022, 43(2):  160-16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8
    摘要 ( 514 )   HTML   PDF (503KB) ( 2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乌苯美司胶囊联合放疗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60例,完全随机法分为放疗治疗组、乌苯联合组各30例。放疗治疗组患者进行放疗治疗,乌苯联合组患者使用乌苯美司胶囊联合放疗治疗。黏液法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水平;RT-PCR法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1,RACK1)、微小RNA-198(microrna-198,miR-198)、微小RNA-329-3p(microrna-329-3p,miR-329-3p)、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lass Ⅱ transactivators,CⅡTA)、溶酶体巯基还原酶(lysosomal thiol reductase,GILT)、天冬酰胺内肽酶(legumain,LGMN)水平;对比2组患者生活质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糖链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SCC-Ag)水平;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
    结果 与放疗治疗组相比,乌苯联合组HPV、hTERT、RACK1、miR-198、CⅡTA、GILT、FACT-G评分、FACT-Cx评分、CA724、CEA、SCC-Ag水平较低,miR-329-3p、LGMN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放疗治疗组相比,乌苯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中位生存期、生存率均较高(P<0.05)。
    结论 乌苯美司胶囊联合放疗治疗能够改善患者RACK1、miR-198、miR-329-3p表达及肿瘤标志物水平,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患者生存周期较长,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不同发育阶段、不同质量囊胚冷冻复苏移植周期妊娠结局分析
    李澎涛, 殷晨星, 王娜, 邢鹏, 孟娜娜, 郭战坤
    2022, 43(2):  166-17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09
    摘要 ( 614 )   HTML   PDF (440KB) ( 1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囊胚的发育阶段及其内细胞团、滋养层质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为囊胚冷冻时机的把握及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解冻胚胎选择提供帮助。 
    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单囊胚FET周期的患者资料,依据囊胚扩张/孵出状态及囊胚质量将囊胚分为A1组(4期优质囊胚组)、A2(4期非优质囊胚组)、B1组(5期优质囊胚组)、B2组(5期非优质囊胚组)、C1组(6期优质囊胚)、C2组(6期非优质囊胚),比较相同质量不同发育阶段囊胚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差异,及同一发育阶段不同质量囊胚FET周期妊娠结局差异。 
    结果 优质囊胚组间比较,A1组FET周期的妊娠率、着床率显著高于B1组(P<0.05),A1组与C1组FET周期的妊娠率、着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1组的妊娠率、着床率有下降趋势,3组间FET周期流产率、活产率、男/女比例、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优质囊胚组间比较,A2、B2、C2 3组FET周期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活产率、男/女比例、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阶段不同质量囊胚组间比较,A1组的妊娠率、着床率、活产率显著高于A2组(P<0.05),而流产率、男/女比例、孕周及新生儿体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1组对比B2组及C1组对比C2组FTE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活产率、男/女比例、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囊胚的发育阶段对囊胚FET结局有一定的影响,其中4期优质囊胚FET的妊娠率、着床率显著优于5期优质囊胚FET临床结局,与6期优质囊胚ET周期的妊娠率、着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期囊胚的妊娠率、着床率有下降趋势;相同发育阶段的4期优质囊胚FET临床结局显著高于4期非优质囊胚FET妊娠率、着床率,因此囊胚FET周期应优先考虑4期优质囊胚。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降低出生缺陷的研究
    宋静岚, 于俊娜, 田敬茹, 李伟, 阳剑, 李强
    2022, 43(2):  173-176,21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0
    摘要 ( 449 )   HTML   PDF (545KB) ( 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羊水染色体异常核型类型、分布及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异常核型检出情况。
    方法 选取在保定市妇保健院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1 305例,进行羊膜腔穿刺术及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结果 1 305例羊水标本共检出异常核型92例,检出率为7.05%,包括数目异常68例(73.91%)和结构异常24例(26.09%);异常核型以21-三体最常见(48.91%),其次是性染色体数目异常(23.91%)。在单项指征中,检出率最高为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高风险(50.00%),其次是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38.46%);高龄合并NIPT高风险组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高龄(P<0.001)。
    结论 孕中期对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NIPT对筛查胎儿染色体异常准确率较高,临床上可以考虑高龄孕妇首选NIPT筛查策略。

    体温对脓毒症儿童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一项基于152例脓毒症患儿的回顾性研究
    徐梅先, 刘刚, 曹利静, 白新凤, 康磊, 赵欣
    2022, 43(2):  177-18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1
    摘要 ( 481 )   HTML   PDF (402KB)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PICU内脓毒症患儿体温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脓毒症患儿152例,根据入PICU前后24 h内的体温峰值分为超高热组(39.5~41 ℃),发热组(37.5~39.5 ℃),无热组(<37.5℃ ),比较各组危重症评分、病死率(总体和7 d)、炎性和免疫、器官功能状态等指标。根据入PICU7 d的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照分析两组体温分布、小儿危重症评分等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7 d死亡危险因素。
    结果 全部152例脓毒症患儿7 d内死亡占全部死亡82.2%(37/45)。3组7 d病死率分别为36.4%、16.7%和42.9%,以发热组病死率最低(P<0.05)。超高热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有11例,占比50.0%;发热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有34例,占比33.3%;无热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有3例,占比10.7%。3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2,P=0.010)。其中超高热组与发热组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9,P=0.741);超高热组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比例高于无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2,P=0.002);发热组的接受血液净化的患儿比例高于无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0,P=0.019)。3组相关炎症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初始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8~72 h淋巴细胞数值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热组和超高热组数值低于发热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异常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CK-MB)异常率、肌酐(creatinine,Cr)异常率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热组和发热组的ALT异常率低于无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根据7 d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死亡组以无热组患儿占比最高,达40.5%;而生存组以发热组患儿占比最高,达76.5%(P<0.001)。7 d生存组的小儿危重症评分高于7 d死亡组、48~72 h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于死亡组(P<0.05),2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48~72 h淋巴细胞绝对值是7 d病死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PICU脓毒症患儿发热组占比高,且发热组相比超高热组和无热组存活率更高,但体温并不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
    李爽, 张海召, 姜晓丹, 蒋燕铌
    2022, 43(2):  183-186,19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2
    摘要 ( 487 )   HTML   PDF (429KB) ( 2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所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效果。
    方法 纳入具有DME的PDR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接受单纯PRP治疗,后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PRP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中央黄斑厚度(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内压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BCVA、眼内压和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CVA优于对照组,眼内压、CMT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BCVA均提高,CMT均降低,对照组的眼内压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试验组的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消退率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阿柏西普联合PRP相比于单纯PRP治疗DR增殖期的DME,能够更有效地消退黄斑水肿,更好地提升视力,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这种联合治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多模态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诊断效能的研究
    李永, 殷晓霞, 崔书君, 杨飞 , 胡利梅
    2022, 43(2):  187-19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3
    摘要 ( 449 )   HTML   PDF (431KB) ( 1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心血管影像技术对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检测效能。
    方法 收集我院诊断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120例,分别使用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CCT)以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对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s,EF)。通过统计学分析检测3种检测手段所得结果的差别。
    结果 通过对比患者心功能参数发现,超声心动图检测的DCM患者的心室容积在左心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心室的ESV要显著小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针对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的EF要普遍高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当患者EF>50%时,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与CMR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而患者EF<50%时,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要显著高于CMR的检测结果(P<0.05)。CCT和CMR在检测DCM患者心室容积和心功能中展现了很好的一致性;当EF<35%时,CCT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MR(P<0.05)。3种检测手段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超声心动图、心脏CT成像以及心脏磁共振对于患者心功能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生在应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评价颈内动脉闭塞的价值及斑块内新血管生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马力丰, 王义成, 徐乐, 张力维, 温德惠, 袁桂莉
    2022, 43(2):  193-19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4
    摘要 ( 400 )   HTML   PDF (416KB) ( 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对颈内动脉闭塞的评估价值并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在我院超声医学科就诊发现颈动脉均质等回声或低回声斑块的120例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采用SM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测颈内动脉闭塞情况;据SMI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新生血管组(n=98)及无新生血管组(n=22),统计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SMI与DSA检测1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塞概率分别为13.33%与18.33%,两者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14,P=0.023)。有吸烟史、有冠心病史、有脑梗死病史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升高均为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7,1.388,2.319,2.094,1.951,P<0.05或P<0.01)。
    结论 SMI对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SA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有吸烟史、有冠心病史、有脑梗死病史及血清LDL-C、CRP含量升高均为肥胖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内有新生血管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王明, 刘莹, 王亚丽, 张伟, 崔凤珍, 李玉清
    2022, 43(2):  198-20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5
    摘要 ( 447 )   HTML   PDF (707KB) ( 2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首次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1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者98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对其行WB-DWI检查并测量病变部位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分析ADC值与临床化验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在DWI(b=800 s/mm2)图像上,骨髓瘤病变呈高信号,呈斑点或斑片状局灶或弥漫分布,在ADC图上呈低信号,有3例出现髓外病变。骨髓瘤全身各部位ADC均值为(0.77±0.21)×10-3mm2/s,各部位ADC均值与正常骨髓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骨ADC均值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s=0.560,P=0.008),全身各部位ADC均值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rs=-0.490,P=0.011);与血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尿β2-MG、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s=0.557、  0.517,P=0.05、0.004、 0.014)。
    结论 WB-DWI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及监测有重要价值,应当将其作为首诊骨髓瘤患者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申太忠, 李宝, 谢灵争, 王淑荔
    2022, 43(2):  203-20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6
    摘要 ( 465 )   HTML   PDF (393KB) ( 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图像优良率的影响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东芝320排螺旋CT检查,常规组采取100 kV管电压检查,超低剂量组采取70 kV管电压检查。比较两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心率、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图像客观评价参数[最佳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噪声对比度(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评价超低剂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一致性,分析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及以上)的诊断价值。
    结果 超低剂量组CTDIvol、DLP、ED低于常规组,SNR、CNR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的评估,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优良率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72)。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与DS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3)。以DSA为金标准,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及以上)的AUC为0.939,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89%、98.87%、98.16%。
    结论 超低剂量宽探测器CT扫描模式具有图像客观评价较高、对图像优良率影响小等优势,有助于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辐射剂量,指导临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及丙泊酚复合吸入七氟醚静吸全麻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观察
    刘新燕, 董丽蕴, 陈永学, 王新波, 孙颜, 吕航宇
    2022, 43(2):  208-212,22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7
    摘要 ( 573 )   HTML   PDF (444KB) ( 2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及丙泊酚复合吸入七氟醚静吸全麻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选取本院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治疗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PR)组与丙泊酚复合七氟醚(propofol and sevoflurane,PS)组,均60例。PR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4.0 μg/L、丙泊酚4.0 mg/L。麻醉维持:丙泊酚2.5~4.0 mg/L、瑞芬太尼4.0 μg/L,调节丙泊酚浓度使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维持在25~30。PS组麻醉诱导:丙泊酚2 mg/kg及经喉罩七氟醚吸入,浓度由2%开始增大(最大浓度7%)。麻醉维持:丙泊酚6 mg·kg-1·h-1,七氟醚1%~3%。比较2组诱导前(T0)、置喉罩时(T1)、置入喉罩后3 min(T2)、手术结束(T3)及拔除喉罩(T4)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venousoxygen saturation,S-jvO2)及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erebral arterial 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Da-jvO2)、拔管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①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组间比较、时点间比较以及组间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S-jvO2、Da-jvO2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以及分组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拔管时间短于PR组(P<0.05)。④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3.3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丙泊酚复合吸入七氟醚静吸全麻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的术中生命体征较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更为平稳,且更有利于脑氧供需平衡。

    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袁健生, 周念, 蔡甜, 杜燕娇, 贾岩, 蒋子裕
    2022, 43(2):  213-21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8
    摘要 ( 534 )   HTML   PDF (423KB) ( 1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不同疾病活动RA患者的作用。
    方法 收集我院诊治的RA患者98例及体检健康对照组45例,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将RA患者分为高度活动组43例,中度活动组34例,低缓组(低度活动+疾病缓解)21例,分析各组间SAA和VEG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和VEG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SAA和VEGF对中高活动度RA患者的诊断价值。
    结果 RA组的 SAA表达水平、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疾病活动度增加,SAA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趋势,高度活动组的SAA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低中度活动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SAA和VEGF表达水平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DAS28评分呈正相关性(P值均<0.05);ROC曲线显示,SAA和VEGF对中高活动度RA患者有预测价值(P<0.05),其中SAA和VEGF联合诊断对中高活动度RA患者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71。
    结论 血清SAA和VEGF水平参与RA发病的免疫炎症调节,可作为评估RA疾病活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RA疾病的监测和评估。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刘泽世, 呼瑞, 李靖, 殷鉴, 耿燕, 白露
    2022, 43(2):  218-22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19
    摘要 ( 765 )   HTML   PDF (390KB) ( 2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
    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培养79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57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目细菌22株,按照NG-Test CARBA 5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待测菌株五种主要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NDM)、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VIM)、imipenemase metallo-β-lactamase(IMP)、oxacillinase48(OXA)-48]。碳青霉烯酶基因经PCR测序确认。
    结果 57株血培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NG-Test Carba 5在15 min内检测到KPC、NDM、IMP、KPC+NDM和NDM+IMP,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100%。金山川碳青霉烯酶耐药检测试剂检测到KPC、NDM、IMP、KPC+NDM和NDM+IM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4%和100%。
    结论 NG-Test CARBA 5和金山川碳青霉烯酶耐药检测试剂作为高效和快速的诊断方法,可以简化临床检测碳青霉烯酶的复杂流程。

    双醋瑞因胶囊结合艾瑞昔布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COX-2、Wnt-3α、骨代谢水平的影响
    胡恒, 彭伟, 张忠
    2022, 43(2):  223-22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20
    摘要 ( 1872 )   HTML   PDF (471KB) ( 1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双醋瑞因胶囊结合艾瑞昔布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清分泌型糖蛋白3α(serumo sekretorinis glikoproteinas-3α,Wnt-3α)及骨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60例,随机表法分为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80例,单药治疗组使用艾瑞昔布片治疗,联合治疗组使用双醋瑞因胶囊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特异度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CP-5b)、白细胞介素1β(intereukin-1β,IL-1β)、甲壳酯酶蛋白(chitinase 3-like protein,YKL-40)、COX-2水平,散射比浊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Wnt-3α水平,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BALP、OC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TRACP-5b、IL-1β、TNF-α及YKL-40、COX-2、Wnt-3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清BALP、OC水平升高,血清TRACP-5b、IL-1β、TNF-α及YKL-40、COX-2、Wnt-3α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药治疗组(P<0.05)。
    结论 通过双醋瑞因胶囊联合艾瑞昔布片对膝骨关节炎进行治疗,有效缓解疼痛,有效提高骨代谢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关节软骨损伤,提高膝关节功能。

    介入治疗医源性损伤股动脉迟发性出血的临床价值
    王嘉淇, 李美艳, 邢佳婧, 张彦荣, 刘向东, 李云松
    2022, 43(2):  229-23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21
    摘要 ( 376 )   HTML   PDF (1430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医源性损伤股动脉迟发性出血11例的临床效果。 
    方法 针对股动脉损伤及出血的不同特点,采取4种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治疗11例医源性损伤股动脉迟发性出血的患者,方法一,损伤动脉栓塞术, 方法二, 凝血酶注射术,方法三, 血管缝合器闭合术,方法四  球囊导管阻断出血点上游动脉血流+出血点压迫术。
    结果 11例患者均止血成功,其中5例应用方法一,2例应用方法二,3例应用方法三,1例应用方法四。10例患者术后1月、3月随访均无复发,1例术后2周后死亡,死亡原因为肝衰竭继发多脏器衰竭。
    结论 采取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医源性股动脉损伤出血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慢性肾病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闻松, 徐正宇(综述), 蔡子怡, 刘巍(审校)
    2022, 43(2):  233-23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22
    摘要 ( 479 )   HTML   PDF (447KB) ( 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钙化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钙磷代谢紊乱、脂肪因子、炎症、微生物菌群以及氧化应激等一系列因素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成骨样转化与凋亡、基质囊泡和凋亡小体的形成、钙调因子的失衡共同促进了CKD血管钙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CKD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为CKD血管钙化的具体机制和治疗靶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细胞外囊泡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杨晟楠, 张力(综述), 石瑜, 赵勇(审校)
    2022, 43(2):  239-24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23
    摘要 ( 309 )   HTML   PDF (428KB) ( 1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外囊泡是一类由体内多种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膜结构小囊泡,可携带包含亲代细胞信息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现已发现外泌体参与肺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外泌体可以作为肺部疾病早期诊断、病情分级、判断预后及评价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外泌体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翁晓羽, 陶明芬(综述), 徐姝娟, 马少勇(审校)
    2022, 43(2):  244-248,封三.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2.02.024
    摘要 ( 399 )   HTML   PDF (392KB) ( 2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病死率与透析前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显著相关,而与平均血压无关。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ed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BPV比平均血压评估CVD风险准确性更高。目前,国内外对BPV的认知尚处于初始阶段,血压变异类型、评价指标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并且缺乏针对MHD患者BPV的系统性研究,使得临床应用困难重重。针对上述问题,现对目前关于MHD患者BPV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相关从业人员对BPV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