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2022版《美国睡眠医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管理》解读
    魏蔚, 邢佳, 王一帆, 郭蓉娟
    2023, 44(9):  993-997,104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1
    摘要 ( 638 )   HTML   PDF (456KB) ( 6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异态睡眠,好发于中老年人,发作时可能造成自身或他人的暴力损伤,还能作为早期预测指标提示多种重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的发病及预后。美国睡眠医学会于2022年12月发布了2022版《美国睡眠医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管理》,笔者结合国内外新近研究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对我国成年RBD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QTRT1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及肿瘤免疫的相关性
    王天云, 奎翔, 赵春梅, 王燕
    2023, 44(9):  998-100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2
    摘要 ( 255 )   HTML   PDF (4290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探求队列tRNA-核糖基转移酶 1(queuine tRNA-ribosyl transferase 1,QTRT1)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预后及肿瘤免疫间的关系。
    方法  通过R软件、TCGA数据库、GEO数据库、HPA数据库、STRING数据库、GENEMAIN数据库、GSEA软件、TIMER2.0数据库、Sanger box 3.0在线平台、GEPIA2平台等多个软件和在线工具进行研究。并辅以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rti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行细胞实验验证。
    结果  通过对TCGA的535例癌和72例正常组织进行秩和检验显示,KIRC组织中QTRT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KIRC细胞780O和Caki2中QTRT1的mRNA表达强度明显强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HK2(P<0.05),QTRT1的mRNA表达在T分期和临床分期的不同组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级、M分期和QTRT1表达均与KIRC的OS显著相关,年龄、分级、M分期和QTRT1表达都可以作为KIRC中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共有19种与QTRT1最具相互作用关系的基因被展示。同时利用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并显示了与QTRT1相互作用的10种蛋白质。利用Sangerbox得到了QTRT1与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间的关系,在KIRC中QTRT1与TMB呈现正相关(P<0.05)。
    结论  QTRT1在KIRC中显著上调,它的上调是KIRC患者的不良预后信号。QTRT1与KIRC的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等多个免疫因素联系紧密,是免疫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中TNF-α、M-CSF及miR-181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
    付丹, 梁洪波, 孙东鹏, 李斌
    2023, 44(9):  1006-1010,102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3
    摘要 ( 242 )   HTML   PDF (571KB)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及微小RNA(microRNA, miR)-181a表达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AD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AD组),根据临床痴呆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组52例,中度组49例,重度组39例,以同期健康查体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检测血清miR-181a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TNF-α、MCSF水平。血清TNF-α、M-CSF及miR-181a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血清TNF-α、M-CSF及miR-181a表达对AD的诊断价值。
    结果  AD组血清TNF-α、M-CSF及miR181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9.291、30.485、28.313,P<0.05)。轻、中、重度组间血清TNF-α、M-CSF及miR-181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患者血清TNF-α与M-CSF、miR-181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24、0.610,P<0.05),M-CSF与miR-181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98,P<0.05)。血清TNF-α>27.18 ng/L、血清M-CSF>635.81 ng/L及血清miR-181a>1.83为影响AD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TNF-α、M-CSF、miR-181a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1(95%CI:0.684~0.789)、0.693(95%CI:0.630~0.757)、0.727(95%CI:0.682~0.774)及0.862(95%CI:0.818~0.899),联合检测诊断AD的曲线下面积大于TNF-α、M-CSF及miR-181a单独诊断(Z=3.357、5.894、4.911,P<0.05)。
    结论  AD患者血清TNF-α、M-CSF及miR-181a表达升高,三者升高程度是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对A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补体激活3a受体检测评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康丽娟, 李盼, 耿丽颖, 孟琦
    2023, 44(9):  1011-101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4
    摘要 ( 195 )   HTML   PDF (437KB) ( 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补体激活3a受体(complement component 3a receptor 1,C3AR1)评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ACI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医院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按随机方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30例。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4周后血清C3AR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并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或软斑)数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同时评价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生活自理量表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血脂[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通过Pearson方法分析C3AR1与以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的C3AR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颈动脉斑块(或软斑)数量、IMT、NIHSS评分、ADL评分、mRS评分、hs-CRP水平、TC、TG、HDL-C和LDL-C水平及C3AR1 mRNA相对表达量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且大剂量组下降趋势均低于常规剂量组,IMT、TC、TG、LDL-C的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3AR1 mRNA相对表达量与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或软斑)数量、IMT、NIHSS评分、ADL评分、mRS评分、hs-CRP水平、TC、TG、HDL-C和LDL-C水平无相关性(P>0.05);治疗1周、2周及4周时,C3AR1 mRNA相对表达量与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或软斑)数量、IMT、NIHSS评分、ADL评分、mRS评分、hs-CRP水平、TC、TG、HDL-C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  C3AR1检测可用于评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CI的疗效和预后。

    佐匹克隆与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比较
    吴江, 龚士虎, 孙洁
    2023, 44(9):  1017-102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5
    摘要 ( 873 )   HTML   PDF (365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佐匹克隆与氯硝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常规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佐匹克隆组、氯硝西泮组,佐匹克隆组给予佐匹克隆治疗,氯硝西泮组给予氯硝西泮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睡眠脑电图参数及神经电生理指标,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及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并统计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ANSS评分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佐匹克隆组治疗后P300、N2-P3波幅大于氯硝西泮组,睡眠脑电图S3期时间长于氯硝西泮组(P<0.05);佐匹克隆组治疗后RBANS评分中注意力、延时记忆得分高于氯硝西泮组(P<0.05);氯硝西泮组嗜睡及肌强直发生率高于佐匹克隆组(P<0.05)。
    结论  相比于氯硝西泮,佐匹克隆治疗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可有效延长睡眠脑电图S3期时间,改善脑神经电生理状况,并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两种药物对患者精神状况的影响相当。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患者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徐进林, 肖兵, 韩从华, 朱冬梅, 印章, 艾宇
    2023, 44(9):  1022-102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6
    摘要 ( 272 )   HTML   PDF (414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分析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及短期预后。
    方法  选取CPC建设前后因急性胸痛就诊且诊断为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2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PC建设时间分为CPC建设前的对照组136例和CPC建设后的观察组148例。分析2组一般资料、主要时间节点差异、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差异及术后住院期间心功能不良时间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to-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first electrocardiogram,FMC2ECG)、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n,D2B)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to-balloon,FMC2B)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对照组,术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CPC建设能够有效缩短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的时间,减少了心肌缺血时间,对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有显著效果,同时降低了术后短期心功能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了STEMI患者的病死率,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血液CC16、PCT、FKN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的临床研究
    张欣
    2023, 44(9):  1027-103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7
    摘要 ( 243 )   HTML   PDF (497KB) ( 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老年COPD患者142例,依据入院时Frail衰弱筛查量表分为2组,评分3~5分为衰弱组43例,评分<3分为非衰弱组99例(随机选取43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肺功能、血清CC16、PCT及FKN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液指标与COPD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诱发COPD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阳性指标在预测衰弱风险的价值。
    结果  衰弱组血清CC16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CT及FK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伴衰弱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exhale volume by force 1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C16与肺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PCT、FKN水平与肺功能指标均呈负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学指标CC16、PCT、FKN均是影响老年COPD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其中CC16为保护性因素(P<0.05);CC16、PCT及FKN水平与老年COPD患者衰弱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均可作为预测衰弱风险的检ROC曲线分析显示,PCT曲线下面积最大0.890(0.824~0.956),FKN次之为0.830(0.742~0.914),CC16最小0.771,3项指标均具有预测老年COPD患者衰弱的价值(P<0.05)。
    结论  血清CC16、PCT及FKN水平与老年COPD患者衰弱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均可作为预测衰弱风险的检测指标。

    关节镜下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效果
    马晨, 寇文冠, 柯磊, 刘东帅, 张月震
    2023, 44(9):  1032-103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8
    摘要 ( 316 )   HTML   PDF (403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注射治疗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  选取行关节镜治疗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PRP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甲环酸联合PRP治疗。比较2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住院时间及使用PRP前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采用关节镜视野能见度评分量表评分对患者术中视野进行评分,CT检查测量患者α角、中心边缘角,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非关节炎髋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function score,HHS)对患者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住院时间、PT、AP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视野清晰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α角、中心边缘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随时间延长,2组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NAHS评分、HHS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NAHS评分、HH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PRP注射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关节镜围术期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术中视野清晰度,减少出血量,减轻疼痛,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

    血清白细胞介素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宫颈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汪莹, 姚满红, 刘玉凤, 艾志刚
    2023, 44(9):  1037-104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09
    摘要 ( 213 )   HTML   PDF (634KB)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宫颈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10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基线资料,并检测血清IL-23、VEGF等相关指标;随访1年,以复发作为临床预后的判定标准,采用COX回归分析血清IL-23、VEGF水平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血清IL-23、VEGF水平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
    结果  410例宫颈癌患者随访结束时,有62例复发,复发率为15.12%;预后不良组血清IL-23、VEGF、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体重指数、孕次、产次、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及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CC-Ag、CA125、IL-23、VEGF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预后有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ROC)显示,血清IL-23、VEGF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宫颈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0.7,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以联合预测的价值最好;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0.10~0.45、0.49~0.59、0.61~0.77的阈值概率区间,血清IL-23、VEGF水平联合预测宫颈癌临床预后的净收益率优于单一血清IL-23、VEGF水平。
    结论  血清IL-23、VEGF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预后相关。

    不同时间段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手法按摩对PFD患者盆底肌力及电生理的影响
    王芳芳, 仲波, 余婷婷, 成雁, 王雅琴, 徐凤娟
    2023, 44(9):  1043-1046,105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0
    摘要 ( 246 )   HTML   PDF (394KB) ( 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不同时间段生物反馈结合盆底手法按摩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患者盆底肌力和电生理的影响。
    方法  选择PFD患者23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后就诊并接受治疗时间段分为A组(产后6周~3个月内接受治疗)135例,B组(产后3~6个月内接受治疗)63例,C组(产后6个月~1年内接受治疗)34例。3组均接受1个疗程生物反馈电刺激及盆底手法按摩的联合治疗后,比较3组盆底肌力改变情况、PFD症状改善情况和电生理情况。
    结果  治疗后,A组、B组Ⅰ类纤维肌力、Ⅱ类纤维肌力高于治疗前;且A组、B组盆底肌力高于C组(P<0.05)。A组、B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治疗前,A组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治疗前;A组阴道前壁脱垂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B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治疗前,阴道动态压力、A3反射正常率高于治疗前;A组和B组Ⅰ类纤维疲劳度、Ⅱ类纤维疲劳度低于C组,A3反射正常率高于C组(P<0.05)。
    结论  PFD患者在产后6周~3个月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和手法按摩治疗效果最好,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需要后续进一步治疗。

    超声评估子宫内膜下的RI、PI、PSV值预测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状况及卵巢储备功能的研究
    樊秀梅, 杨丽, 赵岗, 霍森烨, 冷慧敏
    2023, 44(9):  1047-105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1
    摘要 ( 326 )   HTML   PDF (908KB) ( 1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子宫内膜下的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PSV)值对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状况及卵巢储备功能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女性不孕症患者140例作为观察组(卵巢功能正常者83例,卵巢功能异常者57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已生育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经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子宫内膜下的RI、PI和PSV值,同时观察子宫内膜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RI、PI、PSV值与子宫内膜情况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分析RI、PI、PSV值对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预测效能。
    结果  观察组子宫动脉的PI值和RI值高于对照组,PSV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容积和B型、C型子宫内膜类型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和RI值均与子宫内膜厚度呈负相关,与子宫内膜容积和子宫内膜类型呈正相关;PSV值与子宫内膜厚度呈正相关,与子宫内膜容积和子宫内膜类型呈负相关(P<0.05)。卵巢功能正常组子宫动脉的RI、PI值低于卵巢功能异常组,PSV值高于卵巢功能异常组(P<0.05)。ROC结果显示,RI、PI和PSV值预测不孕者卵巢功能的AUC分别为0.648(0.518~0.777)、0.715(0.595~0.835)和0.807(0.736~0.922),敏感度分别为62.51%、62.48%和81.21%,特异度分别为75.04%、65.08%和72.52%;三项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0.905(0.878~0.984),敏感度为84.43%,特异度为87.56%;联合检测对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诊断效能优于单项检测。
    结论  女性不孕症和健康女性的子宫内膜下RI、PI及PSV值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超声评估测量RI、PI及PSV值可有效预测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状况和卵巢储备功能,三项参数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评价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的价值
    郑聪颖, 林小飞, 李江书, 张国来
    2023, 44(9):  1053-105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2
    摘要 ( 181 )   HTML   PDF (532KB)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黏附率评价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的价值。
    方法  选取脓毒症患儿11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基本资料及可能影响患儿近期预后的生化指标,所有患儿入院后随访28 d统计其生存情况。分析影响脓毒症患儿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情况,分析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预测脓毒症患儿近期预后的价值。
    结果  118例脓毒症患儿随访期间死亡20例,生存98例。死亡组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diatric 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2,PELOD-2)评分、氧合指数、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乳酸均高于生存组,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低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ELOD-2评分、乳酸、PCI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是影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118例脓毒症患儿中脓毒症未休克患儿69例,脓毒症休克患儿49例,脓毒症休克组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均高于脓毒症未休克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及二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儿近期预后的敏感度分别为75.00%、70.00%、80.00%,特异度分别为74.49%、80.61%、88.7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768、0.913。
    结论  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联合预测脓毒症患儿近期预后效能良好。

    血清学指标水平变化对儿童软组织感染继发脓毒症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
    任强, 冯彦华, 李京宴, 甄磊, 张放, 田苡任
    2023, 44(9):  1058-106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3
    摘要 ( 248 )   HTML   PDF (720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D-二聚体变化对儿童软组织感染继发脓毒症的早期预测价值研究。
    方法  选取骨科收治的软组织感染患儿138例为软组织感染组,并依据是否继发脓毒症将其分为普通感染组(99例)和脓毒症组(39例),另选择同期正常儿童6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检测CRP、ESR、PCT、IL-6及D-二聚体进行比较。
    结果  软组织感染组CRP、ESR、PCT、IL-6、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普通感染组CRP、ESR、PCT、IL-6、D-二聚体水平均低脓毒症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35 mg/L、ESR≥44 mm/1 h、PCT≥0.08 g/L、IL-6≥11 pg/L、D-二聚体≥0.72 mg/L是患儿软组织感染激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RP、ESR、PCT、IL-6、D-二聚体及五项指标联合检测AUC分别为0.578、0.680、0.784、0.881、0.824、0.921,5项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独检测。
    结论  CRP、ESR、PCT、IL-6、D-二聚体检测在儿童软组织感染中明显升高,是软组织感染继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联合检测对预测价值更高,对继发脓毒症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PRF膜覆盖Bio-oss植骨材料表面对前牙美学区牙种植软组织增量的影响及其美学效果
    段立立, 薛毅, 郭康, 刘琪, 卞玉新, 李慧
    2023, 44(9):  1063-106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4
    摘要 ( 309 )   HTML   PDF (406KB) ( 1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膜覆盖Bio-oss植骨材料表面对前牙美学区牙种植软组织增量的影响及其美学效果。
    方法  选取前牙美学区种植(单颗牙)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以Bio-gide生物膜覆盖Bio-oss植骨材料表面,研究组以PRF膜覆盖Bio-oss骨材料表面。比较2组种植区创面愈合时间、种植优良率、种植后软组织增量(附着龈宽度增量、附着龈厚度增量)、咬合力、咀嚼效率、龈沟液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前牙美学效果[红色美学指数(pink ethetic scot,PES)、白色美学评分(white ethetic score,WES)]。
    结果  研究组种植区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种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种植后3个月和种植后6个月,研究组附着龈宽度增量、附着龈厚度增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种植后6个月附着龈宽度增量、附着龈厚度增量大于种植后3个月(P<0.05)。种植后6个月,2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种植后即刻,研究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3周,2组龈沟液hs-CRP、MMP-2、IL-6水平低于种植后即刻,研究组龈沟液hs-CRP、MMP-2、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个月,2组PES、WES分值高于种植后即刻,研究组PES、WES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RF膜覆盖Bio-oss植骨材料表面能有效改善前牙美学区牙种植软组织增量,且能有效促进种植区创面愈合,提高种植优良率,改善患者口腔功能及美学效果。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观察
    黄红梅, 李喜松, 覃思平, 李惠雯
    2023, 44(9):  1068-107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5
    摘要 ( 262 )   HTML   PDF (431KB) ( 1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
    方法  选取百色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麻醉诱导2组均由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10 μ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3 mg/kg、依托咪酯0.3 mg/kg静推,诱导期血压下降给予升压药。观察记录气管插管即刻(T0)、锯胸骨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10 min(T2)、鼻温最低时(T3)、复温至36度时(T4)、体外循环停止时(T5)各时点BIS值。术中麻醉维持期2组均持续泵注0.5 μg·kg-1·h-1的右美托咪定,切皮及锯胸骨前按10 μg/kg追加芬太尼,观察组观察组丙泊酚泵注剂量通过BIS值的变化进行调整,术中维持BIS值40~60。对照组也使用BIS监测,但BIS值对主麻医师隐藏,术中用药剂量由麻醉医师根据传统标准视血压心率进行调整,术后收集数据者从监护记录调取对照组术中BIS值,2组血压通过血管活性药泵注尽量维持在不高或不低于术前基础值的20%以内。记录整个手术过程丙泊酚总用量、血管活性药用量、芬太尼总用量,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转出监护室时间、术后3 d随访患者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记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2组术中芬太尼总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丙泊酚总用量观察组小于对照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时点BIS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BIS值均随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后平稳,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转出CS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麻醉中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具有重要价值,可在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前提下,通过BIS监测指导下个体化用药,减少麻醉药物应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不同氧浓度肺复张对肺癌术患者的影响及肺部并发症Probit归因分析
    张敏, 梁正, 李朝玉
    2023, 44(9):  1074-107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6
    摘要 ( 189 )   HTML   PDF (852KB) ( 2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和分析不同氧浓度肺复张配合呼气末正压对肺癌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我院行单侧肺癌根治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8例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氧浓度的不同划分为观察组[124例,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调至30%]和对照组(84例,FiO2调至80%)。观察2组临床指证、并发症情况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应用“单一个体的肺部并发症种类数”来区别以往“单一个体单一并发症的总数”,以“泊松概率回归分析探究肺部并发症种类数的影响因素”区别“二元Logisitc回归分析并发症或者预后有无的影响因素”。
    结果  对照组瑞芬太尼用量(1.26±0.32) mg、罗库溴铵用量(78.39±10.59) mg、手术时间(125.92±24.18) min、麻醉时间(152.42±31.23)min、住院时间(5.29±0.72)d均要高于观察组[(1.15±0.35) mg、(71.38±10.35) mg、(113.35±23.67) min、(132.88±28.67) min、(4.45±0.72) d](P<0.05)。观察组胸腔积液有8例(6.45%)、并发症种类数[1种有17例(13.71%),2种有3例(2.42%)]低于对照组[1种有33例(39.29%),2种有16例(19.05%),3种有1例(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肺部并发症种类数的因素有分组(不同氧浓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手术部位、糖尿病、肺功能状态、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血量、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瑞芬太尼用量、最大呼气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ory volume/minute ,MVV)、氧合指数。
    结论  低浓度给氧肺复张要优于高浓度,可改善肺功能,促进氧合作用,减少并发症,且应注意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是由治疗条件、基础条件、麻醉条件、应激反应多因素影响,以便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

    HR-MR VW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管壁重构中评估作用及对脑梗死预测价值研究
    肖瑶, 康志雷, 耿姿慧, 王心颖, 管铁岗, 刘兵
    2023, 44(9):  1080-1086,109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7
    摘要 ( 243 )   HTML   PDF (3363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R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 VW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artery lengthening and dilation,VBD)管壁重构中评估作用及对脑梗死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VBD患者200例,均行HR-MR VWI检查。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2组管壁重构情况、管壁特点、斑块特点,Pearson分析管壁重构指数与最窄层面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关系,分析VBD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及HR-MR VWI各参数预测VBD发生脑梗死的价值。
    结果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管壁重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最窄层面血管面积、管壁面积高于未发生组,最窄层面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高于未发生组,不稳定斑块多于未发生组(P<0.05);管壁重构指数与最窄层面管腔狭窄率、斑块负荷呈正相关(P<0.05);正性重构、最窄层面血管面积和管壁面积、最窄层面管腔狭窄率、不稳定斑块、斑块负荷均与VBD患者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P<0.05);正性重构、最窄层面血管面积和管壁面积、最窄层面管腔狭窄率、不稳定斑块、斑块负荷联合预测脑梗死的AUC大于单一预测的AUC。
    结论  HR-MR VWI检查对于VBD管壁重构、管壁特点及斑块具有较高评估价值,各指标联合检测可用于临床对并发脑梗死的预测中,为临床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胎盘血流状态及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和脑胎盘率预测晚发型FGR的超声研究
    孔亚荣, 顾晔, 刘益宁, 赵岩
    2023, 44(9):  1087-109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8
    摘要 ( 203 )   HTML   PDF (727KB) ( 3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胎盘血流状态及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和脑胎盘率预测晚发型胎儿生长受限。
    方法  选择在本院分娩胎儿受限的产妇120例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同期产检、分娩正常胎儿的60例产妇为对照组。三维多普勒超声检测胎盘血流状态、脑胎盘率、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等,单因素分析临床基线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胎儿生长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指标及回归分析诊断效能。
    结果  病例组孕妇血流指数(blood flow index,FI)、血管化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和血管化-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blood flow index,VFI)等胎盘血流状态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脑胎盘率(cerebroplacental ratio,CPR)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EDV明显高于对照组。CPR与FI、VI、VFI、PI和RI成正相关(r=0.185,0.594,0.854,0.696,0.701,P<0.05);CPR与EDV成负相关(r=-0.45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I、VI、VFI、PI、RI、EDV和CPR是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因素。
    结论  脑胎盘率、胎盘血流状态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在胎儿生长受限孕妇中异常表达,且CPR、FI、VI、VFI、PI、RI及EDV等参数单独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可应用于胎儿生长受限的预测和诊断。

    甲基化酶DNMT3B、叉头框蛋白C1与宫颈癌超声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陈然, 肖彬, 管鑫, 乔金莹
    2023, 44(9):  1093-109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19
    摘要 ( 151 )   HTML   PDF (977KB) ( 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DNA甲基转移酶3B(DNA methyltransferase 3 beta,DNMT3B)、叉头框蛋白C1(forkhead box protein C1,FOXC1)与宫颈癌超声特征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宫颈癌提供更多的手段。
    方法  选择我院收诊宫颈癌患者117例(研究组)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DNMT3B、FOXC1的表达,分析DNMT3B、FOXC1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Adler分级、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探究DNMT3B、FOXC1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
    结果  研究组DNMT3B、FOXC1高于对照组,且与Adler分级、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呈正相关(P<0.05)。DNMT3B与肿瘤大小、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有关,FOXC1则与肿瘤分化程度以及FIGO分期有关。
    结论  宫颈癌中DNMT3B、FOXC1表达与宫颈癌动态超声结果有关,随着Adler分级的增加宫颈癌患者DNMT3B、FOXC1的表达水平也越来越高,且DNMT3B、FOXC1与CA125、CA199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由此可见DNMT3B、FOXC1表达对宫颈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双通道吻合术中应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完成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的初步体会
    王冬, 李勇, 刘子敬, 赵群, 张志栋, 范海亮
    2023, 44(9):  1098-110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20
    摘要 ( 157 )   HTML   PDF (2676KB)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直线切割吻合器应用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完成双通道吻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腹根治性远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采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完成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中位数43枚;手术时间中位数185.0 min;十二指肠-空肠器械吻合时间中位数6.1 min,十二指肠-空肠共同开口缝合时间中位数5.3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30.0 mL。5例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中位数2.0 d;进流食时间中位数3.0 d;住院时间中位数8.0 d。
    结论  直线切割吻合器应用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在远端胃切除术完成双通道吻合是可行、简便、安全的,符合生理性通路。 

    长链非编码RNA NEAT1在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贺佳, 魏枫
    2023, 44(9):  1103-110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21
    摘要 ( 231 )   HTML   PDF (437KB) ( 2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肥胖症以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等代谢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其相关并发症威胁着全球的卫生健康。近年来,随着RNA高通量测序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长链非编码RNA(long-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在代谢疾病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核富集丰富转录物1 (nucleo-enriched rich transcript 1,NEAT1)是lncRNA中的一种重要的调控基因,研究证实其在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阐述lncRNA NEAT1在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在疾病中发病机制和临床研究的成果,为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及指导。

    单肺通气肺萎陷及肺复张的方法及进展
    陈雪姿, 王彬
    2023, 44(9):  1108-111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22
    摘要 ( 335 )   HTML   PDF (412KB) ( 2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是一种通过胸腔镜进入胸腔进行操作的微创手术方式,目前胸外科大部分手术都是通过VATS进行的,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VATS的操作空间更小,对视野暴露的要求更高,良好的肺萎陷显得尤为重要。单肺通气是临床常用的肺萎陷手段,通过单肺通气技术实现了非通气侧肺的萎陷,但非通气侧肺自然萎陷耗时长,寻求快速肺萎陷的方法一直是麻醉和手术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快肺泡内气体的弥散速度、减少肺的通气以及加速肺内气体吸收是临床常用加速肺萎陷的方法。手术结束后,萎陷肺的充分复张对术后肺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现就单肺通气的肺萎陷及肺复张进行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估抗肿瘤治疗患者心脏毒性的应用价值
    白璐, 赵子琪, 韩若凌
    2023, 44(9):  1113-1116,封三.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3.09.023
    摘要 ( 238 )   HTML   PDF (403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及方案的不断发展,延长了肿瘤患者的存活时间,但与其相关的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超声心动图因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无辐射、低成本、便捷等优势,成为临床医生监测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心功能的首选。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应用最广泛的心脏功能评价参数,但敏感度较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负荷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抗肿瘤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储备;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心肌运动与变形,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是评估亚临床心脏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有望应用于广泛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