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7-25
    《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罗越, 胡洋洋, 张兴, 王亚东, 赵彩彦
    2021, 42(7):  745-74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1
    摘要 ( 628 )   HTML   PDF (404KB) ( 3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原学诊断对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的价值至关重要。随着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普及推广,第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以其无偏倚、广覆盖、高通量、快速精准等优势,逐渐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检测。尤其对于临床可疑、疑难复杂血流、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道及局灶性感染,或免疫抑制患者继发感染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需要强调,mNGS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同样要求规范其应用范围和诊断标准,强调正确样本采集、分析解读和诊断客观评价,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从临床角度就mNGS的适用范围与诊断效能、样本采集与运输质量控制、结果判读与验证等方面分别对《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解读,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共识的认知和理解,全方位提升mNGS的临床应用效能。

    增强自噬水平对脑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机制的影响
    孙原, 侯晓冬, 杨延雯, 李艳玲, 李弘, 石秋艳
    2021, 42(7):  750-753,764,封三.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2
    摘要 ( 391 )   HTML   PDF (435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噬参与脑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机制的影响。
    方法 使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0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再灌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组(D组),缺血预处理+3-MA组(E组)。D、E组大鼠侧脑室注射3-MA(7.5 μg),其余3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自噬系统表达水平及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 A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为0;C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小于B组;D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大于B组,小于C组;E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大于C组,小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A组数量多,形态完整;其余4组数量少,形态破坏,细胞核破裂、固缩,其中最为严重的是B组和C组,D组和E组神经元数量较B组和C组增多,细胞水肿及细胞核损伤减轻。A组Beclin-1、LC3-Ⅱ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少见;4组Beclin-1、LC3-Ⅱ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多。C组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大于B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B组;D组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B组和C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大于B组和C组;E组Beclin-1、LC3-Ⅱ阳性细胞数小于C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血预处理后细胞自噬能力加强,抑制神经元凋亡,使缺血再灌注后的颅内神经元受到保护。

    N-乙酰半胱氨酸对PM2.5致大鼠睾丸毒性的保护作用
    田硕, 张宁, 牛姝, 李珅, 苏力, 平芬
    2021, 42(7):  754-758,77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3
    摘要 ( 403 )   HTML   PDF (1888KB) ( 2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改善亚急性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2.5致大鼠睾丸损伤的作用。
    方法 3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PM2.5暴露组、PM2.5+N-乙酰半胱氨酸组。通过气管内滴注的方法进行染毒,每次剂量为5.0 mg/kg,每周染毒一次,共8周;NAC组在PM2.5染毒的基础上,通过灌胃方式连续给予150 mg·kg-1·d-1 NAC;生理盐水对照组通过气管内滴注同体积生理盐水(1 mL/kg)作为对照。造模后HE染色制作睾丸组织病理切片,TUNEL法检测睾丸凋亡情况,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睾丸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及睾酮水平。
    结果 PM2.5暴露组和PM2.5+NAC组大鼠血清睾酮水平及睾丸组织GSH、SOD、IL-10水平均低于盐水对照组,睾丸组织MDA水平升高,PM2.5+NAC组睾酮水平及睾丸组织GSH、SOD、IL-10水平高于PM2.5组,睾丸组织MDA水平下降(P<0.05)。在PM2.5暴露组中,曲精小管中多个细胞核表现出明显的深棕色染色,TUNEL阳性细胞的计数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和PM2.5+NAC组(P<0.05);而PM2.5+NAC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PM2.5组,但高于盐水对照组(P<0.05)。PM2.5暴露组和PM2.5+NAC组睾丸细胞凋亡指数高于盐水对照组,PM2.5+NAC组低于PM2.5暴露组(P<0.05)。
    结论 PM2.5亚急性暴露可以造成大鼠睾丸组织病理损伤,诱导睾丸细胞凋亡,引起氧化炎症指标改变,而NA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明显改善上述损伤作用,对PM2.5致睾丸毒性作用具有拮抗作用。

    芦荟苷-绿原酸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薛静秀, 李涛, 马哲, 靳凯璐, 赵沙, 张艳宁
    2021, 42(7):  759-76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4
    摘要 ( 464 )   HTML   PDF (2209KB) ( 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芦荟苷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黏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微量液体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芦荟苷、绿原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棋盘稀释法测定芦荟苷与绿原酸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的MIC值,通过分级抑制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数来判断两者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作用的影响,并测定低于MIC的5个浓度梯度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产酸作用的影响;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24 h生物膜模型,MTT法测定以上各浓度混合液作用24 h后生物膜黏附的量,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其对生物膜结构和细菌活性的影响。
    结果 芦荟苷与绿原酸单独用药时,其MIC分别为0.63 g/L和5 g/L;联用的MIC为芦荟苷0.31 g/L和绿原酸2.5 g/L,FIC=1。随着混合液浓度的升高,变异链球菌菌液的△pH及OD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显示随混合液浓度增加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变稀疏,活菌数量减少。
    结论 芦荟苷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相加作用,较各自的单组分用药在更低浓度即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黏附。

    EPO对低氧状态下牙髓细胞增殖和保护的实验研究
    殷亮亮, 李春年
    2021, 42(7):  765-769.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5
    摘要 ( 514 )   HTML   PDF (1467KB)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观察低氧条件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牙髓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探讨低氧状态下牙髓细胞的增殖和保护方法,以期为临床中牙髓细胞低氧情况下保护提供实验参考。
    方法 通过改良组织块酶消化法从18岁以下因正畸或阻生需拔除的健康完整牙中分离出牙髓细胞并传代培养。低氧条件下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含有浓度为20 U/mL EPO的10%FBS培养基培养牙髓细胞,对照组使用含10%FBS的培养基培养牙髓细胞,将培养箱的氧气浓度设定为1%,培养24 h、48 h、72 h后CCK-8检测EPO对牙髓细胞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LP)观察EPO对牙髓细胞矿化的影响。
    结果 低氧条件下培养牙髓细胞,CCK-8结果显示:在24 h、48 h、72 h时实验组CCK-8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检测牙髓细胞分化能力结果显示,在24 h、48 h、72 h吸光度值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PO能保护低氧状态下的牙髓细胞,具有促进其增殖、抗炎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中牙髓细胞低氧时的保护药物。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应用血栓抽吸对STE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张飞飞, 宋学莲, 谢悦陶, 刘立天, 党懿, 齐晓勇
    2021, 42(7):  770-77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6
    摘要 ( 516 )   HTML   PDF (466KB) ( 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应用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PCI的STEMI患者446例。依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抽吸分为非血栓抽吸组(230例)和血栓抽吸组(216例)。收集临床资料和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
    结果 与非血栓抽吸组相比,血栓抽吸组造影显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raction,TIMI)血栓负荷≥4级、术前TIMI血流<3级及术中替罗非班、尿激酶原的使用率更高,术中造影剂用量更多,而多支病变的比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造影TIMI血栓负荷≥4级、术前TIMI血流<3级是PPCI术中使用血栓抽吸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OR=1.03,95%CI:1.004~1.056,P=0.023)、造影剂用量(OR=1.004,95%CI:1~1.008,P=0.047)是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组患者较正常血流组患者中术中行血栓抽吸的比率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全体人群中血栓抽吸与慢血流/无复流无关。Killip≥2级和左主干病变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药物是MACE的保护性因素;Killip≥2级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药物和射血分数是心原性死亡的保护性因素。血栓抽吸是高血栓负荷人群术后发生无复流的保护性因素;年龄、造影剂用量是高血栓负荷人群发生无复流的危险因素。高血栓负荷人群两组术后12个月的MACE、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栓负荷人群两组间MACE及心原性死亡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栓抽吸不是高血栓负荷人群MACE及心原性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论 血栓抽吸可降低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术后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率,但不能改善术后12个月的临床预后。

    HLA全相合供者与亲缘单倍体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效果比较
    王颖, 王福旭, 马夫天, 温树鹏, 牛志云, 张学军
    2021, 42(7):  779-783.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7
    摘要 ( 580 )   HTML   PDF (432KB) ( 2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HLA全相合供者(human leucocyte antigen-matched donor realated or unrelated donor,HLA-MR/UD)与亲缘单倍相合(haploidentical donor,HI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ransfusion 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TD-NSAA)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allo-HSCT治疗的TD-NSAA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来源分为亲缘单倍体移植组(HID组)和全相合亲缘或无关供者移植组(matched donor realated or unrelated donor,MR/UD组),比较2组植入率、植入时间、移植治疗相关死亡、移植相关并发症、总体生存率等,评价2种方法治疗TD-NSAA中的效果。
    结果 HID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disease,aGVHD)发生率高于MR/UD组(P<0.05),主要体现在Ⅰ~Ⅱ度aGVHD。2组病史特征、回输造血干细胞计数、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嵌合状态、移植相关并发症(除外Ⅰ~Ⅱ度aGVHD)、3年总生存率(overal survival,OS)率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ID  allo-HSCT与全相合亲缘或无关供者allo-HSCT对TD-NSAA的疗效相当,在骨髓库中或同胞全合中未成功匹配患者可以考虑HID allo-HSCT。

    不同严重程度糖尿病足细菌感染特征与下肢血管病变及病情结局的关系
    林杨, 杨伟光, 张滨, 王丽丽, 李婷婷, 王旭红
    2021, 42(7):  784-78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8
    摘要 ( 450 )   HTML   PDF (390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不同严重程度糖尿病足感染特征与下肢血管病变及病情结局的关系。
    方法 选择糖尿病伴有足部感染患者113例,按照大西洋学会联盟(Trans Atlantic Inter Society Consensus,TASC)将患者由轻到重的原则分成ABCD 4组,分析4组患者的细菌感染特征及病情结局。
    结果 4组年龄、糖尿病病程、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趾肱指数(toe brachial index,TBI)、中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下肢病变程度加重,年龄、糖尿病病程、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ABI、TBI水平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下肢病变程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与ABI、TBI呈负相关。4组患者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情况明显多于A组和B组,A组感染主要以非革兰阴性菌为主,B组感染仍以非革兰阴性菌较多。4组患者细菌感染程度中轻度感染率和重度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轻度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B组和D组重度感染率明显多于A组。4组患者混合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混合感染率明显低于C组和D组,B组混合感染率明显低于D组。4组患者愈合、小截肢、大截肢和死亡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愈合例数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A组小截肢例数明显低于C组和D组。
    结论 随着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增加,足部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情况加重,混合感染情况加重,愈合率降低,小截肢、大截肢和病死率增加。

    免疫相关LncRNA与乳腺癌预后关系分析及预后风险模型建立
    吴安山, 艾红艳, 廖妮, 易坚胜, 谭米多
    2021, 42(7):  789-79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09
    摘要 ( 468 )   HTML   PDF (1852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免疫相关LncRNA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构建乳腺癌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
    方法 从TCGA公共数据库下载乳腺癌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信息,利用Perl软件提取乳腺癌数据表达矩阵,采用R语言使用共表达法提取免疫相关LncRNA,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LncRNA,根据最佳AIC值确定免疫预后相关LncRNA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根据风险值将患者分为低分险组和高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两组患者生存曲线,使用ROC曲线对预后风险模型准确性进行评估,同时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预后风险模型与肿瘤预后相关性。
    结果 从TCGA数据中共下载1 041例乳腺癌样本,提取到14 142个LncRNA表达谱,通过共表达法获得免疫相关LncRNA 644个,对免疫相关LncRNA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4个LncRNA,对14个LncRNA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最佳AIC值筛选出6个LncRNA用于构建预后风险模型,根据风险值将患者分为低分险组和高风险组,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预后风险模型曲线下AUC值为0.703,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患者风险评分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免疫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可以有效预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可作为乳腺癌独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鑫, 王锦辉, 王建华, 李甲, 柳浩然
    2021, 42(7):  795-798,83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0
    摘要 ( 342 )   HTML   PDF (409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对患者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择乳腺癌行保乳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行放疗。放疗前后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调查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放疗后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
    结果 放疗后P量表、N量表、L量表得分明显低于放疗前,E量表得分明显高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P量表、E量表、N量表、L量表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情况、宗教信仰情况、肿瘤分期情况、肿瘤大小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家族史是影响乳腺癌保乳术后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情况、宗教信仰情况、肿瘤分期情况、肿瘤大小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家族史是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唐晓宇, 吴建东, 马冕, 邓朋, 吴刚
    2021, 42(7):  799-80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1
    摘要 ( 457 )   HTML   PDF (720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
    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皮质支撑方式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王凯, 李宁, 郭家良, 宋朝晖
    2021, 42(7):  803-806,83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2
    摘要 ( 527 )   HTML   PDF (1056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内侧皮质支撑方式,通过记录患者的功能预后来确定内侧皮质的支撑方式是否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产生影响。
    方法 选择老年肱骨近端内侧柱非粉碎骨折87例,阳性支撑组38例,阴性支撑组49例,术后评估Oxford肩关节评分(Oxford shoulder score,OSS)、臂、肩、手评分(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以及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
    结果 手术后6个月随访阳性支撑组和阴性支撑组的OSS、DASH以及VA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后,OSS、DASH以及VAS评分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肱骨近端手术后,如果出现阳性支撑或者阴性支撑,也不会显著地影响内侧柱非粉碎患者的术后功能预后,因此对肱骨近端这一非负重关节,原则上内侧皮质支撑尽量达到解剖复位,但是如果不能达到,也不会对功能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徐小燕, 庞义存, 马晓琳, 郝红娟
    2021, 42(7):  807-81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3
    摘要 ( 345 )   HTML   PDF (1146KB) ( 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葡萄胎组织中生长抑制因子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 4,ING4)蛋白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与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检测葡萄胎组织及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及MVD。分葡萄胎组30例和正常早孕绒毛组20例。
    结果 葡萄胎组ING4蛋白表达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CHM)组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PHM)组中ING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CHM组和PHM组的ING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高危因素组与有高危因素组ING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绒毛组(P<0.05)。无高危因素与有高危因素组ING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P>0.05)。正常早孕绒毛组MVD值高于葡萄胎组MVD值,PHM组和CHM组MVD值均低于正常绒毛组,PHM组高于CHM组(P<0.05)。无高危因素组和有高危因素组MVD值均小于正常绒毛组,有高危因素组高于无高危因素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胎组织中MVD值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P>0.05)。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关系(r=0.137,P=0.470)。
    结论 ING4蛋白的异位表达及降低促进葡萄胎的发生,ING4蛋白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葡萄胎组织中血管缺失参与葡萄胎的发生,与临床高危因素无关,葡萄胎组织中ING4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性。

    高龄宫颈癌患者术后Rapid Arc计划和5F-IMRT计划的剂量学比较及疗效观察
    陆泓, 吴霞, 张璨
    2021, 42(7):  813-817.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4
    摘要 ( 445 )   HTML   PDF (379KB) ( 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高龄宫颈癌患者术后快速容积旋转调强(Rapid Arc)计划和5 野调强放疗(five-fiel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5F-IMRT)计划的剂量学比较及疗效观察。
    方法 选取102例高龄宫颈癌患者,均行宫颈癌根治术,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Rapid Arc计划,观察组给予5F-IMRT计划。比较两组患者计量学、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靶区剂量靶区平均剂量、靶区最大剂量和靶区最小剂量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股骨头和右股骨头V20(受照20 Gy体积百分比)、V30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直肠、小肠和膀胱V30(受照30 Gy体积百分比)、V40(受照40 Gy体积百分比)和V50(受照50 Gy体积百分比)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放射性肠炎和放射性膀胱炎等不良反应事件,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86.27%(44/51),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82.35%(42/51),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颈癌术后放疗应用Rapid Arc计划可在获得等同剂量分布、降低危及器官受量的基础上优化直线加速器,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miR-107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VEGFA的影响
    孟桐羽, 赵涛, 宋玉霞, 赵芳, 李盼, 赵健
    2021, 42(7):  818-822.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5
    摘要 ( 400 )   HTML   PDF (442KB) ( 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microRNA-107(miR-107)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卵巢癌患者56例为病例组,同期因子宫脱垂、子宫肌瘤或宫颈癌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留取卵巢癌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两组标本中miR-107与VEGFA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miR-107和VEGF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此外,采用ROC曲线分析卵巢癌组织中miR-107表达水平对卵巢癌诊断的价值。
    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卵巢癌组织中miR-107的表达量显著下调,VEGFA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卵巢癌组织中miR-107和VEGFA基因mRNA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中miR-107表达水平与VEGFA基因mRN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498,P<0.001)。miR-107表达水平预测卵巢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6(P<0.001),最优截断点为1.639,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和76.7%。
    结论 卵巢癌组织中miR-107表达降低可能通过靶向上调VEGFA基因的表达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能力,从而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低度慢性炎症与肥胖的关系
    孙淼, 张晓颖, 李洋洋, 侯丽辉, 孟小钰
    2021, 42(7):  823-82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6
    摘要 ( 505 )   HTML   PDF (354KB) ( 1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与肥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126例PCOS患者,按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患者分为正常组(BMI<23,n=69)和超重组(BMI≥23,n=57)。统计分析临床一般资料、检测,包括性激素、糖脂代谢因子以及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 超重组与正常组比较,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以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水平升高,而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LH/FSH、性激素结合雄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水平降低(P<0.05)。
    结论 PCOS的发病机制难以明确,但是PCOS患者存在低度慢性炎症,这一发病机制的证据正在被逐步发现。PCOS慢性低度炎症的严重程度与超重或者肥胖密切相关。

    高渗盐水雾化联合化痰药物对重度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刘颖辉, 于冬辉, 李永红, 于丽英
    2021, 42(7):  827-831.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7
    摘要 ( 470 )   HTML   PDF (406KB)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雾化联合化痰药物对重度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择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按照信封法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单纯组采用化痰药物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联合组在单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高渗盐水雾化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除时间、炎性细胞、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组(P<0.05)。联合组气促、哮鸣、咳嗽、喘憋消失时间均低于单纯组(P<0.05)。治疗后,2组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低于治疗前,联合组炎性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低于单纯组(P<0.05);2组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2)、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联合组PaO2、SpO2高于单纯组,PaCO2低于单纯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渗盐水雾化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效果更佳,能改善咳喘症状,减少中性粒细胞水平,提高氧气含量,安全性较高。

    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各分期的价值
    李洁, 杨晓青, 齐素艳, 王立美, 冯苏
    2021, 42(7):  832-836.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8
    摘要 ( 727 )   HTML   PDF (777KB) ( 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各分期的价值。
    方法 选取87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及同期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肝纤维化分期将病例组进行分组,2组均接受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对比病例组各分期与对照组的肝脏硬度测定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并比较病例组各组血清学指标,分析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相关性与诊断效能。
    结果 S1、S2、S3、S4期LSM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4期显著高于S0、S1、S2、S3期,S3期显著高于S0、S1、S2期,S2显著高于S0、S1期,S1期显著高于S0期(P<0.05);经检查得出,S4期Ⅳ型胶原(Ⅳ collagen,Ⅳ-C)、层黏蛋白(laminin,LN)、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显著高于S0、S1、S2、S3期,S3期Ⅳ-C、LN、HA显著高于S0、S1、S2期,S2期Ⅳ-C、LN、HA显著高于S0、S1期,S1期Ⅳ-C、LN、HA显著高于S0期(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肝纤维化分期、Ⅳ-C、LN和HA呈正相关;根据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各个病理分期AUC结果分别为0.800、0.792、0.773、0.812,S1阈值为80.59,S2阈值为88.37,S3阈值为90.75,S4阈值为94.57。
    结论 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能够有效判断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并且LSM与肝纤维化程度分期呈正相关。

    DCE-MRI技术在肛瘘患者术前瘘管和瘘口评估中的应用
    洪志友, 陈燕新, 江河利
    2021, 42(7):  837-840,84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19
    摘要 ( 485 )   HTML   PDF (418KB) ( 2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技术在肛瘘患者术前瘘管和瘘口评估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高位复杂型肛瘘患者90例,术前均行DCE-MRI检查,30 min后再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钆剂瘘管造影+DCE-MRI扫描。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的诊断效能。
    结果 DCE-MRI诊断结果显示,高位复杂型肛瘘患者主瘘管91个,>5 mm分支瘘管135个,<5 mm分支瘘管121个,主内瘘口81个,细小内瘘口27个。MRI钆剂瘘管造影+DCE-MRI诊断结果显示,高位复杂型肛瘘患者主瘘管92个,>5 mm分支瘘管137个,<5 mm分支瘘管154个,主内瘘口87个,细小内瘘口103个。DCE-MRI诊断高位复杂型肛瘘患者主瘘管、>5 mm分支瘘管、<5 mm分支瘘管和主内瘘口的准确率分别为97.89%、88.27%、71.62%、85.86%,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分别为0.657、0.436、0.422、0.454(P<0.05);DCE-MRI诊断高位复杂型肛瘘患者细小内瘘口的准确率为29.83%,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040(P>0.05)。MRI钆剂瘘管造影+DCE-MRI诊断高位复杂型肛瘘患者主瘘管、>5 mm分支瘘管、<5 mm分支瘘管、主内瘘口和细小内瘘口的准确率分别为98.95%、89.51%、75.55%、89.90%、71.82%,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分别为0.795、0.467、0.433、0.446、0.380(P<0.05)。
    结论 MRI钆剂瘘管造影联合DCE-MRI技术在高位复杂型肛瘘术前细小分支瘘管及瘘口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杨铎, 张隆盛, 林旭林, 张欢楷, 林耿彬, 黄熙扬
    2021, 42(7):  841-84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20
    摘要 ( 368 )   HTML   PDF (419KB) ( 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组(B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实施前B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E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2、4、8、12、24、48 h的静息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结果 2组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随术后时间越来越高(P<0.05),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救性镇痛例数为1例(3.3%),E组2例(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B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E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E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均能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女性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刘叶, 李红, 刘枝, 毛慧敏
    2021, 42(7):  846-85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21
    摘要 ( 485 )   HTML   PDF (386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老年患者6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组(P组)和七氟烷吸入麻醉组(S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前24 h及术后6 h、24 h、72 h及7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测定;术前24 h、术后24 h和72 h,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S100β蛋白。
    结果 术后2组患者MMSE评分呈先降后升趋势,P组MMSE评分在术后6 h、24 h和72 h均高于S组(P<0.05)。P组患者术后24 h和72 h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低于S组(P<0.05)。2组血浆IL-6浓度呈上升趋势,P组IL-6浓度在术后24 h和72 h显著低于S组(P<0.05)。2组S100β蛋白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P组S100β蛋白水平在术后24 h显著低于S组(P<0.05);术后72 h,2组患者S100β蛋白降至术前水平,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组(P<0.05)。
    结论 在老年患者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中,与七氟烷吸入麻醉相比,丙泊酚静脉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苏醒快,不良反应少,更适合于老年患者的麻醉。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HBV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分析
    侯军良, 冯爱东, 刘腾飞, 许怡, 张海从, 杨莉
    2021, 42(7):  851-855.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22
    摘要 ( 515 )   HTML   PDF (539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石家庄地区经各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分布和基因耐药情况。
    方法 选择CHB患者1 157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患者基因分型和基因耐药突变位点,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石家庄地区CHB患者的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少量为B型。石家庄地区CHB患者中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分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患者HBV基因分型C型占比最高。未发生基因突变172例,单基因位点突变393例,2个基因位点突变361例,3个基因位点突变174例,4个基因位点突变42例,5个基因位点突变10例,6个基因位点突变3例,7个基因位点突变1例,9个基因位点突变1例;基因型分布特点随突变位点数的增多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突变的985例患者共检出1 889个突变位点,检测的14个基因位点中,M204I/V/S、L180M、A181V/T/S突变率为14个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前3位,不同基因位点中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发生突变的985例患者对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及恩替卡韦(entecavir,ETV)4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模式共检出11种,其中对单一药物发生耐药有3种模式,对2种药物发生耐药的有4种模式,对3种药物发生耐药有3种模式,还有一种是对4种药物均发生耐药。不同耐药模式患者HBV基因分型B型和C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石家庄地区CHB患者感染的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且发生的基因耐药突变以多重耐药为主。

    血清VitB12、叶酸及LDH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赵利鹏, 卢晓燕
    2021, 42(7):  856-860.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23
    摘要 ( 608 )   HTML   PDF (607KB) ( 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B12(Vitamins B12,VitB12)、叶酸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MDS 41例与MA 66例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3组临床症状,比较3组血清VitB12、叶酸及LDH水平,采用ROC曲线判断其诊断效能。
    结果 MA组感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MDS组,贫血发生率高于MDS组(P<0.05)。MA组VitB12水平均低于MDS、对照组,LDH水平均显著高于MDS、对照组(P<0.05)。3组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B12、叶酸、LDH诊断MDS的AUC依次为0.741、0.531、0.948,当VitB12水平高于139.355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4.0%;当叶酸水平高于8.960时,敏感度为43.9%,特异度为94.0%;当LDH水平高于200.670时,敏感度为98.5%,特异度为100.0%;LDH诊断MDS的价值最高。VitB12、叶酸、LDH诊断MA的AUC依次为0.868、0.545、0.991,当VitB12水平高于139.355时,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4.0%;当叶酸水平高于8.960时,敏感度为43.9%,特异度为94.0%;当LDH高于200.670时,敏感度为98.5%,特异度为100.0%;VitB12与LDH诊断MA的价值均高。
    结论 血清VitB12、LDH检测对于MDS与MA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效果,但LDH诊断效能较高,在今后临床值得借鉴,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2019冠状病毒病重症化的免疫炎症机制与临床干预策略
    宋枚芳, 申川(综述), 王亚东, 赵彩彦(审校)
    2021, 42(7):  860-8664.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24
    摘要 ( 361 )   HTML   PDF (399KB)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在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重症患者的免疫炎症机制及相应的临床干预策略作一综述。

    FOXA1基因介导AR在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中的研究进展
    李坤, 胡汪(综述), 李志坚, 陈捷 (审校)
    2021, 42(7):  865-868.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21.07.025
    摘要 ( 710 )   HTML   PDF (358KB) ( 3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继肺癌之后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男性健康。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筛查技术的日益成熟,前列腺癌患者越趋年轻化。前列腺癌是一种雄激素依赖型的恶性肿瘤,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异常改变在其去势抵抗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OXA1作为FOXA家族基因中的一种转录因子,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FOXA1基因可通过介导AR通路调控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现就FOXA1基因介导AR通路在前列腺癌去势抵抗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